EP93:《習慣付出,是因為你以為這樣才會被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長女病:懂事的代價

錄音室裡,陳怡璇望著麥克風,語氣裡帶著笑意,卻藏不住一絲酸澀:「我自己就是長女,所以很多時候覺得自己真的有長女病。」

她話音剛落,心理師楊嘉玲點點頭,眼神專注而柔和。兩人都是長女,於是對「長女病」的描述特別有共鳴。

這個名詞源於台灣作家詹惠慈的作品《長女病》。書中,她回顧自己與母親——兩代長女的生命經驗。從小被要求懂事、承擔責任、照顧弟妹,久而久之,她們成為家庭的「情緒垃圾桶」、「衝突調解員」,甚至是「勞務機器」。

「你做了這麼多,可是好處往往不會落在你身上。」陳怡璇說著,臉上閃過無奈的笑。這正是許多長女心底的寫照。

raw-image



被看不見的付出

詹惠慈的母親,一生為家庭付出,處理大大小小的瑣事。到了中年,她卻病倒了。那是多年隱形勞務累積的結果。作者這才驚覺:母親的身影,其實就是未來的自己。她也在無意識中,複製著母親的人生劇本。

raw-image


作者形容自己像蠟燭:「一邊照亮別人,一邊燃燒自己。」

直到有一天,她在心理諮商師的提醒下,才意識到這一切並不是天性,而是社會與家庭共同塑造的劇本。


以愛之名的枷鎖

楊嘉玲指出,這樣的付出,最初其實來自於「愛」。孩子太想體貼父母,於是把自己的需求壓下去。「因為我希望爸爸媽媽好,這樣我才會好。」這樣的信念,慢慢變成一種自我綁架。

「一開始的付出是因為愛,但久了,卻可能變成自我情感勒索。」他說。當「我不做,就沒有人愛我」的信念深植心底,付出就不再是單純的愛,而是一種害怕失去的反射動作。


習慣背後的小孩

陳怡璇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經驗。她自小就被指定要照顧妹妹。那時候,她才七歲,卻被賦予了理解與照顧兩歲孩子需求的責任。

raw-image


「其實那完全不合理,但我卻以為那就是我的責任。」她說。

多年後,她才明白,那些「習慣性的付出」,其實是一種來自童年的生存策略。孩子為了在家庭裡被愛,被需要,只能選擇懂事、犧牲,甚至否認自己的需求。


愛與恨的糾纏

在對談中,楊嘉玲談到一個重要觀念:「恨的背後,其實是愛。」

很多人對父母有深深的恨意,但若往回追溯,恨往往來自期待,而期待則源於愛。因為渴望父母的愛,卻未被滿足,那份失落轉化為恨。

要真正理解愛,你得先敢於承認恨。」他語氣平靜卻堅定。


真相與和解

有一回,陳怡璇在母親生病時,情緒崩潰,忍不住指責母親過去對自己的傷害。母親卻回應:「有嗎?那不是我,那是你爸。」

raw-image


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真相往往不存在單一版本。每個人記憶中的故事都有偏差。於是,她選擇放下對「真相」的執念,轉而專注於如何與自己和解。

「重點不是父母有沒有承認,而是我們能不能接回那個受傷的自己。」她後來這麼總結。


不配得的幽影

談到付出,她也曾深陷「不配得」的信念。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照顧。即便生活中有好事發生,她也常陷入焦慮:「是不是好事過後,就要迎來壞事?」

這樣的心境,讓她無法單純享受快樂。直到有一天,她開始學會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愛,也值得擁有這份幸福。」


學會說不:愛自己的開始

愛自己不是放縱自己,而是學會在累的時候,允許自己停下來。

陳怡璇坦言,過去她總在身心俱疲時,還逼迫自己繼續撐著,最後情緒失控,傷害了身邊的人。如今,她學會在臨界點前,就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或給自己一個休息的空間。

