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不是叫你完全斷開社群,大部份人也做不到,你也不需要從世界孤立。而是瞭解社群平台在設計上就有一些 "意圖",以及裡面的 "玩家" 如何玩弄流量,最後,你該如何在這兇險的網路世界裡 "自保"
「你是否也曾這樣?無聊滑開 Threads,卻迎面撞上一場關於『AA 制』或『公主病』的激烈筆戰。留言區裡,充滿了嘲諷、標籤與二元對立。當你關掉螢幕,腦中揮之不去的,不是放鬆,而是一種對異性的困惑與煩躁。」
這種由演算法主導、充滿極端意見的社群環境,對我們大腦的影響遠超想像。它不僅僅是娛樂,更在悄無聲息地塑造、甚至扭曲我們對於兩性的認知,特別是對於那些還在摸索階段的男性。
這次整理一些資料,告訴大家為何社群平台對我們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它如何系統性地扭曲你的兩性認知,以及最重要的——你該如何在這兇險的網路世界裡自保,奪回認知的主導權。
1.我們的大腦為何對社群媒體毫無抵抗力?
大腦的演化不適應:
(此區屬資料摘要,直接看結論可跳過)
人類大腦的顯著增長與複雜化,主要發生在數十萬年前的劇烈氣候變化時期 。這使得大腦能夠處理並儲存大量資訊,以應對社會互動和未知的棲息地,從而提高了祖先的生存機率 。
現代社群媒體平台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資訊景觀,其特徵是資訊量龐大、溝通速度極快,以及對持續線上連結的強烈需求。這引發了一個核心假設:人類大腦並未演化出能最佳應對這些平台所促成的「資訊爆炸」的能力
大腦從未預期要持續處理如此大量的資訊。大腦可能正在錯誤解讀或低效處理持續湧入的資訊,導致在沒有明確、可行動的實際威脅情況下,產生慢性壓力反應 。這可能是「劫持」機制的一種表現 ,其中大腦的注意力與獎勵系統被新穎的、高度刺激的數位線索所利用,導致一種持續警覺和認知緊張的狀態,卻缺乏祖先威脅的自然解決機制。
大腦在努力將其針對真實、未經編輯、有限社會群體的自然社會評估和資源評估機制,應用於一個充斥著人工增強和選擇性呈現的他人生活的數位環境時,會感到不堪重負
被「劫持」的獎勵系統:
社群媒體提供即時滿足感,透過「感覺良好回饋迴路」的獎勵中心,釋放多巴胺,這是一種與性、食物和社交互動等愉悅活動相關的「感覺良好化學物質」。然而,用戶常常感到焦慮、孤立,甚至更糟 。
這種「劫持的獎勵系統」是核心的不適配機制。社群媒體的即時滿足感,例如點讚和評論,是刻意設計來激活大腦的獎勵中心,釋放多巴胺。
大腦的古老獎勵迴路正在被利用,被社群媒體平台特有的間歇性、可變性獎勵重新改造。因為他們的大腦正在被訓練以進行強迫性檢查和參與,儘管會產生焦慮、抑鬱和社會孤立,這極大地加劇了「永遠在線」的文化。
小結:
與其責備自己意志力,不如先意識到:並非意志力薄弱,而是生理上就難以抵抗這種設計。
就算告訴自己,我用一下就好、我又不沉迷、只是打發時間、我來找話題的而已 我來看看上面的人...等
當你進入了這樣的環境,你不免會被上面的言論牽動,會對裡面的內容認真,因為社群媒體就是這樣被設計的。而我認為,近年越流行的 "短內容" 系列平台,最符合這樣的設計。
這不是你意志力強不強的問題,意識到這一點,你會有一層基本的警覺性
2 社群如何扭曲你的兩性認知?
