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從東岸遷徙到西岸:阿美族美山部落的勇氣與新生——走進新竹海山漁港的「那魯灣聚落」
🏞 美山部落的起點:來自東台灣海岸的呼喚
在臺東縣成功鎮的海岸線上,有一個名為美山部落的阿美族村落。壯闊的太平洋與青翠山林交織成這片土地的日常,然而這裡的自然美景,並未能為族人提供穩定的生活來源。
1986 年(民國七十五年),為了推動西部漁業發展,新竹地區出現了一個契機——王金水先生來到美山部落招募船員。對生活困頓的阿美族人而言,西遷謀生成為新的希望,一場影響深遠的遷徙故事就此展開。
🚆穿越中央山脈與海洋的勇氣之旅🚤
這場遷徙並不容易。
部分族人選擇搭乘火車,從臺東翻越中央山脈,來到陌生的新竹西部; 另一部分族人則展現了海洋民族的膽識,直接駕著漁船,從成功港出發,沿著東海岸繞過臺灣岬角,橫渡至西海岸的海山漁港。
這趟旅程,不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是一段文化與命運的交會。
🏡 那魯灣聚落的誕生:沿堤而築的「長屋」家園
抵達新竹後,族人們在海山漁港附近找到一片可以安身的土地,並以此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名為**「那魯灣」**的小聚落。
房屋依著堤防呈長條形分布,屋高與堤頂齊平,以抵擋來自海上的強勁季風。
這些簡易建築被稱為「長屋」,雖然外觀簡陋,但每戶門口都特別保留了傳統阿美族的「廊」,象徵對故鄉文化的延續與堅守。
最初,這裡只有零星的幾戶人家;隨著時間推移,散居在香山地區的阿美族人陸續搬遷而來,形成一個以血緣與文化連結的集居型部落。
🏞 新家園的挑戰:生存與發展的考驗
然而,遷徙並非故事的終點。那魯灣族人在新家園面臨一連串現實挑戰,包括:
- 居住空間的不足與簡陋
- 生計與工作機會的不穩定
- 安全與颱風季的威脅
- 用水與教育資源的缺乏
這些困境如同潛流,隨時考驗著這個聚落的韌性與凝聚力。
✝ 教會的角色:成為心靈的避風港
在艱難的生活環境中,基督教信仰成為族人的重要依靠。
早期,教會不僅提供物資與生活資源,更扮演社群的精神支柱。聚落中的禮拜活動與教會聚會,讓族人們在信仰中找到力量,也為漂泊的靈魂提供歸屬。
對那魯灣而言,教會不只是宗教空間,更是連結文化與希望的核心所在。
🌿 漫步海山漁港,認識那魯灣的在地故事
如今,許多遊客會在假日前往海山漁港散步。
👉 建議你沿著堤防一路走到由新竹市政府規劃的【那魯灣公園廣場】。
這裡設有景觀塔、戶外溜滑梯、廊道與休憩空間,是一處欣賞海景與部落氛圍的好去處。
但別忘了,這裡同時也是族人的生活空間。參觀時請保持尊重、避免干擾居民的日常。
📎 更多那魯灣聚落與公園資訊:
📢 行動呼籲(CTA)
✨ 想讓更多人認識這段阿美族遷徙與新竹在地文化的故事嗎?
讓我們 用精準圖文幫你做行銷,讓部落的歷史、信仰與風景,傳得更遠 🌏
📩 歡迎留言洽談合作,讓更多人看見這座靜靜在海岸線上綻放的「那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