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一型的人?」
最近幾年,性格測驗成了大家熱衷的話題──以前認識新朋友時常會被問星座,現在最常聽到的則是:「你是I人還是E人?」
性格測驗似乎是認識自己的工具,但在熱潮之中,也值得我們停下來想想:這些結果,能提供我什麼實際的幫助呢?
《訂做自己》*的作者班傑明.哈迪是一位組織心理學家,他曾經因為性格測驗的結果,差點沒辦法和現在的太太交往。他在書中提醒我們:人的性格其實是複雜、會改變的,所以性格測驗的結果比較像是一個暫時的狀態或框架。我們每個人都能透過選擇和行動,打造理想的自己,因此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未來想成為怎麼樣的人?
我喜歡這本書的一個原因,是每個小章節的書寫練習,引導我們思考或想像未來(靈魂拷問),跟著一起練習,會對自己有新的發現哦!

性格比你想的更有彈性
性格測驗真的能定義我們嗎?作者在書中揭露了人們對性格的常見誤解:
迷思1. 性格可以被分成類型
根據研究,性格更像是光譜,我們的性格會隨著角色、環境而有不同傾向。
迷思2. 性格是天生不變的,是「真實」的自我
有時我們會聽到有人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沒辦法。」但研究顯示,性格會隨著時間變化,十年後的你,幾乎可以成為另一個人!作者認為,當人們強調「真實的自己」時,也反應了一種定型心態,為自己設下限制。
在我們誠實的面對自己時,這真的是我想成為的樣子嗎?
迷思3. 性格來自於過去
事實是,性格來自「你如何詮釋過去」,而我們對於經驗的解釋,會隨著新的體驗和觀點出現而改變。這樣的改變,也正塑造著未來的性格。
我過去會因為我沒有鞋而哭泣,直到我遇到一位沒有腳的人 –– 詩人 薩迪.施拉茲
想像,未來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現在的你」與「未來的你」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
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點荒唐,不過這樣的區分,可以幫助我們在想像「未來的自己」時,脫離當下狀態的限制。
我們花在回顧過去或思考現在的時間,往往比想像「未來的自己」還多,所以要描繪未來的樣貌,其實不太容易。作者提供了三種方法,幫助我們想像未來的目標或方向:
- 敞開心胸學習:我們無法追求我們不知道的事,而「學習」能拓展更多可能性。
- 釐清真正的渴望:問自己「未來的我,真正想要的是這個嗎?」,幫助我們篩選目標與行動。
- 培養信心:透過勇敢的行動與專注投入,來累積信心。行動可以是大膽的,也可以是小小的、但穩定持續的行為。
信心是想像力的基礎。信心所反映的是你相信自己能做什麼,學些什麼,又能成就什麼。
關於想像未來的練習,和大家分享一段書中的思考題(擷取部分):
未來的你一天的日常是什麼樣子? (越生動、細節越豐富越好)
你會怎麼和其他人互動?
你對於自己的現在和未來有什麼想法?
你到時候的目標和使命會是什麼?
放下過去,重新寫下你的故事
性格是創傷的副產品
雖然作者更強調未來的重要,但如果沒有釋放過去所留下的信念,我們在改變和前進的路上,很容易卡住。因此第一步,作者帶著我們回頭面對,並放下過去的創傷。書裡指的「創傷」不一定是巨大的痛苦,也可能是件小事,但對我們的人生持續造成深遠的影響--例如:因為數學考不好,從此害怕數學。
讀到這裡,我也意識到自己的安靜和內向,或許是從小學階段開始,在人際關係的挫折中慢慢形成了「少說點話比較安全」的信念,而逐漸變得安靜。
「創傷並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是在沒有『有同理心的陪伴者』的時候,我們藏在心裡的那些事」 –– 創傷學者彼得列文(Peter Levine)
要走出過去,我們需要找到願意同理的陪伴者,傾聽我們心聲和掙扎,協助並鼓勵我們繼續前進。陪伴者可能是家人、朋友、導師,或專業的諮商師。當然,我們也可以成為別人的陪伴者,陪伴身邊的人走過這段旅程。
當我們放下過去,再次想像「未來的自己」,讓那個理想中充滿智慧的版本,和現在(或過去)的自己對話,能為經歷賦予新的意義,並重新改寫你的故事。
打造一個支持改變的環境
當努力沒辦法推動改變時,你有沒有想過,問題可能出在環境呢?
作者分享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員讓七、八十歲的老人住進「回到 20 年前」的房子 5 天,要求他們一切都像20 年前一樣生活。5天後,他們的聽力、視力、記憶力甚至行動力都明顯改善,原本拄著拐杖的人,竟能自己走路、提行李。
這讓我聯想到「孟母三遷」,原來不管多老,環境都能改變我們的行為與狀態。也因為這樣,如果我們能刻意設計環境,就能推動自己更接近理想的「未來的你」。
和大家分享作者提出的打造環境的三種策略:
- 策略性提醒:在環境中留下提醒,比如便利貼、喜歡的句子,或刪掉分心的 App。
- 策略性刻意忽略:有意識地減少不需要的資訊或干擾,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上。忽略不重要的訊息或新聞、收起零食等
- 安排強迫機制:報名課程、參與活動、找夥伴,給自己設下期限或承諾,逼自己踏出行動。這個方法我常用,我自己就是因為報名了一堂課,才終於誕生了「陳小閱的悅讀雲」😂。
結語
一幅畫從來不會真正畫完,只是在有趣的地方停筆而已
–– 保羅.加德納 (Paul Gardner)
我覺得《訂做自己》其實是本關於選擇的書,性格是持續地隨著我們的選擇、經歷和環境而變化的。
當我們願意面對並放下過去的信念,開始描繪「未來的自己」,再搭配支持改變的環境,透過持續的選擇與行動將理想落實在日常,就能一步步成長為心中真正嚮往的「未來的你」。
你會變成你選擇成為的人
*《訂做自己》班傑明.哈迪(Benjamin Hardy)著,林俊宏譯,天下文化出版;中文初版書名:《我的性格,我決定》;原文書名:《Personality isn't perman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