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偶然看了一段 Charlie Kirk 與他人辯論的影片。他是在美國大學校園中與人辯論時被槍殺的人。相當駭人聽聞。
老實說,辯論的內容本身並沒有讓我感到特別震撼,因為在這個年代,激烈的言辭、犀利的反駁,我們已經在無數場合看過。但這段影片卻在不經意之間,擊中了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因為在某一刻,他提到了「真、善、美」──這樣久違的字眼。這是在影片後段所提及的(與女孩辯論的後段)。
是的,就是「真善美」。這三個字如此單純,卻又如此沉重。當聽到它們的瞬間,我竟有一種說不出的驚訝,甚至帶著一絲震顫。因為我意識到,在這麼多年裡,無論是在媒體、社群、新聞,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我幾乎沒有再聽到有人認真談論「真善美」。它們彷彿被時代遺忘,被喧囂的政治與冷酷的利益掩埋。
這種感覺是複雜的:既驚訝,又哀傷。驚訝的是,這麼簡單的理念,如今居然成了「異類」般的聲音;哀傷的是,原本應該成為人類文明基礎的價值,卻被徹底忽略,甚至被遺棄。
一、真善美的稀缺
「真」,是真實與誠信;「善」,是善良與仁愛;「美」,是和諧與希望。
這三者不是抽象的哲學詞彙,而是人心最本初的渴望,也是社會安定繁榮的基石。可如今,它們卻成了最稀缺的資源。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分裂吞噬的時代。美國有民主黨的左傾與共和黨的右派對峙,台灣則有藍、綠、白三方的互相攻擊:從藍白亂審預算,到民進黨窮追猛打,爭執不休。這些畫面不斷在媒體上上演,佔據了我們的眼睛與心靈。可是,這些爭鬥背後,誰還記得「真善美」?誰還願意談論誠實、仁愛與美好?
答案幾乎是:沒有人。
二、對立與撕裂
我們每天打開電視或社群,看到的幾乎都是對立──藍罵綠、綠批藍白,美國左派與右派互相攻訐。政治變成權力的遊戲,媒體變成流量的戰場,社群平台則放大了憤怒與仇恨。
在這樣的氛圍裡,「真」不再重要,因為假新聞與操弄可以贏得掌聲;「善」被忽略,因為對立與仇恨更能煽動人心;「美」被遺忘,因為在爭奪之中,人們沒有時間仰望天空。
而人民呢?人民在這場對立中,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生活壓力越來越沉重。真正該被討論的民生與公平,反而被淹沒在黨派的互罵聲中。社會因此分崩離析,每個人都活在焦慮與無力感裡。
三、文明的倒退
更讓人憂心的是,這樣的環境不只是一時的混亂,而是一種文明的倒退。當「真」不再被重視,我們就習慣了謊言與欺瞞;當「善」不再被實踐,人心就逐漸冷漠與自私;當「美」不再被追求,生活就只剩下殘酷的競爭與灰暗的計算。
這樣的社會或許仍能運作,但它失去了靈魂。人們再也不相信理想,再也不談夢想,只剩下無休止的防備與對抗。長久下去,我們會失去方向,甚至忘記自己為何而活。
四、真善美的召喚
然而,那段 Charlie Kirk 的辯論影片 給了我一絲提醒。即便只是一瞬間,「真善美」被說出來了。那一刻,我感覺到它們並沒有完全消失,只是被遺忘在角落。它們仍在我們心裡,只是沒有人再敢提起。
或許,改變必須從個人做起。
誠實地面對自己與他人,這就是「真」;在日常中給予一點善意,即便只是微小的幫助,這就是「善」;在生活裡欣賞與創造美好,不管是一個笑容、一首歌、一段風景,這就是「美」。
同時,我們也需要社會共同的努力。教育是否能讓孩子學習追求真理,而不是只追逐分數?媒體是否能報導更多善的故事,而不是永遠沉迷於醜惡?政府是否能以美好的社會為目標,而不是僅僅是黨派的勝利?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再次提問的問題。
五、心語
當我看完那段辯論影片,心中久久不能平復。不是因為辯論的輸贏,而是因為「真善美」這樣單純的理念,竟然讓我覺得陌生、稀缺,甚至感到哀傷。這不正好揭示了我們社會的問題嗎?
我們之所以混亂,不是因為意見不同,而是因為我們遺失了最根本的價值。
唯有「真」能讓我們看清方向,唯有「善」能讓我們彼此扶持,唯有「美」能讓我們懷抱希望。
如果有一天,社會能再一次勇敢地談論真善美,而不是被對立、仇恨、利益綁架,那麼我們或許就能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和諧與信任。
真善美的缺席,是時代的病灶;真善美的重現,將會是治癒的開始。
沉痛的是,Charlie Kirk 被殺了,這是【不同理念就殺你】的沉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