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臺灣的廣袤海岸線上,有一個名叫美山部落的阿美族村落,屬於臺東縣成功鎮。然而,風光旖旎的家鄉並未給予族人足夠的生計保障。在民國七十五年,一位名為王金水的先生,為了新竹的漁業發展,來到美山部落招募船員。對於飽受生活困境所苦的阿美族人而言,西遷謀生成為一個充滿希望的選項。
這場遷徙之旅充滿了挑戰。部分族人選擇搭乘火車,穿越中央山脈,來到陌生的西部;另一部分人則展現了海洋民族的勇氣,直接駕著漁船,從東海岸的成功港,繞過臺灣的岬角,駛向西海岸漁獲豐饒的海山漁港。
在海山漁港,他們找到了一處可以安頓的土地,並以此為中心,發展出一個名為那魯灣的聚落。聚落的房屋沿著堤防呈長條形分布,建築高度與堤頂齊平,利用堤防來抵擋來自海上的強勁季風。儘管這些被稱作「長屋」的簡易房舍十分簡陋,但每一戶門口都保留了傳統的「廊」的形式,象徵著對家鄉文化的一種堅守。
最初,這裡只有零星幾戶人家。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散居在香山地區的阿美族人,一個接一個地來到那魯灣,加入這個由血緣與文化凝聚而成的大家庭。那魯灣從一個臨時的棲身之所,逐漸演變成一個由一整排房屋構成、充滿活力的集居聚落。
然而,遷徙並非一勞永逸。在新家園,族人們仍舊面臨著多重挑戰,包括居住、生計、安全、用水與教育等基本生存問題。這些問題如同暗流,潛藏在看似平靜的生活表面之下。
在艱困的環境中,基督教信仰成為那魯灣族人的精神支柱。教會不僅是物資與生活資源的早期來源,更重要的是,它逐漸轉變為一個心靈的避風港。在這裡,族人們找到了慰藉與力量,得以面對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磨難,讓漂泊的靈魂在此找到安棲之所。
感謝您的支持,喜歡請幫忙按個讚,會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歡迎留言洽談出版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