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完工交屋的女強人客戶,前陣子訊息我說想要再增加一面牆的開放衣櫃。聊天過程中,我瞭解到原本買了想當做工作室的小宅,現在正式變成她居住的地方。也因此原本規劃的收納及衣櫃空間便不敷使用。

2019年近完工時的紀錄照片。當時還空蕩的衣架,現在已不敷使用。
「我原本想要做斷捨離的,但整理了半天我才突然頓悟,我應該要再多做幾個衣櫃!」
她這麼對我說道。而她過多的(12個)行李箱及衣物,已租借樓上房子空間,將部分物品搬上去堆放了幾個月了.....再後來,她敘述每個月飛出去幾趟又控制不住不停買買買的狀況,還拍家中現場照片給我看時,我忍不住問她....
「你測過MBTI嗎?」
「ENFP啊!」
「我看你東西堆成那樣就猜你是P人了!🤣🤣🤣」同為P人的我忍不住笑場~
其實P人本質與J人的整理/思考方式就不同。我們腦中不太容易對細部做規畫及強硬的執行計畫。這點我在跟GPT討論後更有深切感受。同樣的問題用不同方式做規劃,結果以MBTI特質為大方向出發的思維方式及安排就更適合我。我想是因為MBTI測驗出來是顯示當下個人狀態的關係,所以以此為基礎而給出的意見會更貼近適合當下的自己吧。
GPT這麼說:
你提到的這個觀察非常關鍵 👍
MBTI 在應用上確實比星盤、命盤更能反映「當下的行為傾向與工作習慣」,因為它是關於思維模式、能量分配、處理資訊和決策方式的偏好。命盤或人類圖更多揭示的是「深層本質、生命藍圖」,而 MBTI 常常能直接對應到「我現在怎麼做事、怎麼安排時間、怎麼處理空間」,所以會覺得特別貼近當下。
J人看這裡 👉 Chloe小窩
Chloe最近寫的減物日和系列文章和及notion的各種使用方式,應該更適合喜歡規劃和按部就班執行的J人們~
如同Chloe文中所示,在整理物品的時候還可以做出一個表格來分類或統計,這種心靈手巧的賢慧性格,相較起大剌剌的P人來說,我只會告訴你...衣櫃有多少空間就放多少衣服吼~🤣
可其實在為客戶規劃衣櫃時,還是需要做某種量化來溝通需求。這時我就會詢問以下幾個問題。
- 習慣衣物吊掛或是折疊?(得多做掛衣桿或是抽屜?)
- 長款衣服多嗎?(例如洋裝、長裙、長大衣都需要更長的吊掛空間)
- 可把設計規劃的抽屜數量和吊桿長度拿來與現今住家的做比較,就能夠比較輕鬆地得以知道是否符合收納需求。
P人的家居整理
在大約八年前和兒子兩人搬出來自己租屋時,我對終於有個自己的小窩有許多憧憬。找了好多參考資料觀看,希望能住得更加舒適,也能有自己的整理秩序存在。在思考之中發現其實極簡的斷捨離觀念並不適合我,好像得捨棄一切才能幸福的準則並不會讓我感覺開心。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一書則在那時映入我的眼簾。
必須老實說,最後看完內容細項寫了什麼其實我早已不記得,而其他續集教導物品放哪裡、衣服要怎麼折,過於細節的內容我也不太感興趣。對我來說的真正的重點其實就在封面標題-「怦然心動」這四個字裡。
讓我感到心動的,便是能為我帶來能量與動力的物品。就像禪風的裝潢也會用上許多有年代感的物件一般,就算舊或無實際用途(例如藝術品或畫作),但卻能令人歡喜。我感受到以這樣的方式來做整理,能更令我覺得舒心。
而習慣衣物以空間來做準則的方式其實也是一樣。衣物多出衣櫃空間便會讓我煩心,所以就以衣櫃有的空間尺寸來做為標準,留下我真正有在穿,且穿起來感覺能量滿滿或是舒適、放鬆來當作決定標準即可。
