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朋友聚餐,席間聊到了與金錢有關的議題。
我說,其實我有很嚴重的金錢焦慮。
坐對面的才女芬妮哈哈大笑:「妳是揮金如土吧?」出版社的總編、另名才女薇薇,也異口同聲:「焦慮?妳工作穩定、不缺收入、老公會賺,有甚麼好金錢焦慮?我們都不焦慮了。」
我也不知道。就是焦慮。擔心工作與收入朝不保夕,靠老公不如靠自己。所以,多能賺、賺再多,都覺得有一天會化為烏雲,更要認真工作,未雨綢繆。
聽我這麼說,芬妮收斂了笑容:「ㄟ,這會不會才是最大的問題?妳以為,『賺錢』,必須等同於勞心勞力,反而無法接受看似輕鬆、錢會滾錢的收入邏輯?」
我如夢初醒,沒錯耶!賺取收入,在我心裡,一直都和勞動行為畫上等號。而且,必須是那種肝腦塗地、赴湯蹈火的付出程度。一旦沒有符合這個標準,便會覺得自己是薪水小偷、再不就是擔憂會突遭收入歸零的懲罰性後果。
芬妮拿出準備送給我們的書-《你也能學會的豐盛煉金術》,告訴我,這樣的心態,除了我們很熟悉的自我不配得感,更大的因素,出自於原生家庭、教育體制、主流價值所灌輸的「限制信念」。
所謂的「限制信念」,在作者Rene的詮釋裡,意指他人灌注在我們身上的價值觀,既不是由自身信念發展而成,更沒有經過自我人生歷練的驗證。
我想起從小領受的金錢觀念,在「量入為出」以外,還有幾個根深柢固的邏輯:
「每一分錢,都是爸爸媽媽賺來的辛苦錢。」
「賺錢,是為了安身立命,掙一口飯吃。」
「天有不測風雲,要腳踏實地,多餘的錢就拿去存起來,不要亂花。」
上述邏輯,嚴格來講,並沒有錯,也如實反映了當時的社經背景。我是到很久以後,才慢慢體會到這些自小灌輸的價值觀,如何限縮了我對金錢的想像、並無限放大對於匱乏的懼怕。
譬如,爸媽對工作近乎捨命的投入,深深影響了我的工作哲學,認為要和爸媽一樣拚搏,才能賺得到讓全家溫飽的收入。溫飽的定義,隨著物價水平越來越高,進而無限擴充。
如果爸媽能以公務員和老師的身分,為下一代積攢出不動產,那我能為我的孩子們留下甚麼?於是,金錢的不足感,始終牢牢驅動、奴役著我。
Rene在書中提到一段話,讓我心有戚戚焉,甚至一度紅了眼眶,那就是我前些年的寫照:「收入增加之後,真的沒辦法用克儉的方式來維持原本的開銷,因為收入增加表示工時和工作量增加,體力、腦力、專注力的消耗量增加,必然需要靠其他的服務來維持生活。」
很多年來,我和Rene一樣,都是過路財神,賺的錢,有蠻大的比例拿去光顧各科醫生。光靠認真勤勞,不可能致富,倒先把自己累垮。就像我爸,勤奮了一生,退休不到一年,便開始生病,直到今天還在和病魔纏鬥。
看著病床上的爸爸,我有時會想,錢,究竟應該拿來做甚麼?而當我關心媽媽中餐的著落,她總會隨身翻出皺巴巴的三明治、已經完全冷透的咖啡,來回應我:「沒關係,我吃早上來不及吃的早餐就好。」
因為,我媽自覺沒有固定收入,每一筆錢都不應該亂花,儘管理財有術、也受惠於公教人員的身分,享有退休俸祿,生活早可以高枕無憂。但是,連一餐飯錢,她都捨不得花在自己身上。
錄這集podcast的時候,雖然可以語氣輕鬆地聊起兩次裸辭、存款見底的恐懼,面對自我價值低落、不配得感強烈的內核議題,亦從這幾年逐漸將部分重心、從傳統職場挪往個人發展的歷程中,得到撫慰及釋放。
但是,我從來沒有認真看待過內心的限制信念,其中最為牢不可破的就是-「賺錢,是為了安身立命,掙一口飯吃」,在這個限制之下,我認為工作才是唯一賺錢的方式,我「不敢」相信,自己可以為興趣工作、為熱情工作、為理想工作,進而獲得財富。
《你也能學會的豐盛煉金術》,Rene所指的豐盛,並非純粹的金錢和物質享受,而是「創造力」。當我們學會破除限制信念,內在的創造力自然源源不絕,物質的豐盛亦跟著水到渠成。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Rene長期倡議的「21天豐盛冥想」,協助無數朋友消除金錢限制信念、重啟內在豐盛。
我把今天,當成重返豐盛的Day 1,第一個練習,是做「身體掃描」,用心關照自己的每一個部位,將自己的身體,從緊繃的求存模式中解放出來,才能擁有足夠的腦力,去啟動思考、判斷、想像、創造。
我邊做身體掃描,邊搭配書中建議的兩倍吐納法(吸氣兩拍、吐氣四拍,一次做5-10個循環),順便溫柔地告訴自己,「我『擁有』許多東西,我是『富足』的,我是『安全』的,有我在,一切都沒事的。」
等我完成第一個「21天豐盛冥想」,再來和大家分享我所獲得的豐盛。身體掃描,也是正念練習的第一步,將相關引導的音檔放在留言處。
限制我們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我們懷抱著的匱乏和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