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週──新課程、競賽與導師角色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這學期我開設了兩門新課,分別面對兩個不同的班級。很有趣的是,兩個班級的學生特質截然不同。這次我嘗試改變過去的授課方式,選擇使用板書來進行討論。以前我不太明白為什麼老師要堅持用板書,但當自己實際操作後,才發現它其實是一種與學生對話的媒介,甚至有點像蘇格拉底式的問答。連續兩個小時的討論下來,我逐漸感受到:學生的回應會引導出不同的教案,課程因此更具動態性。

raw-image


為了讓課程更有參與感,我設計了一個競賽活動,將學生分為八組,每組六人。有些班級能夠因此激發出強烈的競爭氛圍,但有些班級卻顯得較為沉靜。這讓我更清楚地意識到學生特質的差異:若班上有較多外向、熱情的同學,討論往往能延伸得更深入;反之,若多數是內向的學生,則需要我透過設定框架,主導對話方向,才能讓他們逐步嘗試發言,並在有限的情境下激發討論。

每班約四十人,如何在短時間內記住他們的名字、處理分組與課程規劃,並在課後快速整理成果,對老師來說都是一大挑戰。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很像是一人公司:在新學校缺乏助理的情況下,還要面對新的長官、同事與學生,每一個局面都得獨立思考如何應對。

今天和一位過去的同事共進晚餐,他特地從海線開車四十五分鐘過來。我們聊到「法治治理」與「人治治理」的不同。在危機時刻,斯巴達式教育或許有其必要,但在太平年代,自由與多元的發展則更具價值。進一步來看,普大與科大的定位也不同:普大傾向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升學能力,甚至鼓勵出國進修;科大則更強調畢業後能無縫接軌職場,證照與技能是重點。然而在職場上,公司最看重的往往不是證照,而是實際經驗。這些差異,也讓我持續思考:究竟要如何培養學生的韌性?知識應該如何轉化為生活的一部分?

過去教授多半只是布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但現在的教師,則需要與學生一起共創。當代社會變化快速,教材難以一成不變,反而需要不斷迭代更新。如何善用 AI,發現並突破自身的盲點,成為老師不可或缺的功課。同時,我們也要學習在面對不同學生時,快速調整自己的教學狀態。

raw-image


舉例來說,我最近設計並印刷了名片。如果自己排版再交給印刷廠,花費約 220 元;若由印刷廠代排,則需 440 元。兩種方式都是 200 張,但前者可能要多花兩小時設計,卻能完全符合需求。這就像教學一樣,沒有絕對答案,選擇取決於自己想要的效果與投入的心力。