P人的減法打掃
另在同一時期讓我也入手閱讀的還有德國流整理術的相關書籍。比起日系在細微之處都要仔細清潔的達人式打掃法,德國流整理術則告訴你,每天花15分鐘打掃就好啦~下雨的時候就順便擦窗戶呀~
像這樣每天順手做一點,好像很輕鬆的模式,輕易就收服了我。
GPT這麼說:
一、P 人居家整理四大原則
- 情境導向,而非嚴格分類
- P 人更容易記住「在哪裡用過」而不是「類別」。
- 把東西依照「使用場景」收納(如:閱讀角落、運動角落、出門前區)。
- 快速回收,而非完美秩序
- 比起整齊的抽屜或方正的摺衣法,更重要的是「30 秒內能收起來」。
- 利用收納籃、掛鉤、推車,做到「隨手一放,不礙眼」。
- 可視化,避免遺忘
- P 人容易忘記「藏起來」的物品,建議使用透明收納、開放架、展示式櫃體。
- 用顏色、氛圍來區分,讓空間一眼就能喚起記憶。
- 彈性機動,而非固定死板
- 收納方式需要「可隨時調整」,例如:行李箱、推車、折疊桌、模組式櫃子。
- 適合季節更替或心情變化時,馬上改動。
二、「P 人家居整理心法」
MBTI 中的 P(Perceiving),代表「靈活、彈性、即興」
(依 8 種 P 類型,涵蓋四個感官/直覺 × 外向/內向)
- ISFP(藝術感受型)
→ 用氛圍角落來收納:每個角落是小場景,東西帶有情緒感。 - INFP(理想浪漫型)
→ 用「意義」來整理:一本靈感書、一個回憶盒,分類帶有故事性。 - ESFP(享樂行動型)
→ 用「立即好用」為主:收納籃、推車,隨手拿取,方便比美觀更重要。 - ENFP(靈感爆棚型)
→ 用「色彩/主題」收納:按顏色、心情、旅程來分組,像設計一場派對。 - ESTP(行動派)
→ 用「模組化」:推車、摺疊桌,快速切換場景。整理就是行動力展現。 - ENTP(創意型)
→ 用「實驗區」:東西先集中,邊用邊篩選,整理是動態測試,不是一次到位。 - ISTP(工具派)
→ 用「功能性」:工具箱、抽屜盒,所有物品都照「用途」收納。簡單實用最重要。 - INTP(思考派)
→ 用「邏輯分類」:可能看似亂,但有自己一套「腦內索引」,喜歡標籤、資料庫式收納。
寫在最後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一時興起便也請GPT為我的ENFP女強人客戶規劃適合她的整理心法,並也一併簡單告知我們接下來要加做的是開放櫃與用簾子做遮擋美化。驚喜的是GPT不僅分析業主的性格及愛好,並給出整理細節建議,意外地頗像是我們即將要執行的模樣,讓我有種設計規劃的意義又深化一層的感受~
我將GPT提供的建議截圖發給業主,她看完回了我一個回眸一笑的貼圖,然後說「我覺得GPT 都了解我。」

而其實手下帶領70-80人團隊的她,也有利用MBTI在瞭解團隊夥伴。還反過來建議我.....
「你以後也可以用這個來幫客戶做分析,我給你當model。」
「其實我有在想 ,我自己實驗了很多類別~」我不禁對著螢幕笑著回她。
不知道測過MBTI的格友們是否也對類似的分析感受到共鳴過呢?我自己幾次的實驗下,以人類圖給出的家裝樣貌與我目前所喜歡的樣子幾乎一致,而規劃、行動等類型則用MBTI來給建議更適合。或許下次遇到還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客戶時,我會徵求對方同意,試試結合GPT的MBTI分析來加深討論的深度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