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類:非純文學——神話類、歷史著作(涉及人物、事件)、叙事文學、哲學著作
- 神話類作品可能早在文字出現之先,已經口頭傳述。例如:山海經、莊子、楚辭、淮南子、列子、穆天子傳
- 神話是人類原始的綜合意識形態,是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和解釋,是他們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系,又是他們對願望的表達。
- 神話,源於有信仰的活動。
- 中國的敘事文學,可說是神話作為起源。
第二類:純文學——詩經、楚辭
神話類的文學意義:
1.孕育自非邏輯性的思維運作和感性的想像力互動的心靈結晶。(卡希勒)
- 神話有嚴謹的概念結構,亦有感性的結構。
- 因此神話與詩是血脈相通的雙生子。
2.神話脫離用來解釋宇宙自然原始狀態的時候,更會反映人類社會中的生活情感和矛盾衝突。由此,神具有豐富的人性而人格化,神話內容就成為神話之學。
3.神話故事和材料,成為後世創作時的文學素材。
- 例如:李白、李商隱、李賀的詩作中喜用神話;《封神演義》、《紅樓夢》的引子。
神話分類:創世、自然、戰爭、感生、變形、推源
- 創世和自然神話解釋世界如何形成,如:盤古是屍化神。
- 感生神話的主旨——感而有生命的孕育
- 變形神話,如:精衛填海
- 卡希勒:神話本質就是對死亡現象的堅定和頑強的否定。
- 中國變形類神話是向心型,以人類為中心,由動植物等,轉化成人。
- 歐洲神話主要是離心型,是人在變形過程中,變為其他生命形式。
- 西洋神話較多是敘述性發展,有時間先後次序。中國神話卻是非敘述性。
《山海經》
- 在中國詩歌中,神話通常是比的作用,是局部借用,或是聯想暗示,是零件式的素材。但小說卻把神話用於整個故事的基礎。
- 《山海經》記載神話,是中國神話寶庫。
- 《山海經》約成書於戰國中期到西漢初年。
- 劉秀形容《山海經》:「遠國黑人」,共記載四百五十多位異人與神話人物。
- 《山海經》與莊子、楚辭一樣,也是楚地人的作品。
- 《山海經》可能是巫師與史學家的作品。
- 清朝有學者提出宗周文獻說,認為《山海經》是周朝天子的古籍,並且承繼自夏、商兩朝。
- 楚國的知識分子例如屈原,所展現的知識,與《山海經》相通。
- 有學者主張,《山海經》本應圖文並茂,甚至先有圖,後以文字說明。
- 《四庫提要》亦指出《山海經》應是周代秦代年間成書,且不認為它是地理書,從其本質分類,應為小說最先的始祖。
- 是後世建構仙境樂園的主要來源,例如:女兒國的概念,入水受孕或感生。
《穆天子傳》
- 周穆王巡狩天下的經歷,加以虛構幻想。
- 因書中的中央極權概念比較晚出現,所以成書時間不會太早。
- 東王公和西王母共構對立陰陽和諧的關係,也體現了漢代陰陽的觀念。
- ☆靠着分析文本的意識形態,可推斷作品的寫作年代。
《楚辭》
- 九歌的作品,類似巫術展演的過程。
- 「求女主題」是詩人展開高度的追尋,而追尋的理想是崇高、美麗、可望不可即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