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前總統雅伊爾・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因涉嫌策劃推翻2022年大選結果,被巴西最高法院裁定五項罪名成立,合計判處27年零3個月徒刑。這起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審判,讓70歲的波索納洛不僅可能在牢獄中度過餘生,也確定至少在未來八年內失去參選資格,徹底改寫巴西政壇格局。
審判小組的五名大法官中有四人投下有罪票,罪名包括策劃政變、參與武裝犯罪組織、企圖以武力廢除民主秩序、對國家機構施加暴力,以及在2023年1月8日國會大廈、總統府與最高法院遭支持者攻擊時損毀受保護的公共財產。檢方甚至指出,政變計畫中曾考慮利用炸藥、戰爭級武器甚至毒藥,暗殺總統當選人路易斯・伊納西奧・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副總統阿爾克明(Geraldo Alckmin)與主審大法官德莫拉埃斯(Alexandre de Moraes),以確保波索納洛繼續掌權。雖然被告始終否認所有指控,但聯邦警方的調查認定,波索納洛「完全知情」並支持相關計畫,意圖施壓軍方介入,甚至籌建「平行危機管理辦公室」來取代合法政府運作。
檢方認為,政變構想早在2021年便已展開,核心策略是持續詆毀選舉制度以削弱民眾信任。隨著波索納洛在2022年大選中敗給魯拉,計畫進入具體行動:他們鼓動大批支持者前往首都巴西利亞,最終在2023年1月8日爆發大規模衝擊事件,群眾闖入並破壞政府三大機關,震驚全球。德莫拉埃斯在宣讀裁決時指出,被告群體「犯下檢察官所指控的全部罪行」,並強調這是一場對民主秩序最嚴重的挑戰之一。與他同樣投下有罪票的還包括大法官迪諾(Flávio Dino)、卡門・盧西亞(Cármen Lúcia)與克里斯蒂亞諾・扎寧(Cristiano Zanin)。唯一持反對意見的是大法官富克斯(Luiz Fux),他認為由於魯拉從未真正被推翻,事件不構成政變,同時質疑最高法院是否具備審理權限。這場審判使巴西社會再度陷入尖銳對立。判決前夕,恰逢國慶日,成千上萬名波索納洛支持者走上街頭,批評審判是「政治迫害」。波索納洛的長子、參議員弗拉維奧・波索納洛(Flavio Bolsonaro)在社群平台猛烈抨擊主審大法官德莫拉埃斯,稱「以捍衛民主為名,卻踐踏民主根基,去譴責一名不向獨裁者低頭的無辜之人」。波索納洛本人則長期將審判形容為「政治獵巫」。
外部因素更讓事態複雜。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公開聲援波索納洛,不僅在審判過程中威脅對巴西加徵50%關稅,更在裁決出爐後對結果表示「震驚」,並稱「他是位好總統,這樣的事情實在難以置信」。川普政府更進一步制裁德莫拉埃斯,指控其「嚴重侵犯人權」,對他及其他參與審判的司法官員祭出簽證限制。美國國務卿魯比奧(Marco Rubio)也在社群平台稱判決「不公」,揚言美國將「做出相應回應」。然而,巴西外交部立即反擊,強調巴西「不會被恐嚇」,並認為外國無權干預司法獨立。波索納洛的另一子愛德華多(Eduardo Bolsonaro)則預測,美方將進一步制裁更多巴西官員,包括投下有罪票的大法官。
判決也使波索納洛與其他拉美前領導人一同被列入「罪有定論」的名單。就在上月,哥倫比亞前總統烏里韋(Álvaro Uribe)因程序性詐欺與賄賂證人罪名成立,被判12年居家監禁,目前正上訴中。2022年,阿根廷前總統克里斯蒂娜・費南德茲・德基什內爾(Cristina Fernández de Kirchner)因涉公務工程貪腐案被判刑。而巴西現任總統魯拉本人也曾在2017年因貪腐與洗錢罪被判刑入獄,服刑逾一年後才因定罪被撤銷而重獲自由。這些案例反映出拉美民主體制的脆弱與司法在反腐、反威權過程中所扮演的艱難角色。
對巴西而言,波索納洛案既是司法審判,更是一場社會與政治的考驗。支持者堅稱他是「民主的受害者」,批評法官是「政治工具」;反對者則認為判決是對民主制度的必要防衛。隨著2026年大選在即,這項裁決勢必在巴西政治版圖上留下長遠影響,不僅左右選舉格局,也牽動巴西與美國等國的敏感外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