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冷眼、孤寂、擁有短暫快樂,卻都像電光石火,剎那間便走到時間盡頭,看俗世的風吹過灼熱倉皇的人間。
久違的更新閱讀心得,上班的前兩周,每天早上去上班前跟睡前讀十幾頁書,也算是一種精神充電,會知道這本《流俗地》,是在看《但是還有書籍3》關於馬華文學的片段,認識了黎紫書這位馬華作家,在看紀錄片時,由作者視角認識馬來西亞的怡保(也就是書中的錫都),聽她講述創作的故事、靈感的來源,當下我就決定要借這本書來看看,一是我之前從未接觸過馬華文學,二是我認為從那片土地上生長出來的人所講的故事,最帶有那片土地的色彩。
看完這本書,就像看完一部連續劇一樣,彷彿即使完結後,劇中角色仍然在另個時空繼續自己的生活,而自己雖是旁觀者,卻又好像曾經參與了他們的生活一樣,在錫都、在樓中樓、在盲人院、在美麗園。沒有宏大敘事,只有世間百態,作者跳躍著時間線來敘說這個沒落的小鎮,由盲女銀霞,鐵三角拉祖細輝、蓮珠姑姑、何門方氏、馬票嫂、老古等等人物織起一張網,把發生在錫都的故事一一打包,而當讀者打開這個裝滿家長裡短、愛恨情仇的包裹時,也沾染上了錫都那彷彿一眨眼就消逝的眾人的命運。
作者在紀錄片裡曾解釋《流俗地》書名的由來,流俗顧名思義是指地方風土、市井人生,這個詞也略帶貶抑,暗示庸俗不文。另一角度可以把「地」當作副詞,流俗地,表示書中人物的飄忽的命運。我很喜歡這樣貼近生活的描寫,作者一邊紀錄錫都的浮世百態,一邊聚焦於一群難登大雅之堂的小人物,一個人那樣漫長的一生,卻好像三言兩語便可帶過,平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人物,在作者的視角下變的有血有肉,而未描述的另外部分,便是一個人由自己視角出發的,每分每秒體驗的,看似渺小但對自己來說是最偉大的一生。
現在我人在臺灣圖書館的電腦借閱區打下這些文字,獨自待在家中時,世界彷彿只有自己,即使透過手機上網可以連結到外在的世界,可終究是遙遠的、二手的體驗,在走出家門後,感受溫度的變化、風吹在臉上的感覺、周遭店家販賣食物飄來的香味,以及來去各有目的地的人們,這樣種種的一手體驗便構築了更立體的世界、更真實的世界,也是我更喜歡的世界。也許我的人生在別人眼中也只需要三言兩語便能解釋,在百年後這個世界也不會留下關於我的痕跡,但那些都不重要,此時此刻,我的所思所感,便是屬於我的最豐富立體的人生。
......兩人討論得十分仔細,彷彿這事真值得他們鑽研,以致銀霞心裡覺得荒謬,開始發慌,好像無聊是一潭深不知底的泥沼,他們明明知道這樣拉拉扯扯只會越陷越深,卻不知該怎麼掙脫,才不會被它沒頂。
銀霞凝神感受老人那顫蘶蘶的雙手,覺得那力度太大了,不像是在安慰,倒像是汪洋中漂流的人以為自己抓住了一塊浮木。
「你們不覺得嗎?我們長大了。」「長大了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世故了。怕雨打風吹;怕會變成落湯雞;怕感冒,怕生病。」「長大就是開始意識到現實,會去想像將來了......」
彼時已近黃昏,街上下起細微的雨,雨絲染著夕陽,彷彿天空撈下來很多魚線,如眾神在垂釣。
因為雨下得頻繁,人生中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發生的。那些記憶如今被掀開來感覺依然濕淋淋,即便乾了,也像泡了水的書本一樣,紙張全蕩起波紋,難以平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