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八點,商場裡的燈光尚未全亮,空間被臨時劃分為舞台與後台。學生們推著兩個衣架,上面掛滿不同品牌的服裝。男模、女模與兒童模特,都必須在短短兩小時內,依照時裝秀導演的規劃,完成四套服裝的換裝與走位。那一幕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場精密排演的戰役,但其中難免出現意料之外的插曲。

插曲的時間暫停
最辛苦的莫過於三組親子模特:大約五歲的孩子,由母親陪同走秀。孩童的步伐不穩,節奏難以掌握,華麗的服裝與巨大的舞台,對他們而言都像是陌生的世界。排演進行到一半,親子 A 的小女孩在舞台中央跌倒。那一刻,空氣瞬間凝結。小女孩愣住了,母親倒吸一口氣,工作人員也一時靜默,彷彿時間停滯。
然而,母親沒有驚慌。她俯身輕輕將女兒抱起,在耳邊輕聲說:「我們繼續。」那個動作帶著堅定的溫柔。她的笑容不是為了掩飾,而是給孩子一個能繼續走下去的理由。女童眼眶裡閃著受驚後的水光,但在母親的帶領下,仍重新邁開步伐。只是,自此以後,她的神情僵硬,步伐不再自然。溫暖鼓勵的力量
一般人或許會預想,秀導會因效率而當場斥責。然而這位導演卻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她在結束這輪走位後,先蹲下來看著女童,問:「妹妹,還可以嗎?」語氣帶著確認,而非責難。接著,她用簡單的口訣帶領母女再度走位,連續練習了三次。
舞台並未因跌倒而中斷,反倒因這段停頓而更顯真實。然而到中午時,女童開始流露出退縮的意願。她緊抓母親的手,低頭不語,似乎覺得舞台不是她能承受的地方。那一幕讓我想到,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有過一段「不想再上場」的時刻。
害怕挑戰的焦慮
跌倒只是瞬間,真正的挑戰是後續的心理調整。上午,所有的眼神都投向她,裙擺沾上的灰塵不算什麼,更沉重的是眼神裡那句無聲的疑問:「我要不要繼續?」
母親的笑容像一條溫柔的繩索,將她拉回舞台。然而,那並不代表孩子已完全準備好。
在教育現場,我常常見到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浮現相同的矛盾眼神:既想留下,又想逃離;既渴望被攙扶,又害怕成為他人的負擔。這種矛盾,正是成長中最真實的課題。
舞台背後的隱喻
走秀排演是一場表演,但跌倒卻是生活中無法避免的真實。母親的反應提醒我,教育並不是避免孩子跌倒,而是陪他們找到重新站起來的方法。秀導的態度也說明,專業不僅是追求完美,更在於容許失誤與給予再嘗試的空間。
在那場排演裡,跌倒不是失敗,而是一種示範:它讓所有人看到,舞台背後其實與生活無異,充滿灰塵、驚慌、僵硬的笑容,以及不完美的步伐。真正重要的,不是避免跌倒,而是跌倒後是否有人伸手,是否有人願意陪伴走完那段不順利的路。
結語
《跌倒後的灰塵與眼神》不只是走秀的插曲,而是一種生活隱喻。無論是女童在舞台上的跌倒,還是大學生在課堂上的糗事,都在提醒我們:人生的排練從不完美,跌倒是必經的試煉。
教育與友情、親情的交會,往往就在這些不完美的瞬間顯影。那一聲悶響,落下的不是失敗,而是成長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