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我已經好久沒有在飛行中遭遇真正讓人抓狂的亂流了。飛中東航段,一般地是毫無積雲、雨雲可言的旱區空域。這裡乾燥得就像機艙外的耳機線——毫無水分,亂流只有兩種:『穿越一點溫度逆轉層』或『偶遇風向微變』。結果就是輕輕晃一下,乘客覺得嚇一跳,飛行员心裡暗呼:還好。」這是一個中東工作的同行說的原話。
真正得說道說道的是東南亞或加勒比海。一進那片「特技飛行試練場」,就得跟那幫巨型的卷積雲玩貓捉老鼠。左右兜、變換高度,甚至得繞離航線幾十浬才能避開強烈亂流區,真的是專屬飛行員的雲端障礙賽。
一、遇到亂流怎麼辦?三字訣寫心上:Avoid, Avoid, Avoid!
巡航中,亂流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能避盡量避。因為雷達能捕捉數十浬外的水氣團,看到就換航道、上升下降,只要不是當前必經之地,飛行員都會主動避開。
但天有不測風雲,也有那種廣大暴雨胞線像環形山一樣層疊數百浬,油又只能裝那麼多,偏航代價大又費油,這時只能硬著頭皮找一條雷達回波最小的空隙衝過去。但請牢記,這種情況我們是頂著壓力「過去」,不是爽快享受旅程!
二、亂流可分「可預與不可預」-通知留備戰態度最重要
可預知亂流時,我們會有先知先覺的風險「江湖道義」做法:提前通知客艙組員「前方可能顛一段時間,給他們預備時間」。當中我們會加一句「可能持續多久、可能強度如何」,因為實際晃多久、晃多厲害,都是交給老天決定的。
但那種晴空亂流(CAT, clear-air turbulence)完全看不出來徵兆,只能「遇到再應變」。天上雲看似平靜,沒預警、沒雷達回波,突然像被巨手抓了一下,大家才會立馬把安全帶拉緊。
三、亂流中能做的事其實有限,但絕不慌亂
減速,減速,減速。 每一架飛機都有最佳穿亂流速度,可以減少G力衝擊,使飛機結構「滑過不痛快但安全」。
開引擎點火(IGNITION)備用。 避免進氣道亂流導致引擎熄火,空口無氣。
綁緊安全帶、肩帶也要綁好。 最滑稽的是乘客一臉鎮定,飛行員卻被震到發暈——無懼無畏是寶藏,安全第一。
四、懸浮在尾艙:我不是幽靈,我是亂流遇難者的見證者
一次在機尾「廚房巡查」時,遇到亂流頗強,搖晃得比過山車還激烈,空服員打電話問卻聽到前艙那頭傳來一句:「沒感覺亂流啊,很正常。」差點回一句:「你們是不是忘了地心引力只固定住你們這一頭!」
飛機的重心在機頭,引擎、駕駛艙那頭晃一晃,尾部就像在海浪裡打翻的小舟,顛得可憐。難怪坊間都說,頭等艙放在機頭,讓出錢多的客人少感到一點不適。
倘若走到廚房,一抬頭就看到滿天「紅點紅斑」——那不是狼瘡,而是空服員在這裡累倒的「血淚戰痕」!她們碰到一個急墜顛簸,就可能親吻頂板。我每看一眼就心疼得想帶她們去喝紅茶。
五、乘客如何自保?一套禦颱氣場應對術
凡事有備無患:
·
安全帶一定綁緊,哪怕指示燈沒亮,謹慎還是王道。
·
·
自備雨衣、口紅或紙巾——亂流嘔吐袋可能用完,這時你至少有體面殘存。
·
·
祈禱亂流別持續太久,天佑人與機。
·
六、貝魯特降落:颱風模式下的穿雲降落實例
中東同行說: 前陣子飛了一趟貝魯特,暴風雨鞋底朝天那種。在暴雨籠罩下穿降,十里之內上下左右全部翻轉,差點懷疑飛的這玩意兒不是飛機而是迷你UFO。 那時,看到FO面色慘白,和我一樣。才發現自己這段「平日養老式飛行」模式,果然養得自己脆弱,丟了當年那份「鋼骨銅筋與鐵胃」。
這種亂流,不只是氣象的挑戰,更是意識的喚醒:飛行,是操控,更是應對、不放鬆的長跑。
小結:亂流不是恐懼,而是職業的腺體檢測
飛機上的亂流,只要做好以下幾步,就是專業飛行員的基本功:
·
敬重天氣法則,先避再談風浪
·
·
無論可預還是不可預,安全通知與報告不可省略
·
·
減速、留點備份,安全帶先綁上
·
·
尾艙機頭差,安心要放首段
·
·
想保尊嚴就自備調整小物
·
飛行員不是扮演英雄的劇本,而是每分鐘保持冷靜的凡人。亂流只是一次大寫的提醒:天不由人,但我們可以調整對飛機與雲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