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下的獵巫:無辜者的亡命之路
《奪命炎上》敬業愛家的中年大叔,突然被指為涉嫌殺害女子還拍照上傳至社群平台的推主,本來僅有少數人將信將疑,卻在有幾千人追蹤的小網紅轉發分享後,頃刻間席捲整個網路,慘遭鍵盤柯南人肉搜索,頓時公司、家庭、起居都遭猛力撻伐,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到底是得罪了怎樣的牛鬼蛇神還是隨機嫁禍事件?慌了手腳的主角因為一紙信箋上說的不能相信任何人,不幸錯失向警方說明原由的時機,深怕不明就裡就被誣陷禍及妻小,連辛苦數十年積累的社會地位與信用評價都會在一夜之間崩盤瓦解,於是展開了亡命天涯之路,以拖待變,像極了伊坂幸太郎《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中後期還思考反擊方式,將體力與智力發揮至極限。
在網路上任何的搧風點火,很容易就吸引讀者的眼球,而人潮就是錢潮,在數位時代無疑就是點閱與觸及率,帶來的廣告收益、利潤分成、名人效應加持,動輒羨煞營營役役的小老百姓們。所以衍生出了製造話題、反面批評、無中生有只為搏版面或求關注的網民,誇大情節事小、指鹿為馬事大,在沒有管道查證之下,很容易就會掃到《同姓同名》的無辜者。此案則是一個用了十多年的帳號發文,不僅錯字連篇,贅詞訛舛部分也與主角做事一板一眼、自律甚嚴的態度相背,但這要長期相處的同事或部屬才有機會窺見一斑。撇開此小瑕疵不談,帳號內的喜好興趣、社交聚會、發送地點等都與主角若合符節,看來舊仇宿怨又願意靜候佳機的人,才有辦法掌握主角作息。可是若是苦大仇深,何以忍耐以年為單位的等待,還不惜殺害多名女子栽贓,顯然矛盾的舉措,讓當事者、警方、家屬都無法鎖定特定對象,只能用盡洪荒之力暫時躲避風頭。
🤳暗影中的反撲:從受害者到破局者
甚囂塵上的話題哪會簡單就偃旗息鼓,越來越多人的圍剿,輕則攻擊相貌、重則牽累同行,曝光的寓所及娘家都被自詡為「正義之士」打卡抨擊。人微言輕又不諳數位媒體運作的主角根本孤掌難鳴,沿路避開有監視器的地帶潛盾於暗影下,不惜拉下臉找尋過去同僚請求支援,才得知自己的夜郎自大早已得罪一堆人,日本讀空氣的文化及職場倫理根深蒂固,導致相處上難以婉拒上司的邀約,卻被誤解為欣然接受。立場的轉換給主角當頭棒喝,非但無法鎖定加害於己的對象,反而驚覺無形中樹立了不少敵人。「養帳號多年的犯人就是殺人嫁禍的兇手」,心證已成,主角便打蛇隨棍上,既然愛在意小細節,那就從訊息來源找出破綻,畢竟如此幼稚的操作,絕對是跟自己有唇齒相依的關係,設身處地站在兇手角度思忖,說不定真相就昭然若揭。與其被《奪命炎上》,不如想方設法拚死抵抗。
另一方面,熟悉3C用品的新生代員警並沒有受流言蜚語影響蓋棺論定,疑點包括但不限於發文定位都是自宅Wifi、上網設備型號尚未查明、交友軟體驗證身分卻用非官方的會員卡、勒斃後再行刺殺「擺拍」的時序問題、兩具屍體死後被發現時間相反等,似乎都有刻意隱藏身分或計謀的不軌意圖在內,而最後的上傳就是推倒骨牌的關鍵一手。目前都是間接與情境證據,指紋、血跡、凶器、案發現場監視器等都付之闕如,而補強證據都屬傳聞法則不具證據能力,看來精心策畫的騙局,還有蹊蹺待解。
📵網路暴力的多維解剖:心理、社會與法律的交錯
心理學觀點
群眾效應
當某個群體中,絕大多數人認為正確的事實或見解,少數派怕被孤立排擠而會選擇改變己見,即使是錯誤的謊言也只能隨波逐流。在政治界、商業界都有所謂的網軍,既可便於擴散思想、行銷品牌又可打壓反對聲浪可謂一舉兩得,成為人云亦云的典範,暴力多數決。
月暈效應
