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佛陀住在舍衛城附近的祇園。
那時他對聚集的比庫們開示這段法:
「比庫們,以前,天神之王--薩迦(=帝釋天)曾經和他的車夫--馬達利(Mātali)說:
『親愛的馬達利,備好千駿馬車,我們要去花園欣賞風景吧!』
『是的,天帝。』馬達利回答之後,便去準備好了由一千匹純種駿馬組成的馬車,並告訴帝釋天:
『千駿馬車已經備妥,隨時可以依照您的意思啟程出發。』
帝釋天走出了勝利宮殿,舉起手臂,合掌向比庫僧團禮拜。
車夫馬達利以偈言問道:
『Tañhi ete namasseyyuṁ
應該是 他們禮敬您
pūtidehasayā narā
活在 不淨身中的人
Nimuggā kuṇapamhete
深陷 如死屍的身體
khuppipāsasamappitā
致使 反覆不斷飢渴
Kiṁ nu tesaṁ pihayasi
究竟有何 特別之處
anāgārāna vāsava
令大家長 尊敬嚮往
Ācāraṁ isinaṁ brūhi
請說明 聖者的修為
taṁ suṇoma vaco tavā
我們都將 洗耳恭聽』
帝釋天以偈言回覆:
『Etaṁ tesaṁ pihayāmi
那些我所尊敬的人
anāgārāna mātali
都是無家者 馬達利
Yamhā gāmā pakkamanti
他們離開 村落家族
anapekkhā vajanti te
他們走得 沒有擔憂
Na tesaṁ koṭṭhe openti
沒有穀倉 用來儲藏
na kumbhi na kaḷopiyaṁ
沒有鍋壺碗 可留物
Paraniṭṭhitamesānā
以他人的煮食 維生
tena yāpenti subbatā
立誓奉守 故為聖人
Sumantamantino dhīrā
智者 談論有益話題
tuṇhībhūtā samañcarā
生活寂靜 而且平和
Devā viruddhā asurehi
天神與阿修羅 對立
puthu maccā ca mātali
人類也分裂 馬達利
Aviruddhā viruddhesu
爭戰者中 保持不爭
attadaṇḍesu nibbutā
徹底止息武裝暴力
Sādānesu anādānā
爭奪者中 保持無爭
te namassāmi mātalī
我禮敬他們 馬達利』
馬達利以偈言回答:
『Seṭṭhā hi kira lokasmiṁ
那些您所禮敬者
ye tvaṁ sakka namassasi
確實是世上最尊
Ahampi te namassāmi
我也決定要禮敬
ye namassasi vāsavā
大家長所禮敬者』
說完之後,瑪伽瓦(意譯:大方慷慨者)之首、天神之王、素佳之夫,向比庫僧團禮敬後,登上了馬車。」
----
現在一般來說,「Saṅgha」已經等同於「(由佛陀創立的)僧團」,但以平性的字義來說,若只有這個字,應該只能翻為「群眾/群體、和合眾」
所以,在標題的譯名上,我補充了一個在後面,幫助記憶。
修行人並非佛陀出世傳法後才有,當佛陀還是悉達多•喬達摩菩薩的時候,他也是依照他所知的船頭修行人的防水在修行。
所以,不能因為一個修行人修的不是佛法(更極端地說:修行的不是佛陀傳授的正法)就不尊敬此人。
只要是願意向內挑戰自己的內心,努力淨化自己的心靈、意志、心的任何人,都應該要禮敬。
修行和淨化內心,言下之意,就等於:現在的不好、必須捨棄或修改。
套句限定人常說的形容動詞,就是『斷、捨、離』
斷除需要斷除的
捨棄應該捨棄的
離開終將離開的
這個五蘊身心,是不可能永遠存在的,所以,修行是要先有「離開」的欲望,佛陀的用語是「出離」
出離是因為看到了五蘊身心帶來的苦,最初都必然仍是帶著想要離苦(排斥苦的瞋心)和得樂(想要快樂的貪心)所組成。
但隨著修行的逐漸成熟、就好漸漸地捨棄瞋心、貪心,進入到看見眾生與自己,都是五蘊身心的囚徒,進而也發展出慈悲和捨心,最終捨棄了區別的意和識。
然後就開始進入「斷除」之路。
類似於看到了一切問題的根,燃火可以動手真正去除導致一切反覆無盡的苦的源頭。
初期的五個斷除的是:
🔸(執著有「我」的)身見
🔸(無法導向解脫的)戒禁取
🔸(對三寶的)疑
🔸(大部分的)貪欲
🔸(大部分的)瞋恚
若做到這五點,成為斷除五下分結的「須陀洹(sotāpanna)」
「sota」則有兩個涵義
1. 耳朵
2. 流水
傳統上,sotāpanna翻譯為:
入流,又作至流。四種聖果中的初果,為巴利語的直譯。sota, 意為流、河流;āpanna, 意為已進入、已到達。入流即已進入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出自:巴利語匯解&巴利新音譯 瑪欣德尊者)
隆波Phut Thaniyo則將sotāpanna解釋為:趨向於聆聽的人。
『所以要努力訓練自己成為「須陀洹」(sotāpanna)。
「โส-ตะ-ปัน-นะ(sota-panna)」的意思是「趨向於聆聽的人」。別人說得好,我能聽;別人說得不好,我也能聽。但至於是否接受,那是我自己的事,我會用理智來判斷。
「โสตะ(sota)」是「聆聽者」,「ปันนะ(panna)」是「已經達到」。合起來就是「能夠聆聽的人」。這也對應於社會禮儀,即尊重他人發言的意見。
阿姜Wan,是隆波的朋友。過去當人們批評這個禪修派、那個禪修派時,他就靜靜地坐著聽,不加爭辯。當輪到他說時,他只說:
「這是他的見解,那是他的看法,不要去反駁他。」
這表明他已在法上明瞭通達。若有人說話不合我們心意,我們卻立即反駁、據理力爭,那就說明我們還不行,還未到位。(Judge翻譯泰語)』佛陀的選字用字常有很有多重涵義,這兩種說法都很入心,令人一聽就懂。
所以,透過佛陀開示的這篇經文,我們可以學校要尊敬任何修行者,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在與此生的物質層面,而在於內心那看不見的部分。
理解之後,還願意並實際斷除和捨棄,那又是另一個不同的層次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