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阮籍是沒落的貴族之後,他的憤悶是貴族子弟遭遇時代動盪而無法實踐理想,同時家族湧落也造成他很大的負擔。
- 阮籍的《通易論》正是闡揚儒家聖王教化的作品。
- 牟宗三評竹林七賢:「唯顯逸氣而無所成,無所成而無所用,是為天地之棄才。」七賢好像有超越名教規範的磅礡之氣,實際上面對會評價人的歷史,則一事無成,深刻地表達出一種悲傷。
- 對阮籍這一類的人,就不會很單純的以為是反儒家、反禮教,這都是太過膚淺的一番話。
- 阮籍、劉伶、李賀他們共同的行為都是一種漫無目的,但又執意前進的行為,迷走於人生路上卻心靈失焦又無以脫困的煎熬。
- 「山水」大量出現在正史人物列傳之中,是於《晉書》才開始。
- 六朝文學追求新變,而鍾嶸《詩品》將詠懷視為正,換言之非詠懷的題材即是變。
- 阮籍以前的詠懷詩可能只反映了作者的小部份孤獨感,但阮籍的詠懷詩廣闊地反映其思想感情和心胸視野的孤獨感,並擴大到人類共同永恆關心的問題,探究人類存在於世上的危機,以及應對危機應如何解脫,這就成為了作者的哲學自傳。
- 遊仙詩是借遊仙對世事的逃避,阮籍的詠懷詩也有這種意味。
- 阮籍遊仙詩中的佳人都是一種理想形象,是阮籍的最高願望,是靈魂投射出來的理想。
- 阮籍的詠懷詩可說是將以往文人在賦中書寫的內容,把它移到五言詩。
- 阮籍作品呈現出對崇高的絕望的追求,以及對平庸的蔑視。
- 詠懷詩在阮籍以後成為一種創作傳統,庾信、陳子昂、張九齡和李白都曾以這題材創作。
- 六朝文人發現到人除了跟身邊的人互動,人還是身處在自然之中,所以他們所歌詠的感受不只是個人的感受,還包括人在自然變化之中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