對某人的既定印象,衍生出對其特質的通盤見解,容易陷入優缺點放大的認知偏誤。《奪命炎上》中的主角原本是普通的白領菁英,沒有出軌偷情、也沒有逃稅犯紀、更沒有虐待妻女,但是被貼上連續殺人的標籤後,彷彿如曾參殺人的虛構典故般,沒有人信賴它是光明磊落的。網民說他作賊心虛刪文、警方說他躲避追緝畏罪潛逃、同事說他頤指氣使難相處、家人說他自我中心藏有秘密,有沒樹倒猢猻散之感呢?筆者讀前半部時義憤填膺,不覺將自己代入主角形象,還好撐過中期劇情逐漸逆轉,壓抑的怨氣怒意才稍稍得以舒緩。
社會學觀點
路徑依賴
一個成功經驗獲得正向回饋,人們會趨向於遵循此模式繼續實踐。《奪命炎上》中兇手發現利用網路的匿名性、誘導性、資訊不對等性嚐到甜頭,可以簡單的讓人社會性、乃至於身體性死亡,喚起的歹念如野火般一發不可收拾,乍看嫉惡如仇,實則如鼻屎大的殺機不堪一擊。現實中也有利用網路詐騙的女直播主/剝皮妹,以為可以躲在螢幕後笑納孝子捐獻的真金白銀,殊不知成也網路、敗也網路,暴露行蹤當街遭債主捅死(2025/3/11),難以被同情。
暴民正義
被告未經審判證明有罪確定前,推定其為無罪,何況本案根本還沒確立其身分為被告。網民逞一時口快在網路上謾罵譴責情有可原,但是出征私刑正義還把無辜的流浪漢打至重傷大可不必,別忘了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搞到公親變事主豈不可笑,不如發祭品文或「附上人權」(泛指股票對帳單、在職薪資條、觀影存根聯、店家消費紀錄等)以茲證明所言非虛,總之先觀望一陣子再看風向,誰知會不會又像「高中生捷運車廂打架案(2024/12/27)」被上一課「社會實驗」事後打臉?
法律學觀點
資安意識
不知幸或不幸,生活在台灣幾乎所有人都有曾被詐騙的經驗,釣魚網址、偽造網站、電話詐騙、個資外洩嚴重,近年還有深度偽造、AI假聲音與影片等科技,眼見為憑不見得準,自然要驗證再三,別小看留言分享的演算機制,可能無形中成了推波助瀾假消息的幫兇。
違法代價
實踐公權力還有賴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民眾不能沒有證據的指責謾罵或製造恐慌,警方也不能無令狀擅闖民宅或路邊恣意抓人。前者被以妨礙名譽及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者不計其數,後者則有桃園警大外割女音樂教師判賠20萬(2024/9/15)、三重警痛毆退伍陸戰兵判賠150萬(2025/4/22)等。《奪命炎上》雖沒有明說網路暴民及私刑制裁者們的後續,但是數位足跡無所遁形,要聲討名譽損失及精神損害賠償,當作慰撫彌補或年終獎金,殊為可觀。
🔥從炎上到復甦:溝通與人性的救贖
「千錯萬錯別人的錯」在本作中多次被提及,把問題丟給別人輕鬆多了,事前不用做好功課、事後免於承擔責任,這樣並沒有解決問題,還只會讓問題悶燒,直到紙包不住火蔓延出去為時已晚。《奪命炎上》警世的意味重於說教的意味,把話說開不該是木已成舟才推諉卸責,而是種溝通的藝術,在長期相處的家人親友間、職場同事間、客戶鄰里間更該落實或下功夫打點好,或許某一天會成為不可多得的人脈資源。畢竟,禮多人不怪、伸手不打笑臉人,多一個朋友即少一個敵人,要對抗無邊無際的網路惡意,光靠反求諸己是行不通的。
《奪命炎上》榮獲2025完美犯罪讀這本!年度最佳翻譯小說獎。

經專業編輯潤稿後之首發原址如下:
https://news.readmoo.com/2025/09/12/250912-net-vio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