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破」這個小小的傷口,相信是許多人心中難以言喻的痛。
不僅進食時如針扎般不適,有時候連喝個水、講個話都會感到刺痛。
身為健康管理師,我常聽到大家將嘴破歸咎於「火氣大」或「咬到」,但這背後的生理學原因其實比你想像的更複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深度探討,如何從科學角度來理解和應對嘴破。

### 為什麼會嘴破?探究背後的原因
嘴破,醫學上稱為「口腔潰瘍」,它並非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1. 意外咬傷與物理性傷害
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當我們吃飯吃太快,不小心咬到臉頰內側或舌頭,這個物理性的創傷會導致黏膜組織受損,形成潰瘍。
這類型的嘴破通常傷口邊緣較不規則,但因為病因單純,只要好好照顧,通常一週內就能自行癒合。
#### 2. 「火氣大」的科學解釋:免疫力下降與發炎反應
中醫常說的「火氣大」,在西醫眼裡,很可能對應到體內的發炎反應或免疫力下降。
西醫觀點:當我們長期處於高壓、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的狀態下,身體的免疫系統功能會被削弱。
這時,潛伏在口腔內的細菌或病毒(如單純疱疹病毒)便有機可乘,引發感染性潰瘍。
此外,維生素 B 群(特別是 B2、B12、葉酸)以及鐵、鋅等營養素的缺乏,也會影響口腔黏膜的修復能力,使嘴破更容易發生且難以痊癒。
這些都是身體發出警訊,提醒你該好好休息、均衡飲食了。
中醫觀點:中醫的「火」泛指身體失衡的狀態,可能來自於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當(如辛辣、油炸食物)、壓力等。
這些因素會導致體內陰陽失衡,產生「虛火」或「實火」,反應在口腔就是發炎、紅腫、疼痛。雖然說法不同,但核心精神都是指向身體的平衡被打破。
---
### 嘴破時,為什麼嘴唇會覺得乾乾的?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也是許多人共同的困擾。
當口腔黏膜破損形成潰瘍時,我們的身體會啟動發炎反應來修復傷口。
這個過程會伴隨著組織液的滲出,加上口腔內正常的唾液分泌、進食、說話等動作,都會讓傷口周圍的黏膜變得更脆弱、更容易脫水。
此外,疼痛會讓人不自覺減少喝水和進食的頻率,導致身體水分攝取不足。
有些人因為嘴唇不適,會習慣性地舔嘴唇,但唾液蒸發後反而會帶走更多水分,使嘴唇更加乾燥、龜裂,形成惡性循環。
#### 該怎麼辦?
1. 補充水分,由內而外滋潤:除了喝水,也可以含一些冰塊,不僅能補充水分,冰涼感也能暫時舒緩疼痛。
2. 避免舔嘴唇,改用護唇膏:選擇成分單純、不含刺激性香精或化學物質的護唇膏,勤勞地擦拭,可以形成一道保護屏障,減少水分流失,保護脆弱的唇部肌膚。
---
### 居家照護與預防策略
嘴破雖然惱人,但只要掌握正確的照護與預防方法,就能讓它快快好起來,並減少復發的機會。
#### 1. 居家照護
口腔清潔,輕柔為上:使用軟毛牙刷,輕柔地清潔口腔,避免刷到潰瘍處。
用餐後可用不含酒精的漱口水或生理食鹽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潔,減少細菌滋生。
飲食調整,促進癒合:避開辛辣、過燙、油炸、太硬或過酸的食物,這些都可能刺激傷口。
可以多選擇質地柔軟、溫和的食物,如:豆腐、雞蛋、南瓜泥、香蕉等。
舒緩疼痛,善用小工具:市面上的口內膏或噴劑能有效緩解疼痛,並在傷口上形成保護層。
此外,口含冰塊也能提供暫時的麻木感,減輕不適。
#### 2. 預防策略
均衡飲食,補足營養:多攝取富含維生素B群、維生素C、鐵和鋅的食物。
例如:全穀類、深綠色蔬菜、豆類、瘦肉、牡蠣、堅果等。這些營養素是維持黏膜健康和加速傷口癒合的關鍵。
規律作息,遠離壓力:確保充足的睡眠,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如:運動、冥想、聽音樂等。
當身體獲得足夠休息,免疫力自然會提升,降低嘴破發生的機率。
定期檢查,警惕異常:如果嘴破超過兩週仍未癒合,或反覆出現在固定位置,務必盡早就醫,讓醫師進行專業診斷,排除其他潛在的疾病,如自體免疫疾病或口腔癌等。
嘴破是身體發出的訊號,提醒我們該注意生活習慣了。
除了單純的物理性傷害,多數嘴破都與我們的免疫力、營養攝取和生活作息息息相關。
只要我們願意從根本改善,就能有效減少嘴破的困擾,讓口腔重回健康舒適的狀態。
---
### 參考來源
1. 衛生福利部【台灣e院】。口角炎。
2.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口腔潰瘍的藥物治療與預防保健。
3. 台中榮民總醫院。認識口腔潰瘍的病因。
4. 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協助餵食護理指導。
5. 台灣全民健康基金會。反覆口腔潰瘍、長小腫塊,會是口腔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