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附近的祇園。
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比庫們,以前,天神之王--薩迦(=帝釋天)曾經和他的車夫--馬達利(Mātali)說:
『親愛的馬達利,備好千駿馬車,我們要去花園欣賞風景!』
『是的,天帝。』馬達利回答之後,便去準備好了由一千匹純種駿馬組成的馬車,並告訴帝釋天:
『千駿馬車已經備妥,隨時可以依照您的意思啟程出發。』
帝釋天走出了勝利宮殿,舉起手臂,合掌向佛陀禮拜。
車夫馬達利以偈言問道:
『Yañhi devā manussā ca
天神以及世間人
taṁ namassanti vāsava
一致禮敬瓦薩王
Atha ko nāma so yakkho
您禮敬的那位神
yaṁ tvaṁ sakka namassasī
可否告知他的名』
帝釋天以偈言回覆:
『Yo idha sammāsambuddho
他乃 正等自覺者
asmiṁ loke sadevake
世間 天神與人類
Anomanāmaṁ satthāraṁ
無與倫比的 導師
taṁ namassāmi mātali
我禮敬他 馬達利
Yesaṁ rāgo ca doso ca
但凡貪欲與嗔怒
avijjā ca virājitā
以及無明皆去除
Khīṇāsavā arahanto
諸漏盡滅阿拉漢
te namassāmi mātali
馬達利你應禮敬
Ye rāgadosavinayā
學習斷除貪與瞋
avijjāsamatikkamā
克服無明修行者
Sekkhā apacayārāmā
有學者以捨為樂
appamattānusikkhare
遵循教導不放逸
Te namassāmi mātalī
馬達利你應禮敬』
馬達利以偈言回答:
『Seṭṭhā hi kira lokasmiṁ
那些您所禮敬者
ye tvaṁ sakka namassasi
確實是世上最尊
Ahampi te namassāmi
我也決定要禮敬
ye namassasi vāsavā
瓦薩王所禮敬者』
說完之後,瑪伽瓦(意譯:大方慷慨者)之首、天神之王、素佳之夫,向佛陀禮敬後,登上了馬車。」
----
雖然,Buddha這個字的意思是「已經覺悟的、開已經悟的」的意思,但真正有能力可以自己無師自通,看到四聖諦、角度八正道、能以各種具備智慧的方法角度其他有條件的眾生,證得不同果位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佛陀』。
在『佛隨念』中,佛陀親自教導弟子們,如果恐懼、害怕時,可以憶念『佛陀的功德』,這並不是單指一個佛陀,也不是一個人自傲的自誇,而是過去每一位成為佛陀的覺悟者、未來成為佛陀的覺悟者,都具備這些同樣的功德。
也可以反過來說,必須具備這樣的功德、圓滿一切條件的覺悟者,才能稱為『佛陀』
這九個功德是:
世尊「bhagavā」
阿拉漢「arahaṃ」
正等正自覺者「sammā-sambuddho」
明行具足「vijjācarana-sampanno」
善逝「sugato」
世間解「lokavidū」
無上調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amma-sarathi」
人天導師「satthā deva-manussānam」
佛陀「buddho」
其中,人天導師「satthā deva-manussānam」
也就是本篇經文開示中,天神之王--薩迦(=帝釋天)為何禮敬佛陀的原因。
古代中國唐朝的詩人--韓愈在『師說』中寫道: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這是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正確無誤的說法。
試想,若沒有佛陀出世、證悟並教導解脫之道,那麼,即便我們對生命的意義充滿疑惑、也沒有人可以真正解答我們的疑惑,所以,我們最感恩的一定是佛陀。
但,佛陀之所以可以是天界眾生、人間眾生、甚至祇陀善趣、惡趣中可以聽聞並理解佛法的眾生們的導師,更在於他是『無師自通』者,不是韓愈斬釘截鐵所說:古之學者必有師。
沒有導師教導當時的悉達多,他是靠著自己的波羅蜜(=智慧)意志力和身體,最終自己領悟、徹見了四聖諦(苦、苦集、苦滅、滅苦之道),不僅如此,他還歸納出了可以脫離輪迴的不安定、反覆不斷的苦的方法,稱之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他能以各種方法、比喻來為眾生說明、開導,是一位真正做得到『因材施教』的最高無上的導師。
不過,帝釋天也建議車夫,應該一併尊敬實踐奉行佛陀教法的修行人,他們有些也達到了阿拉漢的等級、有些則仍在朝向究竟解脫而邁進。
這些都是願意跟隨最偉大的導師的教導的人,其意志力也非常值得禮敬。
這也就是『依法不依人』。
只要是奉行正法者,不一定需要名號或身份,都是值得學習與效法、尊敬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