raw-image


真正的安全感,是你在倒下的時候,不會再責怪自己。」她說。


與內在小孩道別

節目的尾聲,她誠懇地呼籲聽眾:「請跟心裡那個懂事的小孩說謝謝。謝謝他一路撐著你長大,但現在該讓他休息了。」

那不是否定,而是承認。承認曾經的懂事與犧牲,確實幫助自己走到今天。但未來,該換一種方式,去愛自己。

「你不是只能懂事,才能被愛。」這句話,彷彿為所有聽眾劃下一道光。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1. 「一開始的付出是因為愛,但久了,卻可能變成自我綁架。」
  2. 「恨的背後,是期待;而期待的背後,是愛。」
  3. 「真正的安全感,是你在倒下時,不再責怪自己。」
  4. 「你不是只能懂事,才能被愛。」
  5. 「重點不是父母是否承認,而是我們能不能接回受傷的自己。」
  6. 「習慣付出,往往源於童年的生存策略。」
  7. 「愛自己,不是放縱,而是允許自己停下來。」
  8. 「真相從來不是單一版本,和解從來是自己的選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10會員
200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9/03
許多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總想找到「最正確的選擇」。但心理師周慕姿以自身經歷告訴我們:決定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我們能不能承擔、調整,並且讓它成為最適合自己的路。本篇專欄將逐字稿深化為沉浸式故事,帶你走進做決定時的糾結、焦慮與勇氣,學會如何在不確定中找到安定。
Thumbnail
2025/09/03
許多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總想找到「最正確的選擇」。但心理師周慕姿以自身經歷告訴我們:決定沒有標準答案,重點是我們能不能承擔、調整,並且讓它成為最適合自己的路。本篇專欄將逐字稿深化為沉浸式故事,帶你走進做決定時的糾結、焦慮與勇氣,學會如何在不確定中找到安定。
Thumbnail
2025/09/03
當你孤單、焦慮、想找人傾訴時,ChatGPT或許能給你一份即時的安慰。但它能取代心理師嗎?這篇專欄以周慕姿心理師的分享為基礎,加入細膩的故事描寫與心理刻畫,帶你看見AI陪伴的可能與限制,並思考:人類最深的需求,究竟是答案,還是被真實理解的感受?
Thumbnail
2025/09/03
當你孤單、焦慮、想找人傾訴時,ChatGPT或許能給你一份即時的安慰。但它能取代心理師嗎?這篇專欄以周慕姿心理師的分享為基礎,加入細膩的故事描寫與心理刻畫,帶你看見AI陪伴的可能與限制,並思考:人類最深的需求,究竟是答案,還是被真實理解的感受?
Thumbnail
2025/09/03
改變是人生裡唯一不變的常數。有人抗拒,有人害怕,但郝旭烈(郝哥)用他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改變不是詛咒,而是一場修行。本篇專欄以他與劉軒的深度對談為基底,加入細膩的場景描寫、心理獨白與情境還原,帶你看見一個人如何在失落、低潮與掙扎中,一步步找到「享受蛻變」的力量。
Thumbnail
2025/09/03
改變是人生裡唯一不變的常數。有人抗拒,有人害怕,但郝旭烈(郝哥)用他的人生故事告訴我們:改變不是詛咒,而是一場修行。本篇專欄以他與劉軒的深度對談為基底,加入細膩的場景描寫、心理獨白與情境還原,帶你看見一個人如何在失落、低潮與掙扎中,一步步找到「享受蛻變」的力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男主角陳麥冬年少時性格桀駿,常常打打鬧鬧,遭遇最好朋友意外變故後,選擇成為遺體整容師,女主角莊潔因車禍致殘,為了追逐更好的自己,孤身在外打拼成為大城市之中的職場精英,兩人在相處互動當中從衝突矛盾裡逐漸互相理解與尊重,以愛治愈彼此的不完美
Thumbnail
男主角陳麥冬年少時性格桀駿,常常打打鬧鬧,遭遇最好朋友意外變故後,選擇成為遺體整容師,女主角莊潔因車禍致殘,為了追逐更好的自己,孤身在外打拼成為大城市之中的職場精英,兩人在相處互動當中從衝突矛盾裡逐漸互相理解與尊重,以愛治愈彼此的不完美
Thumbnail
點下播放的按鈕,讀白起唸,「是林依晨」。隨即排山倒海記憶湧現:遞出告白信的袁湘琴,三十出頭的獨立女性的程又青。鏡頭一轉,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梳著短直髮的在職婦女簡慶芬。
Thumbnail
