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說說,我在育兒生活的分配下,每天只有一小時不被打擾的時間,其中的30分鐘用來運動,剩下的30分鐘,我要完成每週一集podcast、每周三發送電子報,連續三個月!

捕捉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腦袋裡常有想法跑來跑去,有時覺得抓到很棒的點子。 可是,當好不容易有時間坐下來,準備要把這個想法記錄下來的時候,卻發現忘記了,然後怎麼想也想不起來了,好可惜。 身為一個全職媽媽,我常常會利用育兒的時間,讓腦袋保持在運轉狀態。例如,孩子在可以自己玩、吃飯或哄睡時,在需要陪伴卻不需要我百分之百專注的時候,我就會利用這些「碎片時間」去思考,讓自己持續在創作模式。 但問題來了,冒出來的想法靈感要怎麼快速留下來?😆 試過錄音,可是事後還要整理檔案,太花時間;也試過語音轉文字的 APP,但錯字太多識別率不夠準確,讓我看得頭疼。後來我發現ChatGPT的語音識別準確率之高,連說英文都可以。 所以就乾脆把想法直接說給ChatGPT,請它直接轉成文字檔且不用過多整理。最棒的是,它能保留我說話的語氣和口吻,不會讓我的風格跑掉,變成很AI的人工感。 等文字出來後,我再把它當作初稿,像編輯一樣潤稿、刪減,或者想到什麼再加上去。這樣一來,我就能快速又準確地記錄跑出來的那些想法,省了我不少時間呢!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用法,不僅幫我抓住跑很快的靈感,還可以讓我不用一直盯著螢幕打字。畢竟在陪伴孩子的育兒生活,我是極度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機的。 以上是我近期的新發現,或許已經有人這麼用了?哈哈,沒關係,後知後覺總比不知不覺好,也歡迎你分享你的方法給我喔🙏
起因
你有收聽podcast的習慣嗎?平常愛聽的是哪種類型呢?我是在2018年開始收聽,那時的中文節目數量還很少。 一直到了2020年疫情爆發,podcast也隨之爆炸,一匹超級黑馬出現,股癌Gooaye不僅開播即紅,也長年霸榜。 一開始我也有聽,雖然股票投資都還不懂,但有些事就是得硬著先開始,必須要動手了才知道下一步。(包含目前我在學習的事情也是同道理,這也是創業週報的起因) 前幾天Podcast聽聰明生活投資學,訪問慢活夫妻Dewi這一集,當中提到金錢的溫度和容器,我覺得蠻受用的,有一種被打開的感覺,順便和你分享。
金錢的溫度和容量
溫度 = 個人滿足的臨界點 溫度就像天氣一樣,有人覺得20度是溫暖,有些人則覺得好冷喔!同樣,有人一年50萬就很安心,有人則要 100 萬、200 萬,才會覺得剛好夠用。 你有想過自己的金錢溫度是幾度嗎? 金錢本身沒有「冷熱」,只有我們的感受決定它的「溫度」,如果你一年需要 100 萬才能覺得安穩,那麼100 萬就是你的恆溫點。 少於這個數字,你會覺得冷和焦慮不安。多於這個數字,可能就像穿太多衣服,變得有點悶熱,不一定舒適。 所以重點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找到能讓自己感覺剛剛好的溫度。 容器 = 接受與承載能力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容器大小」。容器太小,即使給你很多錢,也會溢出、帶來壓力。而容器夠大,你就能自在地放下更多資源而不會混亂,也不會不小心就花掉了🤣 很多人辛苦賺錢,但沒有訓練容器,結果錢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焦慮,所以除了清楚自己的「溫度」還要培養自己的「容量」。 如果你今年認定100 萬是剛好的溫度,那麼重點就不是「追求更多」,而是如何維持這個舒適區,讓生活在這個溫度裡安穩,而不是被外界左右。
===================== 好的 以上就是這一週收穫, 透過書籍和podcast的輸入後, 一定要再輸出才不會忘記, 所以你現在看的週報, 就是文字輸出後的整理。 不知道你還喜歡這樣的分享嗎? 喜歡,請留言😊 可以分享讀完週報的感受、 或是告訴我你的學習方法、 你對於金錢的溫度和容器、 你也可以敲碗想看的主題內容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