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女病:懂事的代價
錄音室裡,陳怡璇望著麥克風,語氣裡帶著笑意,卻藏不住一絲酸澀:「我自己就是長女,所以很多時候覺得自己真的有長女病。」
她話音剛落,心理師楊嘉玲點點頭,眼神專注而柔和。兩人都是長女,於是對「長女病」的描述特別有共鳴。
這個名詞源於台灣作家詹惠慈的作品《長女病》。書中,她回顧自己與母親——兩代長女的生命經驗。從小被要求懂事、承擔責任、照顧弟妹,久而久之,她們成為家庭的「情緒垃圾桶」、「衝突調解員」,甚至是「勞務機器」。「你做了這麼多,可是好處往往不會落在你身上。」陳怡璇說著,臉上閃過無奈的笑。這正是許多長女心底的寫照。

被看不見的付出
詹惠慈的母親,一生為家庭付出,處理大大小小的瑣事。到了中年,她卻病倒了。那是多年隱形勞務累積的結果。作者這才驚覺:母親的身影,其實就是未來的自己。她也在無意識中,複製著母親的人生劇本。

作者形容自己像蠟燭:「一邊照亮別人,一邊燃燒自己。」
直到有一天,她在心理諮商師的提醒下,才意識到這一切並不是天性,而是社會與家庭共同塑造的劇本。
以愛之名的枷鎖
楊嘉玲指出,這樣的付出,最初其實來自於「愛」。孩子太想體貼父母,於是把自己的需求壓下去。「因為我希望爸爸媽媽好,這樣我才會好。」這樣的信念,慢慢變成一種自我綁架。
「一開始的付出是因為愛,但久了,卻可能變成自我情感勒索。」他說。當「我不做,就沒有人愛我」的信念深植心底,付出就不再是單純的愛,而是一種害怕失去的反射動作。
習慣背後的小孩
陳怡璇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經驗。她自小就被指定要照顧妹妹。那時候,她才七歲,卻被賦予了理解與照顧兩歲孩子需求的責任。

「其實那完全不合理,但我卻以為那就是我的責任。」她說。
多年後,她才明白,那些「習慣性的付出」,其實是一種來自童年的生存策略。孩子為了在家庭裡被愛,被需要,只能選擇懂事、犧牲,甚至否認自己的需求。
愛與恨的糾纏
在對談中,楊嘉玲談到一個重要觀念:「恨的背後,其實是愛。」
很多人對父母有深深的恨意,但若往回追溯,恨往往來自期待,而期待則源於愛。因為渴望父母的愛,卻未被滿足,那份失落轉化為恨。
「要真正理解愛,你得先敢於承認恨。」他語氣平靜卻堅定。
真相與和解
有一回,陳怡璇在母親生病時,情緒崩潰,忍不住指責母親過去對自己的傷害。母親卻回應:「有嗎?那不是我,那是你爸。」

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真相往往不存在單一版本。每個人記憶中的故事都有偏差。於是,她選擇放下對「真相」的執念,轉而專注於如何與自己和解。
「重點不是父母有沒有承認,而是我們能不能接回那個受傷的自己。」她後來這麼總結。
不配得的幽影
談到付出,她也曾深陷「不配得」的信念。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照顧。即便生活中有好事發生,她也常陷入焦慮:「是不是好事過後,就要迎來壞事?」
這樣的心境,讓她無法單純享受快樂。直到有一天,她開始學會告訴自己:「我值得被愛,也值得擁有這份幸福。」
學會說不:愛自己的開始
「愛自己不是放縱自己,而是學會在累的時候,允許自己停下來。」
陳怡璇坦言,過去她總在身心俱疲時,還逼迫自己繼續撐著,最後情緒失控,傷害了身邊的人。如今,她學會在臨界點前,就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或給自己一個休息的空間。

「真正的安全感,是你在倒下的時候,不會再責怪自己。」她說。
與內在小孩道別
節目的尾聲,她誠懇地呼籲聽眾:「請跟心裡那個懂事的小孩說謝謝。謝謝他一路撐著你長大,但現在該讓他休息了。」
那不是否定,而是承認。承認曾經的懂事與犧牲,確實幫助自己走到今天。但未來,該換一種方式,去愛自己。
「你不是只能懂事,才能被愛。」這句話,彷彿為所有聽眾劃下一道光。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一開始的付出是因為愛,但久了,卻可能變成自我綁架。」
- 「恨的背後,是期待;而期待的背後,是愛。」
- 「真正的安全感,是你在倒下時,不再責怪自己。」
- 「你不是只能懂事,才能被愛。」
- 「重點不是父母是否承認,而是我們能不能接回受傷的自己。」
- 「習慣付出,往往源於童年的生存策略。」
- 「愛自己,不是放縱,而是允許自己停下來。」
- 「真相從來不是單一版本,和解從來是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