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自公務員尾聲開始,嘗試過報考法官、稅務講師、中古車買賣、旅館、民宿經營等等行業,但若要看投入心力最多、最久的部分,則非屬不動產莫屬。
從早期的中古屋買進翻修,到中期的法拍屋買賣,最近轉型成微型建商,受惠於房地產近十幾年來的大多頭,也因此累積相當資產,進而因此選擇自公務機關離職,全心投入事業經營。
變化無常的景氣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尤其作出重大決策時所在的景氣位階,更可能造成判斷上的失誤,在這波景氣多頭中,無論房市還是股市都在風口上,獲取可觀報酬並不算難,也因此在這幾年間造就許多股神、房神,紛紛自稱財務自由,或至少丟棄朝九晚五的工作,快速的獲利讓人看不清是景氣的威力還是自己眼光的獨到,直到災難悄然而至。黑暗最先從房市開始壟罩,隨著政府打房一波接一波,房市只漲不跌的信仰越來越是搖搖欲墜,雖然新青安短期對房市打入興奮劑,但隨著央行控管房市風險,房地產流動嘎然而止,房市在113年9月之後陷入急凍,此時美帝川普在出現補上致命一擊,關稅大刀一砍,市場信心隨之崩潰,至此宣告房市陷入主跌段,此時建商人心惶惶,活下去成為建商們唯一的目標。
至於離職在股海浮沉的朋友們似乎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雖然台股在幾次震盪後仍然持續創高,但是如果不是將資金放在台積電以及大盤指數基金上,績效也相較過去落後很多,而據筆者了解,既然全職投資股票,通常就是追求打敗大盤,將主要資金放在台積電的人並不多,這輪也打醒了許多股市玩家,朋友就苦笑稱從離開辦公室開始,自己的股票就沒有賺過錢。
創業的選項,不受景氣影響
慶幸著是,無論筆者還是朋友,資產狀況都還算是多元,資產只能說是套牢,既無斷頭風險,也無斷炊之慮,雖百般無奈,還是能靜待風暴趕快平息...
此時如果再回頭思考創業當下,若能預設這樣的景氣出現,還會不會果斷創業或離職?
結論應該還是肯定的,畢竟在台灣若非少數科技業,其實普遍狀況都不好,繼續上班雖然短期苟延殘喘,但肯定是無法實現階級翻轉的目標,只是應準備需實際且充分如下:
1.資產部位儘可能地累積:
所謂留3~6個月的預備金,如果是做生意,筆者覺得遠遠不夠,以筆者投資經營的餐廳為例,1年才逐漸損益兩平,2年後才轉型摸索出獲利之道。
2.並適度的分散風險:
在房地產漲幅末端,筆者已經意識到資產過度集中不動產,漸漸的將資產分散到ETF、債券等資產,並開始嘗試開立國外帳戶,尋求規避地緣政治風險,儘管房市緊縮,整體資產價值目前仍是持續緩漲。
3.建立多元的收入來源:
除了常見的股利、債息收入,家庭成員中可以的話盡可能不要兩人一起栽進同一個事業,也盡可能的在其他實體行業尋求收入的可能性,在尋找這些收入的同時,通常也可以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人與資源,一舉兩得。
4.槓桿適度
在這波景氣急凍下,筆者最慶幸的是在早先日子積極地降低槓桿,減少擴張,在緊縮的時候,才有許多空間可以進行融資增加流動性,增加財務韌性。
創業是一條有趣、無限可能性的路,只是市場並非童話故事,它既殘酷又無情,切記在市場好的時候居高思危,勿一頭熱的all in拚翻身,通常只要持續待在市場裡,終究會等到展翅高飛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