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前的Line群組內,討論越來越熱烈。
跑友A:「半馬到底要怎麼配速?」
跑友B:「你是要配多少?」
跑友C:「前5K保守一點,然後……」
跑友D:「看當天狀況拉…」
不耐煩的我回應了:「阿就全開就好了,半馬哪需要配速?」
按下傳送。
群組安靜了幾秒鐘…
然後,就爆炸了。
不過我本來只是開個玩笑而已,沒想到在這次的比賽真的「全開」了。

2023年渣打臺北公益馬拉松,因為疫情從2022年延後到2023年11月。這場全馬沒有突破PB,也沒有達到教練的目標,卻是我目前最難忘的比賽經驗。
因為前一場長榮馬半馬沒有跑好,因此這場就準備得比較謹慎一點。
賽前教練交代我這次的配速策略:配4:10/K到底,當作是臺北馬拉松三小時配速員的模擬配速,加上進水站以及尾數零頭,預計會在2小時57分完賽,高標是2小時55分。
賽前一天依照慣例拆鞋帶綁晶片、別上號碼布、整理好明天要用的裝備跟補給,最後拍個照發限時動態,然後就早早就寢。

睡了四個小時,但精神飽滿,畢竟相比去年只睡一個小時的臺北馬拉松精神狀態真的差太多了。天氣寒冷,起跑時細雨紛飛,但阻止不了開跑衝出去的心情。也許是因為狀態太好了鳴槍起跑的速度偏快,大概1公里快結束時才慢慢降下來到4:10/K目標配速,接著一路上都配速的很順利。
這時候有兩三位配速差不多的跑者跟在我後面,後方緊黏著的腳步聲似乎在壓迫著,但渣打馬拉松前15K的賽道都是在市區,濕氣很重呼吸起來有點悶,加上還在比賽才剛開始,不敢貿然加速甩開,怕開出去後真的爆了代價會太大。
不過,我知道接下來市區跑到河濱會上麥帥二橋,下橋是一段比較長的下坡,就藉著這個坡把這些人甩開吧,接著大膽的加大步幅在下坡加速,並順勢提速。
不出意外,馬上就出意外了。
因為步幅加大,因此落腳的力量也變大,在下坡尾段踩太用力右腳拐了一下,幸好沒扭到,但感覺到外側空空的,定睛一看:完了!鞋子破了…
我只跑了15公里耶…接下來的比賽怎麼辦?
要不要找醫護站用透氣繃帶先捆個幾圈再跑?
晶片在右腳上也不能拿著鞋子跑啊?
腦袋飛快閃過各種選項,但腳步沒有停下來。
腳步還能控制,配速也沒亂掉,節奏還這麼好,奇怪的是確定鞋子破了卻沒有踩空的感覺,可能只是破一小個洞吧?
於是,強迫改變自己的跑姿繼續跑,撐到真的不行了再想辦法。
這不是什麼史詩般的決心,而是「現在放棄就太可惜」的執念,如果就這樣放棄了我一定很不甘心,反正狀況這麼好,鞋子出問題了但問好像不大,就繼續拚下去,一直到鞋子真的影響我的配速再來想辦法。
大概是因為河濱路段都是平路,接下來配速都不看手錶依照體感順順的跑,偶爾看一下手錶配速,呃,怎麼是4:05/K?好像有點超速了?不過就這樣吧,繼續跑。
一直到29、30公里的時候左大腿後側開始出現抽筋的徵兆,不得不降速保守應對,因此在37.5公里之前我都是以4:20/K到4:30/K的速度間在掙扎。
下了麥帥一橋,看了一下總時間 - 好像還可以保破三?
整理一下呼吸,不管是不是快抽筋加速就對了,最後經過終點成績是2小時59分46秒,然後就抽筋趴在地上了。
回去跑團加油集合點,我把鞋子脫下來給大家看,大家都表示:「哇靠!」我自己看了也很傻眼,不曉得剛剛到底是怎麼跑回來的……右腳的鞋子右側全部裂開,大概超過15公分的破洞,只剩下拇指那邊以及腳踝的部分撐著,在這個狀態之下我居然還能在三小時內跑回來,連總教練都說:「鞋子沒破可能250了。」

早知道就不要在群組插「全開就對了!」的旗子了……不只體力全開,連鞋子也全開了。
那場比賽之後,只要討論到全馬破三,就一定會講到我這次穿著破掉的Pro3跑還破三的豐功偉業,「人要比鞋兇」、「新鞋子給他跑看看會不會破」就變成我的代表名句,甚至有人就說:你那次比賽剛跑出去是Pro3,回來是母子鱷魚拖。
最後那雙鞋子怎麼處理了?他是少數全白Pro3耶,我踩爆他好心疼…於是把它洗乾淨,放在鞋盒上,連同鞋盒一起放在櫃子上。鞋盒上寫了五個字:《全開的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