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常開玩笑說,很多媽媽都希望自己能像章魚一樣有八隻手。想想看:一邊煮飯、一邊接電話、另一邊還要哄小孩、順便把桌上的東西收起來——如果真的多長幾隻手,好像就能解決「手不夠用」的困境。
最近有一篇發表於 Scientific Reports 的研究,觀察了 25 隻野生章魚在西班牙與加勒比海的自然棲地行為。研究團隊建立了一個階層式的「行為—手臂動作—手臂變形」圖譜,總共分析了 3,907 次手臂動作與 6,871 次手臂變形。
他們發現,章魚常做的動作包括伸展(reach)、舉起(raise)、放下(lower)、收縮(tuck)、捲曲(curl),這些佔了所有動作的 78%。另外是,所有手臂都能做到「彎曲、延長、縮短、扭轉」。其中彎曲最常見(70%),而扭轉最少(2%)。
人有左右撇子,章魚有嗎?研究團隊的觀察是:章魚左手臂和右手臂使用頻率幾乎一樣(49% vs 51%),所以牠們並不像人類有慣用手。
不過,雖然章魚沒有左撇子、右撇子,但是章魚的手還是呈現的一定程度的分工。研究團隊發現,章魚比較常用前面的手臂(第 1、2 對)來進行探索與伸展;而後面的手臂(第 3、4 對)則更多用來支撐與行走。
這些結果顯示,雖然章魚的八隻手臂在結構上幾乎一樣,但在行為上有局部分工。前臂比較像「偵查兵」,負責探索環境;後臂則像「步兵」,負責支撐和移動。
回到人類媽媽希望像章魚媽媽有八隻手的笑話。如果人類媽媽真的長出八隻手,情況可能沒有那麼理想。原因在於我們的神經系統是集中式的:所有手的動作都要靠大腦來協調。多幾隻手只是讓大腦更忙,搞不好更「手忙腳亂」。
章魚則完全不同。牠們的神經系統是分散式的,每一條手臂裡就含有大量神經元(有點像每隻手各有一個腦),可以獨立完成任務,再由大腦負責整合方向。這就是為什麼章魚能同時用前臂探索洞穴、後臂撐住身體,甚至還能用其他手臂搬動石頭或抓獵物。
所以,章魚的八隻手之所以厲害,並不只是數量多,而是靈活的分工與分散的控制。人類的媽媽如果真的多長幾隻手,還是要靠同一個大腦來指揮,可能只會更累。相對的,章魚媽媽則可以「多心多用」,因為每隻手臂就像帶著一個小腦袋。
所以,下次聽到「媽媽需要八隻手」的玩笑時,不妨再補一句:「但是要有章魚的神經系統才行!」

圖片作者:ChatGPT
參考文獻:
C.O. Bennice et al. 2025. Octopus arm flexibility facilitates complex behaviors in diverse natural environments. Sci Rep 15, 31875; doi: 10.1038/s41598-025-10674-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