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還記得最初我拍下那幾張堆滿雜物的客餐廳照片嗎?
面對滿屋子的東西,我一開始真的有點不知所措……所幸,我看到了一些簡單實用的分類方法,除了前面分享中提到的斷捨離金字塔,這篇則是比較簡要的分類雜物方式——四箱分類法。

用四種箱子,搞定全家的雜物
丟棄箱 = 垃圾桶
如同在〈留白日誌 § 漂漂族的整理收納覺醒實錄〉裡面提到的斷捨離金字塔,這個步驟是我最早實踐的階段,因為最容易判斷,只要是「破舊」、「發霉」、「過期」、「絕不再使用」的東西,第一眼就能判斷「這肯定不需要」,那就毫不猶豫地送它走。暫存箱 = 猶豫區
參考自 Joshua Becker《擁有越少,越幸福》中提到的「極簡生活實驗」:給物品一段觀察期,在這段期間(天、週、月)內不使用它,最後做出決定:「這東西我還需要嗎?如果沒有它,我是否能正常過日子?」
由於我與兩位室友共同居住,暫存箱的數量目前是最多的。有許多物品在搬家打包時只是「看哪有空間就塞哪」,所以這次我先將類似或相關的物品集中,讓大家再進一步判斷是否保留。
有趣的是,有些我猶豫不決的物品,室友倒是十分乾脆就決定丟棄——可能因為是他們的東西,判斷起來更直接也更果斷吧!
遷移箱 = 雜物暫存區
這些是出現在錯誤位置的物品,之後會依照功能歸回該屬的位置。
整理箱 = 收納區
確定要保留並放回原位的物品,暫時放在這裡,日後再進行細部整理與收納。且通常這一類會與「遷移箱」的物品合併處理,作為第二輪或第第三輪整理時的暫存區域。
實踐過程與發現
進行這場分類行動之前,我準備了大量的臨時箱子(幸好之前有留著一些)與垃圾袋。也慶幸目前家中的客餐廳空間足夠大,可以黏合、擺放多個分類箱,方便我操作。
目前待分類的物品種類很多,包括:手作材料、電腦與電子設備、文件資料、汽機車用品、清潔雜物等。
我依照「四種箱子」與物品類別交叉進行分類,也試著做成一種「矩陣系統」的概念,例如丟棄箱還可以細分為:可販售、可贈送、可回收、不可回收。

在我整理時,與資料較不同的是「遷移箱」的使用情況。有些東西我根本來不及放進箱子,就直接搬去該去的地方了。像是我在雜物堆裡找到大量的清潔海綿,就立刻歸位到廚房收納櫃中,與目前在使用的備品放在一起。
不過也有些物品,尚未決定放在哪個區域,這部分就會先保留在遷移箱中,等未來再進一步歸位與整理,像是架子的輪子。
斷捨離中的小插曲
插曲一:時間的遺跡

在整理的過程中,真的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古物」。像這一堆消耗品,是我室友的前室友留下的,搬家時沒帶走,然後經過室友幾次搬家就這樣被塞到角落,直到這次清理才被翻出來——看看日期,發現已經過了二十年……。
插曲二:改變悄悄發生
這次斷捨離其實是由我主動發起的。一開始,室友一興趣缺缺,室友二則是選擇性忽略這一切。
不過某天,我竟然發現在垃圾桶裡出現了室友一房間內的東西。這讓我很驚喜 —— 原來,斷捨離真的會「傳染」。當你開始行動,身邊的人也可能悄悄受到影響。
插曲三:物資的流動,也是一種溫柔
疫情期間,我們三人各自囤了一些口罩,結果數量遠超需要。為了避免浪費,我決定在家門口放個免費領取的小袋子,讓有需要的人可以自行拿取。
我們很常網購,所以不時會有送貨員經過。有一次我把口罩戴子提早掛在門外,一位大哥看到後,還跟我聊了一會,也拿了一包走。
最讓我感動的,是有一次我把口罩拿回來時,發現袋子角落有一段小小的感謝留言 —— 這樣的小互動,讓人真的覺得溫暖❤️。

如果你也對簡單生活有些嚮往,或許可以從這四個分類箱開始,逐步練習與物品告別、與自己對話。
你會發現:物品少了,心也靜了;空間清了,生活也更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