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取自博客來簡介)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心得
高二記憶碎片之四。
猶記得小學時曾在隔壁教室等待弟弟的管弦樂團練習結束,閒暇之餘翻開了媽媽帶來的書《追風箏的孩子》,雖然時間僅足夠讀完前半段,但當年讀完的感覺依舊鮮明:我記得自己極為書中內容所震懾,久久無法脫離那種氛圍,亦即恍如隔世之感。
然而,我後來就沒有再去借來把書讀完,直到今天才完整地重新讀過一遍,也仍然深深感受到字裡行間的沉重。一兩年前曾讀過同一作者卡勒德胡賽尼的另一本書《遠山的回音》,同樣是以阿富汗為背景的寫實類型小說,相較之下,《追風箏的孩子》有較多小說的戲劇性,同時因為前半部分以孩子的視角和想法來呈現出沉重的殘酷與無奈,強烈的對比讓人感受特別深刻。
故事的前半圍繞著僕人哈山的良善心性和對主人兼玩伴阿米爾毫無保留的忠誠,以及阿米爾對父親認同的渴望與面對哈山時的複雜心態,後半則敘述阿米爾再度踏上故鄉的「贖罪」之行。書中對於阿富汗民情與歷史有相當豐富的描述,其中也有許多值得討論深思的議題,如普什圖人與哈札拉人的種族歧視、霸凌與性暴力問題、戰火之中人道救援的困境對比政府機關和掌權者的不聞不問......等等,我想年紀愈大、社會經歷愈豐富的人應該更能體會,據說媽媽當初甚至在誠品邊讀邊哭。
不過,即使身處亂世,依然能見到一些盡己所能為他人付出的人,為這個動盪不安的國家舉起一把希望的火炬,一絲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