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讀國、高中的時候(1970年代),那時大學聯考的錄取率不高(大約30%),所以幾乎是天天都為了讀書在熬夜。我記得那時常常都調好鬧鐘,先睡覺再起來唸書。

圖片作者:ChatGPT
但是,要做跨國的大型研究,談何容易呢?最近(2024)的一項統合分析(大約可以說是「人肉AI」),綜合了來自42 篇研究、超過 13 萬名青少年的數據,清楚的告訴我們,睡眠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確是相關的。
這些論文的年份分布在 2006 到 2021 年之間,主要分布的年份其實集中於過去五到七年(2016–2021)內的工作。

圖片作者:ChatGPT
至於參與者的平均年齡則是14.2 歲,年齡介於10-18歲之間,差不多正值國中到高中的年紀;在性別上,以總數來看女孩稍微多一些,約佔53%(不過,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女性的佔比不太一樣,範圍介於 38.6%–76%)。研究橫跨至少九個國家,但主要集中在美國與歐洲:光是美國的研究就佔了四成以上(41.2%),歐洲大約兩成(20.6%),中國也貢獻了近兩成(17.5%),剩下則分散在澳洲(6.3%)、加拿大(4.8%)、日本(4.8%)、巴西(1.6%)、英國(1.6%)、以色列(1.6%)等地。換句話說,這是一份龐大的跨國資料分析,但仍然帶有明顯的歐美色彩。
研究團隊發現,睡眠與心理狀態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雙向惡性循環。如果青少年的睡眠不足,憂鬱與焦慮症狀會隨之升高;而當他們本身就有憂鬱或焦慮問題時,往往也會睡得更糟。同樣地,睡眠品質差會增加衝動或成癮等行為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進一步破壞睡眠。這樣的惡性循環,讓人很難只把責任推給「課業太多」或「孩子不自律」。
不過,這份研究也發現,睡眠好的青少年,不僅憂鬱與焦慮程度較低,還展現出更高的幸福感,包括更強的自尊、韌性與生活滿意度。這代表改善睡眠,不只是「讓孩子有精神上學」,更可能是幫助他們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
當然,由於這些研究大多來自美國與歐洲,這意味著,在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區,例如台灣,是否會出現相同的結果,仍需要更多在地的調查來驗證。另外是,多數研究依賴自陳問卷(也就是受測者自己評估自己的感受),缺乏如多導睡眠檢查這類的客觀測量,也是必需要注意的一件事。還有,大多數研究僅追蹤兩個時間點,難以呈現長期的細節動態。這兩個時間點的間隔並沒有固定標準,在不同研究之間差異很大;有的可能是幾個月,有的可能是兩三年。
透過統合分析也發現,至少在「行為問題」這一類上,當時間間隔拉長,睡眠與心理健康的關聯會被稀釋。
除此之外,正向幸福感的研究仍少於心理疾病相關研究。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結果顯示睡眠與心理健康有關聯,但從這個分析的結果,尚不足以斷定睡眠與心理健康有因果關係(不要忘了那句老話:相關不代表因果)。所以,還需要更完整、縝密的研究來進一步釐清。
那麼我們的結論是什麼呢?至少在目前,從這份龐大數據的彙整研究看來,睡眠與心理健康的確是有關的,是任何社會都不容忽視的議題。身為家長的我們,或許應該好好留意孩子的睡眠狀況了。
參考文獻:
V. Bacaro, K. Miletic, and E. Crocetti,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on the interplay between sleep, mental health, and positive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 2024. doi: 10.1016/j.ijchp.2023.10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