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策不可能三角。人類是決策動物,如何思考決策,反應了人性的本質。所以這個三角也對應了三種人格。
伪善人格:塔基的囚徒(邏輯驅動+道德人設)
本質及表現:在金字塔最底層的,是偽善人格。他們外表看起來有善心、慈悲,但這些好心都讓你感到刻意,只是為了遮掩自己對真實自我的抗拒跟恐懼。他們很怕面對自己的黑暗、自私跟不足,所以拒絕往內心看。他們的「善」與其說是真的,不如說是為了迎合道德做出的「表演」。他們往往多是「道德」的維護者,但不是真的認同道德,而是這是他們在人際中給自己加分的一種策略。他们表現的樂於助人,實則通過這樣的方式篩選「血包」,其实是在找人“陪葬”。通過製造共同的困境,利用對方的共情能力(會被吸引的往往是內耗人格),把别人拉进「糾纏」的泥塘,來減輕內心的孤獨跟空虛。而他們很有可能在你困境時再扮演救世者的形象,通過拉扯關係,以鞏固自己的人際高位。
形成過程:這種人格與養育者沒有和解,在成長的痛苦中長出了惡意,這種惡意是處於自我保護機制,但是刻入DNA,他們不會被任何人感動和改變,自己本身即是一個表面正常的沼澤陷阱。
應激機制:如果這層假面具被別人看穿,或是被自己的困境撕開時,他們會馬上陷入憤怒和懷疑。那種憤怒不是衝著他人,而是因為自己的無力感被揭穿,是對他們長期以來建立的虛假世界徹底崩壞感到崩潰。高階的偽善人格會默默記仇,不聲不響地展開報復。
他們的「邏輯」往往較強,「道德」是用來包裝自我形象,真正的「感情」能力缺乏。這一區的人格也是NPD、控制人格的高發區。
内耗人格:中层的挣扎者 (道德驅動+情感拉扯)
本質與表現:金字塔中間那層是內耗人格。與偽善人格不同,他們可以看到自己的欲望跟不足,在痛苦的經歷中,長出了反省與善意。这种自我反省让他们看到了正確的方向,但同时也让他们感到超级痛苦。那種痛苦是理想的自己跟現實的自己落差太大造成的。
形成過程:共情養育者,代償養育者責任,與偽善人格不同,內耗人格的養育者對子女是有感情的,但養育者之間長期的拉扯不清,讓內耗人格產生過度共情並繼承了養育者矛盾的心態。糾結是慣常狀態導致在成年後也容易通過拖延等表現,停留在自我糾纏、恐懼、他人糾纏的狀態中。他們知道路要怎麼走,但常常在現實裡舉步維艱。本質上不是在跟別人纏鬥,而是在跟自己沒有和解。不忍心「切斷」糾纏,因為這在他們看來是一種「背叛」。留下來糾纏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應急機制:徹底被打擊後,會陷入漫長憂鬱狀態,因為他們沒有攻擊外界的能量,而轉化成為了自我失能。走不出這個階段可能在心理狀態上更加惡化,一旦走出則可以更加強大。
這種焦慮症和憂鬱症的高發區,「道德」感是最重的,「情感」則是他們受到外界拉扯的一個弱點。在決策中「邏輯」也就是理智因素往往是缺失的。意氣用事、脾氣不好、情緒起伏大,講義氣,往往是這類人收到的評價。
修行人格:塔尖的獨行者(情感+邏輯=直覺驅動)
本質與表現:金字塔頂端,是修行人格。他們已經經歷了極致的痛苦和挫折,相當於在同一世重生了一次。在外界和自我之間建築了一道透明隔離層,也可以被稱為邊界感。將生命的重心從人際的互動中剝離出來,高度關注「自己」與自己的發展。這並不是簡單的「自私」,而是一種高度「專注」。專注做事與做自己。
應激機制:不過這條路不一定能通往世俗的成功。有些人可能「沒有什麼作為」。這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而是當下他們的努力被週遭環境的阻力抵銷了。但對修行人來說,結果不是唯一的標準,他們的價值在於過程本身:在於對自我的磨練,在於內心的平靜,在於那種不被外物影響的定力。他們追求的不是外在的成就,而是內在的圓滿。
這種人常見於世俗中較為「圓融」、「自洽」的人,或許他們是成功人士,或許安守普通職位,但他們可以平衡「情感」和「邏輯」訓練出「直覺」,「道德」是很少談起的話題,他們追尋自己內心的法則。或者說,只有跳出道德,並且仍然充滿善意,才可以走上高階之路。
thinkNOMB是一個講哲學和心理學思考視化的欄目。幫助人們從文字思考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