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
今年初,我買進了一檔非投等債債券型 ETF。現在看帳戶,它來到-9%的負報酬,但原本的其他投資部位來到 +13%。
小心「專業濾鏡」
那時候我之所以會跟進,是因為朋友很專業。
專業人士的話,很容易被我們自動加上一層「濾鏡」。
這個濾鏡會讓人覺得:
「或許他看見了不同的切面」。
「他應該比我懂吧」
「既然他也買了,那我不跟是不是錯過?」
但問題是,虧錢的當下,我帶入了相信專業,心裡想著:『我怎麼會錯?』
專業濾鏡會放大他人的份量,同時削弱我對自己的信任。
我忽略了,這筆投資是我自己要承擔,不是任何人。
過去,我花時間研究、建立理論、思考脈絡,那些努力沒有錯。
剛好我被外界的聲音和績效波動,暫時拉偏了視角。
因為這件事,我發現自己有個帶濾鏡的習慣。
現在我提醒自己:新資訊進來,先緩一緩,把濾鏡拿掉,做一點功課
學到的,是信任自己的判斷,並把外界意見當作參考,而不是準則。
如果我能用自己的框架驗證,那才值得。
但換個角度想,其實他只是看見我沒看到的地方,
這不代表我全盤錯了,只是提醒我:
「不要讓別人的濾鏡,遮住自己原本的視野。」
接受「不如預期」
會不會怪朋友?
我不會
沒有人想要砸自己招牌
而且在做決定之前,我已經問過自己:
1. 萬一「不如預期」呢?
2. 這筆錢,損失就當作學費,賺了,感謝朋友願意幫忙
3. 我想知道我漏看了什麼?
八個月下來,我更確定:自己的判斷才是基準,外界的聲音是助力,也可能是雜訊。
「紀錄」是最好的止損工具
後來我找到一個解方,就是測試和紀錄。
用AB測試,A是自己的原始標的,B是後來改變的策略
把數字量化起來,才看得到自己到底是「感覺錯」還是「真的錯」。
每個月的投資紀錄,讓我更清楚:
哪裡是失敗數據、哪裡是值得保留的假設
學會「承認看錯」,比硬撐下去更重要。
失敗不再只是痛,而是資料
就像科學實驗一樣:觀察現象 → 提出問題 → 驗證假設 → 收集數據 → 找到結論。
失敗不再只是痛,而是資料。
投資最重要的功課,其實不是在害怕認賠,而是從中學會承認錯誤,這比硬撐更需要勇氣。
別怕,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每個投資人都會遇到的課題。只要學會承認看錯,並從中紀錄與學習,你就會變得更強大,讓下一次決策更清晰。
這篇先分享到這裡。
下次我想寫寫:在幣圈「春夏秋冬」的週期,如果我用定期定額+再投入的方式,會有怎樣的績效
------------------------------------------------------------------
我是雜學生,這是我的人生筆記。
各種跌跌撞撞的嘗試,希望對你有幫助。
peace ✌️

⚠️ 免責聲明
- 本文僅為 個人投資紀錄與心得分享,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可能虧損,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
- 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請務必自行研究並評估風險,或諮詢專業投資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