極端案例常態化:
最近看到的"社群的1%法則"(1% rule of social media)讓我更確信這個觀察
這個法則的概念是:
1% 是貢獻者。他們是社群的內容創作者、意見領袖,會積極發文、回覆、分享或上傳內容。
9%是互動者。他們不主動創作內容,但會透過按讚、留言、分享或轉發來參與社群。90%是潛水者。他們是社群的絕大多數,只瀏覽或閱讀內容,但幾乎不參與任何互動或貢獻。
這意味著,你在網路上看到的那些激進、仇恨、對立的言論,絕大多數都由那 1% 的人所製造。
演算法為了流量,會不斷推送這些極端的個案(如拜金女、媽寶男),讓涉世未深的男性誤以為這是普遍現象。久而久之,心裡的仇恨一天天增大,殊不知這些內容背後的目的,可能只是為了蹭話題、引戰、再變現。
若把這些 1% 人製造的仇恨視為真實的生活,你會帶著一層名為「敵意」的濾鏡看世界,你就無法用自己最寶貴的真實經驗作為判斷依據。
零和博弈的假象:
扼殺中間地帶:在社群的二元對立氛圍下,「溝通」與「理解」的空間被壓縮。任何試圖提出中立、複雜觀點的言論,都可能被兩派攻擊。這讓許多年輕男性以為,兩性關係就是一場「有你沒我」的零和博弈。
對於還年輕,經驗不多,失敗跟成功的次數還不足以構成一套基本認知時,就被迫選邊站,或是選邊"戰"
你已經不能期待在網路上有真正的「溝通」,因為打出溝通牌的帳號,大多已預設好立場。一旦你站在他的對立面,你就會立刻變成「不會溝通」的那一方。然而,紅藥丸的核心觀念並非要男人對抗女人,而是讓男人不要因為不理解而憎恨。
當兩性間變成你輸我贏的局面,最終勢必沒有贏家。
持續比較的壓力和害怕失去的恐懼(FOMO):
以下繼續用我手邊的一些資料
社會比較文化和普遍的「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
社群媒體對外表和現實施加了「扭曲的濾鏡」,使用戶可以輕鬆地應用濾鏡並呈現理想化的自我 。當個人將自己的生活與他人看似「完美」的線上形象進行比較時,這會引發「冒名頂替症候群」(慢性自我懷疑)。數位媒體上精心策劃的內容經常導致不切實際的比較,這會負面影響自我形象和自信,導致不足感、焦慮和抑鬱 。持續接觸他人活動所引起的 FOMO 會導致孤獨和焦慮感,因為人們可能會感到被排斥或不如他人
FOMO 被定義為一種社交焦慮形式,其特徵是持續相信他人在自己缺席時正在經歷有益的事件 。
這導致一種慢性的「向上社會比較」狀態 ,個體將自己的生活與這些無法實現的數位理想進行不利的比較。這會引發不足感、冒名頂替症候群 和自尊心下降,因為大腦的內部機制難以將個人現實與數位建構的「完美」他人生活相調和。
這讓男性在建構自身價值體系時,遭受最嚴重的摧毀。網路上充斥著各種「你應該」(好男人應該…,真男人應該…),這使你總是自我懷疑,無法釐清自己要什麼。從男孩到男人,這件事本已不易,加上這些認知的枷鎖,你會活得更加艱難。
負面預期:確認偏誤下的詛咒
長期沉浸在抱怨、攻擊和失敗案例中,會讓男性在進入一段真實關係前,就已經預設了「她一定很糟糕」、「溝通一定很困難」等負面腳本。
這是"社群的1%法則"下延伸的影響,俗話說 「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看每個東西都像釘子」
這句話本是指:手上只有一種工具,勢必無法解決多種問題
這邊延伸用在社群媒體上,你的視角只剩下"女生就是錶"時,那你只有"對付錶子"的心態再看待整個兩性市場
更麻煩的是,人有一種名為確認偏誤的傾向:當你越相信某種信念,大腦就越會去尋找能驗證它的訊息,並自動忽略反例。在反覆的自我驗證下,「深信不疑」就成了你腦中最大的詛咒,讓你只看得到你想看到的「釘子」。
這對於藍藥丸黑藥丸的人,都是難以解脫,根深蒂固的枷鎖
了解危害後,我們該怎麼辦?
普遍主流上提出的建議我認為都算良好,包括 限制使用時間,培養其他愛好,建立現實生活的充實
但我認為這樣只是"社群成癮"的應對而已,最終只會在"用社群很惱火"跟"不用社群很無聊"中間反覆跳躍
而我自己就是在網路上創作的人,有許多知識,也是透過網路才讓我接觸到認知邊界以外的東西。而我也在網路上面持續創作我最重要知識與思想,把這些寶貴的資產留下來
打上「預防針」
你必須清楚意識到,所有前述的危害——演算法的設計、1% 法則、確認偏誤——都是真實存在的。理解這些機制本身,就是為自己打下的第一劑預防針。當你下次再滑到激化對立的言論時,心中會多一層警覺,而不是直接被情緒牽著走。
開始從你認為真正有幫助到你,對你有正面啟發,讓你生活產生正向影響的創作者開始關注起
「Game recognize game」,有實力的人總能識別出同類。
當你找到一個優質的創作者,通常也能在他的人脈圈中,發現更多同等級的寶藏。
反之,如果你追蹤的是個專賣焦慮、挑動情緒的流量仔,那他身邊的,大概也是物以類聚、蛇鼠一窩的傢伙
所以,最關鍵的還是,你要很真實的辨識出 "真正有幫助到你,對你有正面啟發,讓你生活產生正向影響" 的東西,你必須在真實生活應用,不能只是感覺良好。
題外話:媒體識讀是否有用?
雖然主流多會推「媒體識讀」,但我的心得是,只要人選定好了立場,都會自己形成一套有利於自己立場的"媒體識讀法"。
媒體識讀的用處我認為更像是檢視自己,檢視自己吸收的資訊是否偏頗,以讓自己不陷於某個立場以及極端意識裡
但網路上的媒體識讀大多是用來檢視他人,其用法是"我來看看這些人有沒有跟我一樣,如果沒有,他們就是沒有識讀能力"
過去因主流傳統媒體掌握訊息,識讀能力可以辨別資訊意圖,但現在社群媒體發達,你還來不及辨別,就有一堆新的論點推著你
人要檢視自己本就是最難的,就算有媒體識讀的能力,最終還是會決定自己的價值觀往哪邊走,所以我認為媒體識讀還是建立在立場之上。
你的現實,永遠該由你親身的體驗與真實的互動來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