點下播放的按鈕,讀白起唸,「是林依晨」。隨即排山倒海記憶湧現:遞出告白信的袁湘琴,三十出頭的獨立女性的程又青。鏡頭一轉,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梳著短直髮的在職婦女簡慶芬。
Thumbnail
「每個人生命中,其實都需要這麼幾個可以打動你的作品。一個好作品,會是世界對你最極致的挽留。」 「《藝妓回憶錄》裡有這樣一幕,章子怡在竹林裡,跑著跑著,一瞬間長大了。那麼若是回頭走,大概也能變年輕吧。不過呢,我已經不用更年輕了,我擁有過了,媽媽說。」、「我已經不用年輕了,我擁有過了,不必回頭。」
Thumbnail
「每個人生命中,其實都需要這麼幾個可以打動你的作品。一個好作品,會是世界對你最極致的挽留。」 「《藝妓回憶錄》裡有這樣一幕,章子怡在竹林裡,跑著跑著,一瞬間長大了。那麼若是回頭走,大概也能變年輕吧。不過呢,我已經不用更年輕了,我擁有過了,媽媽說。」、「我已經不用年輕了,我擁有過了,不必回頭。」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黃詠詩在已讀不回裡談蘇美這本《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所有已為人母、快為人母,又或是考慮成為母親的,這裡提供了一種角度,太驚艷。從沒有看到哪本書是把關注點放在新媽媽身上,關注她的疼痛和焦慮、她的孤獨和壓抑、她的改變和成長。這書相當觸動,因為我也曾身在其中。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本片為導演阮鳳儀的自傳式電影,描述主角芳儀(方郁婷 飾)1997年隨母親(林嘉欣 飾)與妹妹(林品彤 飾)移居美國生活,2003年因母親罹患乳癌而搬回台灣,父親(莊凱勛 飾)則常出差往返大陸與台灣。回到台灣的兩位姊妹須重新習慣既熟悉又陌生的台灣(體罰教育、交新朋友等),及只聽得懂中文、忙
Thumbnail
陳海賢老師說:“興趣愛好很像是個聰明、貌美又富有的姑娘,追求她的人很多,向她獻媚的人也不少,但真正了解她和愛她的人卻不多。 對於興趣愛好,你越是向她索取什麼,她偏不給你什麼。 你只有臣服於她,奉獻於她,有一天她才會給你一些意外的驚喜。”
Thumbnail
陳海賢老師說:“興趣愛好很像是個聰明、貌美又富有的姑娘,追求她的人很多,向她獻媚的人也不少,但真正了解她和愛她的人卻不多。 對於興趣愛好,你越是向她索取什麼,她偏不給你什麼。 你只有臣服於她,奉獻於她,有一天她才會給你一些意外的驚喜。”
Thumbnail
為什麼人們總是在內心留一塊處女地給〈最愛〉...
Thumbnail
為什麼人們總是在內心留一塊處女地給〈最愛〉...
Thumbnail
〈退讓〉有時候一味成全他人的濫好人,也會鑄成大錯...
Thumbnail
〈退讓〉有時候一味成全他人的濫好人,也會鑄成大錯...
Thumbnail
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一個與自己心意相合的人,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依蘿總是這樣提醒人們:『珍惜眼前人。如果關係無法持續,那就不留遺憾地優雅分開。』   依蘿深受傳統關於姻緣的諺語和現代劇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男主角的話所感動,『要成一門親事不容易,但推一門親事特別容易,各種理由都是可以成為藉口
Thumbnail
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一個與自己心意相合的人,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依蘿總是這樣提醒人們:『珍惜眼前人。如果關係無法持續,那就不留遺憾地優雅分開。』   依蘿深受傳統關於姻緣的諺語和現代劇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男主角的話所感動,『要成一門親事不容易,但推一門親事特別容易,各種理由都是可以成為藉口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母子之間無法磨滅的情感牽絆,以及母親對於人間痴情的堅持與執拗。文章充滿溫柔的情感、對母愛的讚揚和心靈的沉澱。藉由描述許士林對母親的愛和思念,帶領讀者進入了一段觸動心靈的旅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一個母子之間無法磨滅的情感牽絆,以及母親對於人間痴情的堅持與執拗。文章充滿溫柔的情感、對母愛的讚揚和心靈的沉澱。藉由描述許士林對母親的愛和思念,帶領讀者進入了一段觸動心靈的旅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