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我開設了兩門新課,分別面對兩個不同的班級。很有趣的是,兩個班級的學生特質截然不同。這次我嘗試改變過去的授課方式,選擇使用板書來進行討論。以前我不太明白為什麼老師要堅持用板書,但當自己實際操作後,才發現它其實是一種與學生對話的媒介,甚至有點像蘇格拉底式的問答。連續兩個小時的討論下來,我逐漸感受到:學生的回應會引導出不同的教案,課程因此更具動態性。

每班約四十人,如何在短時間內記住他們的名字、處理分組與課程規劃,並在課後快速整理成果,對老師來說都是一大挑戰。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很像是一人公司:在新學校缺乏助理的情況下,還要面對新的長官、同事與學生,每一個局面都得獨立思考如何應對。
今天和一位過去的同事共進晚餐,他特地從海線開車四十五分鐘過來。我們聊到「法治治理」與「人治治理」的不同。在危機時刻,斯巴達式教育或許有其必要,但在太平年代,自由與多元的發展則更具價值。進一步來看,普大與科大的定位也不同:普大傾向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升學能力,甚至鼓勵出國進修;科大則更強調畢業後能無縫接軌職場,證照與技能是重點。然而在職場上,公司最看重的往往不是證照,而是實際經驗。這些差異,也讓我持續思考:究竟要如何培養學生的韌性?知識應該如何轉化為生活的一部分?
過去教授多半只是布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但現在的教師,則需要與學生一起共創。當代社會變化快速,教材難以一成不變,反而需要不斷迭代更新。如何善用 AI,發現並突破自身的盲點,成為老師不可或缺的功課。同時,我們也要學習在面對不同學生時,快速調整自己的教學狀態。

舉例來說,我最近設計並印刷了名片。如果自己排版再交給印刷廠,花費約 220 元;若由印刷廠代排,則需 440 元。兩種方式都是 200 張,但前者可能要多花兩小時設計,卻能完全符合需求。這就像教學一樣,沒有絕對答案,選擇取決於自己想要的效果與投入的心力。
此外,教師在課程宣傳或設計活動時,難免會遇到同儕競爭。如何在比較中保持平常心、面對不同的選擇與壓力,並將其轉化為教學案例,也是一種能力。有人天生擅長社交,但要把「社交」轉化成教案,讓學生真正學會並應用,卻是一項龐大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