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附近的祇園。 有次,佛陀召集了比庫們,對他們說法: 「比庫們!以前,曾經有一個長相畸形且醜陋的夜叉(=非人)坐在天神之王-薩迦的王座上。 三十三天的天神們抱怨、批評他著: 『吾王啊!這真是太不可思議!太匪夷所思了! 這麼畸形又醜陋的夜叉怎麼會坐在天神之王-薩迦的王座上!?』 但,他們越是抱怨,那股畸形又醜陋的夜叉,就變得越來越英俊、迷人好看又討人喜歡。 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向薩迦報告這件事實,他們照著剛剛的狀況描述了一遍。 薩迦說:『親愛的朋友們,這肯定就是個以憤怒為食的夜叉。』 薩迦來到那個夜叉的身邊,他將袍子整理到一邊的肩膀,右膝跪地、舉臂合掌,對那個以憤怒為食的夜叉,三次報上自己的名號: 『親愛的朋友,我是薩迦。親愛的朋友,我是薩迦。親愛的朋友,我是薩迦。』 隨著薩迦每一次報上自己的名號,那個夜叉就越變越畸形而且醜陋,最終,在座位上消失了。 然後,薩迦召集了三十三天的天神們,對他們以偈言說道:

帝釋説偈 | 關於無瞋的利益
『Na sūpahatacittomhi 我心不易受擾動 nāvattena suvānayo 我心不易陷漩渦 Na vo cirāhaṁ kujjhāmi 我心不易長久怒 kodho mayi nāvatiṭṭhati 憤恨不易久長住 Kuddhāhaṁ na pharusaṁ brūmi 即使生氣不辱罵 Na ca dhammāni kittaye 不宣揚自己善行 Sanniggaṇhāmi attānaṁ 考量自身的利益(與下句倒裝) Sampassaṁ atthamattano 自制守護此身心』 」 ---- 語言的力量,來自「心」的「思心所」。 佛陀曾教導:思即使業。 在還沒有證得阿拉漢果位之前,業都會留下業力,在姻緣成熟時,就會變成相應的果報。 所以,我們必需保護自己的身行(身業)、口行(口業)、意行(意業) 保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保持慈愛和悲憫、謙虛和感恩。 就如同經文中的天神之王-薩迦所展示的,從沒且愛護自己的人,是不會給現在此生的自己或未來在輪迴中的那個自己埋下傷害的可能性。 ---- 本篇的經文名稱,傳統上,多譯為「醜陋經」。 但醜陋可分為外表與內在兩面。 根據佛陀的描述,最初,天神們不滿的點是「醜陋且畸形」,明顯指的是外貌,故增加了另一個譯名,做為學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