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語不再是鄉土劇與時代劇的專利,華視與公視台語台攜手合作,打造台灣首部全台語律政劇《無罪推定》,為台劇帶來全新氣象。
【真人實事改編的律政劇】

《無罪推定》改編自真實案件「徐自強案」,儘管多數角色為虛構,也因應戲劇效果做了不少改編,但劇情大框架遵循人物原型經歷。故事描述楊明德(原型即為徐自強)遭人陷害,被指控是綁票案主謀,在證據不足且未仔細查證的情況下,僅憑另兩名罪犯的供詞,便被判處死刑定讞。菜鳥律師許雁青留意到案件不尋常,聯合司改會的李正碩、陳至謙,一同為翻案奮鬥。這麼一耗,竟是十幾年的歲月…
同是真實事件改編,有著大量法庭戲,並觸及敏感的廢死議題,《無罪推定》不免會與去年另一部話題台劇《八尺門的辯護人》相提並論。相比由小說改編的後者,《無罪推定》偏向職人劇。劇中對司法運作、律師職位、法庭生態有詳細描繪,整體呈現更「直白」,經常讓角色說出理念式口號對白或是解釋性台詞。前幾集難免感到渲染效果有餘,細緻度卻不足。然而隨著劇情發展,情感鋪墊逐漸細膩,後面幾集更是讓人熱淚盈眶。彷彿伴隨主角群走過漫長時光,從初期的躁進變得穩重,可謂倒吃甘蔗式的觀劇體驗。【「直白」風格的得與失】

《無罪推定》的「直白」特色,並非全然負面。若沒有藉角色之口,闡述諸多法條知識,對司法領域不熟悉的觀眾,鐵定搞得一頭霧水。法庭戲是律師與檢方的表演舞台,攻防戰張力極強,是本劇一大看點。另外,即使重視戲劇效果,劇本仍恰到好處地拿捏分寸,讓主旨明確不失焦。例如主角律師三人組一律維持共事關係,沒有增添不必要的感情糾葛。
主要角色同樣塑造鮮明,且有一定的成長曲線。楊明德從冤獄的忿忿不平,到想要一了百了的絕望,最後是渴求生存的堅定沉穩。律師團部分,將首先發現疑點的律師設定為理想性的菜鳥,是合情合理的設計。而雁青目睹母親不間斷被家暴、身為女性對弱勢族群的同理,都讓她對楊明德的支持具有說服力。李正碩初登場,即為了營救被告四處請命奔走,很快在觀眾面前立起「人權律師」的形象。只是人不可能永不改變,李正碩真能一路貫徹信念嗎?這點就交由螢幕前的觀眾去挖掘了。

可惜之處,是與主角陣容(律師、被告)立場相反的檢調與法官,角色刻劃多為臉譜化(除了李杏飾演的沈芳宜)。最大詬病是時空背景不清晰,根據劇中的線索推斷,楊明德從入獄到獲判無罪,少說過了將近十幾年,楊明德的兒子都能從稚嫩孩童到為人父了,但造景、道具卻看不出具體時間演進。人物的妝髮、服裝造型幾乎從頭到尾一致,主角群絲毫不顯老態,這根本不合理。若能在細節突顯這部分,結局的苦盡甘來,帶給觀眾的衝擊效果會更強烈。
【何謂無罪推定?】

何謂「無罪推定」?意為一個人縱使有嫌疑,若尚未被證實、判決有罪,那麼在審判過程中應推定無罪。這個你我在課堂上學過的法律基本常識,為何仍產生那麼多像楊明德這類的冤獄,證據明明不夠充分,法院還是一而再再而三判處死刑?
《無罪推定》給了觀眾解答 ─ 因為「人」。法律由人制定,審判依靠法官的自由心證,只要是人,就很難全然拋除私心或偏見,完全不受外在因素影響,更難以撼動龐大的體制。倘若改判,就會讓民眾質疑司法的穩定性。於是,為了口中的「捍衛司法體系」,為了安撫受害者情緒及平息輿論,法院選擇視而不見,草率地終結一個可能無辜的男人性命。
「做正確的事情,本來就不容易。」
難道顧忌群體利益,個體的權益就必須被犧牲嗎?性命就毫無價值嗎?這也是雁青等人堅持不放棄的理由。或許秉持理性非易事,但審判應維持公平公正,沒有犯罪事實,就不該成為體制下的祭品。
【法律可以修正,人生還能重建】

「人民不怕司法犯錯,最怕司法有錯不改。」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相信任何人。因為我被自己的朋友以及表弟陷害,結果連法官都判我死刑…雖然至今,我依舊不相信司法。但是,我開始相信人,我相信人可以改變司法。」
末兩集分別藉由雁青與楊明德之口,道出本劇主旨。法律不可能沒有缺失,人不可能不犯錯,重要是知錯能改,不要再製造更多犧牲品。儘管改革的道路崎嶇不平,但為了讓社會運作更美好,再顛簸也要努力將道路鋪平。
法律可以修正,人生尚能重建。楊明德從深不見底的黑牢重見天日,他的人生有十多年被迫停滯,藉由重新適應社會的過程,楊明德再次「重生」。孫子(下一世代)的誕生,楊明德從對未來徬徨到細心整理司改會資料,一再呼應了本劇「修正」與「重建」的主題。當楊明德欣喜若狂地迎接驟雨時,宛如雨水洗刷了過往的冤屈與憤慨,雨過天晴後又是下一階段的開始。從改判到重生,《無罪推定》讓觀眾看到對人性的期許。
【台劇新劇種的改革】

《無罪推定》採用全台語發音,有部分評論質疑「不符現實情況」。但是細想一下,為何過往那些全面說華語的律政劇,不會出現這樣的質疑聲音。明明使用台語的人口眾多,觀眾卻似乎已經習慣影視中方言的缺席。在訪談中導演提到,法庭上的台語使用,遠比大眾既定印象的多,甚至有些被告是聽不懂華語的,因此法官或律師的「台語學習」就更加重要。
不只是司法需要改革,台劇亦然。創作是現實的再現,是社會的另一切面。早年台灣影視不敢輕易碰觸敏感題材,隨著近年台劇轉型,我們更需要多一點像《無罪推定》這樣,大膽批判體制漏洞、用方言發音的作品。
劇情尾聲,有人逐漸與體制妥協,有人維持初心。不過彼此理念雖不同,仍是會為了共同的目標,再度攜手前行。無論是司法改革或台劇轉型,一定會產生不同聲音,縱然過程跌跌撞撞,相信只要保持「改變」的初心,未來絕對是不同光景。
☆註記:
△原文2024年10月2日刊登於電影神搜,因電影神搜於2025年12月31日關站,故將文章搬遷於此。
△本文圖片取自華視官方網站
△推薦靈魂咆哮 Roaring Atman 獻唱的主題曲<二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