此外,教師在課程宣傳或設計活動時,難免會遇到同儕競爭。如何在比較中保持平常心、面對不同的選擇與壓力,並將其轉化為教學案例,也是一種能力。有人天生擅長社交,但要把「社交」轉化成教案,讓學生真正學會並應用,卻是一項龐大的工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的沙龍
33會員
225內容數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2025/09/03
本次工作坊的宗旨在於推廣藝術創作與永續發展的結合,透過廢棄材料的再利用,激發參與者的創意,並探討藝術在社會關懷中的角色。活動的發想源自筆者在時尚經營系的觀察,以及過去與日本岡山縣師資合作的USR計畫。該計畫自2008年起,即以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為對象,致力於透過舊物再生賦予物品新價值,成為本次活動的
Thumbnail
2025/09/03
本次工作坊的宗旨在於推廣藝術創作與永續發展的結合,透過廢棄材料的再利用,激發參與者的創意,並探討藝術在社會關懷中的角色。活動的發想源自筆者在時尚經營系的觀察,以及過去與日本岡山縣師資合作的USR計畫。該計畫自2008年起,即以高齡者與身心障礙者為對象,致力於透過舊物再生賦予物品新價值,成為本次活動的
Thumbnail
2025/08/28
筆者小時候很喜歡看《棋靈王》。這部動漫不僅是一個圍棋故事,更像是一部關於心態與成長的教材。記得主角近藤光在面對職業考試時,第一次輸棋後陷入低潮,晚上因挫敗而久久無法振作。那種「第一次遇到真正失敗」的無力感,讓人感同身受。幸好,他身邊有佐為——一個如外掛般的存在,不僅像長者一樣陪他復盤棋局,也在心靈上
Thumbnail
2025/08/28
筆者小時候很喜歡看《棋靈王》。這部動漫不僅是一個圍棋故事,更像是一部關於心態與成長的教材。記得主角近藤光在面對職業考試時,第一次輸棋後陷入低潮,晚上因挫敗而久久無法振作。那種「第一次遇到真正失敗」的無力感,讓人感同身受。幸好,他身邊有佐為——一個如外掛般的存在,不僅像長者一樣陪他復盤棋局,也在心靈上
Thumbnail
2025/08/25
這周日,即將迎來 「435 編織體驗活動」的開幕。這場活動歷經近兩個月的籌備,背後其實蘊含了許多討論與思考。最初的靈感來自一場公益講座——當時有書店老闆夥伴提出,是否能嘗試開辦一場實體課程。這個提議看似簡單,卻點燃了我們的想像:與其只是透過言語或投影片傳達理念,能不能設計一場「動手」的體驗,讓參與者
Thumbnail
2025/08/25
這周日,即將迎來 「435 編織體驗活動」的開幕。這場活動歷經近兩個月的籌備,背後其實蘊含了許多討論與思考。最初的靈感來自一場公益講座——當時有書店老闆夥伴提出,是否能嘗試開辦一場實體課程。這個提議看似簡單,卻點燃了我們的想像:與其只是透過言語或投影片傳達理念,能不能設計一場「動手」的體驗,讓參與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經驗分享教學心得,從高中文學到華語教學,面對不同年齡、背景的學生,教學策略大不同。分享教學重點和融入遊戲的方式,並保持學生學習興趣。下週總複習即將來臨,期待進一步分享!
Thumbnail
經驗分享教學心得,從高中文學到華語教學,面對不同年齡、背景的學生,教學策略大不同。分享教學重點和融入遊戲的方式,並保持學生學習興趣。下週總複習即將來臨,期待進一步分享!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跟隨老師轉變職場的心情抒發,分享了作者在調整課程和工作安排中的困難與感受。本文充滿個人情感,並表達了對未來教育事業的美好期許。
Thumbnail
【為了你們,我想試試看】 今天的開場,我決定給自己一些挑戰。  一直以來,我習慣的上課風格都偏沉穩、內斂,一方面是我喜歡帶孩子們思考與感受,另一方面是擔心班上孩子太嗨、需要額外時間做班控,但在看完寶寶老師上了許多堂課後,我才意識到是我還不習慣風格的切換,沒辦法熟練引導班級上課的情緒,所以這次的開
Thumbnail
【為了你們,我想試試看】 今天的開場,我決定給自己一些挑戰。  一直以來,我習慣的上課風格都偏沉穩、內斂,一方面是我喜歡帶孩子們思考與感受,另一方面是擔心班上孩子太嗨、需要額外時間做班控,但在看完寶寶老師上了許多堂課後,我才意識到是我還不習慣風格的切換,沒辦法熟練引導班級上課的情緒,所以這次的開
Thumbnail
今年三月開始,韓文課一改之前上課模式,改用首爾大學韓國語的課本來上課。主要是之前如果用影片、歌詞或其他內容上課時,同學們太容易走偏主題,亂聊起來。老師可能深感這樣不行,對不起他收錢教學而不該是狂聊天的目的,所以三月開始改使用課本上課。 我對用課本上課這件事,覺得很好! 雖然中間也偶而會走偏聊到別
Thumbnail
今年三月開始,韓文課一改之前上課模式,改用首爾大學韓國語的課本來上課。主要是之前如果用影片、歌詞或其他內容上課時,同學們太容易走偏主題,亂聊起來。老師可能深感這樣不行,對不起他收錢教學而不該是狂聊天的目的,所以三月開始改使用課本上課。 我對用課本上課這件事,覺得很好! 雖然中間也偶而會走偏聊到別
Thumbnail
1.一年級數學代課:比長短 今天去帶了一堂一年級數學,比長短。 發現自己很有進步。 1.學生嘰嘰喳喳,愛發言。我能馬上告知,「我需要」上課的樣子是什麼。很具體的劃界線與說明。 2.學生桌上有教具操作,有課本、有剪刀,很容易在說明、在講解、再拋問題給他們思考時,有人在玩手上的東西,在放空。而我
Thumbnail
1.一年級數學代課:比長短 今天去帶了一堂一年級數學,比長短。 發現自己很有進步。 1.學生嘰嘰喳喳,愛發言。我能馬上告知,「我需要」上課的樣子是什麼。很具體的劃界線與說明。 2.學生桌上有教具操作,有課本、有剪刀,很容易在說明、在講解、再拋問題給他們思考時,有人在玩手上的東西,在放空。而我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開學的第二週,啟動也適應了學習模式。 寒假期間,沒有將自己放得太鬆,也沒有把自己逼得很緊,我想這也是讓自己開學進入狀況的方式。 這週才算真正上課,在新的課堂上遇到一位很棒的老師,在第一堂課就對我有很多的啟發。 早上起來回想過往的學習,尤其是在助人專業的路上,早期的學習著重在探索自己
Thumbnail
開學的第二週,啟動也適應了學習模式。 寒假期間,沒有將自己放得太鬆,也沒有把自己逼得很緊,我想這也是讓自己開學進入狀況的方式。 這週才算真正上課,在新的課堂上遇到一位很棒的老師,在第一堂課就對我有很多的啟發。 早上起來回想過往的學習,尤其是在助人專業的路上,早期的學習著重在探索自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