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山月眉國小附近轉進山路,柏油路很快走到盡頭,接著是產業道路,再化作叢林小徑。即便是四輪傳動車,也得小心駕馭,一路爬升到海拔七百公尺,才抵達吳家的愛玉園,這裡是 83 歲的吳博正守護的自然山林,也是吳家三代的愛玉事業立基點。
吳博正種植愛玉 40 年,兒女創新品牌,讓愛玉結合燒酒雞、牛奶等創新料理,現在剛從高中畢業的孫子也加入陣容,開拓愛玉的無限可能。
吳博正與山林的緣分從退伍後便開始。他承接林務局的造林工作,長年與樹為伴。大約 40 年前,他聽聞阿里山愛玉外銷日本,每公斤能賣 1500 元,他便將愛玉苗木種在關山、海端、鹿野交界的月眉山區。十年心血,兄弟合資,讓愛玉在山坡間延展,最盛時曾有 50 公頃。
吳博正種愛玉的方式,與他對山的態度一樣——順其自然。他只割草、清藤,避免愛玉樹被遮蔽,其餘則任其生長。小鳥帶來的蕨類種子,在樹梢長出一叢叢「草仔頭」,他也不摘除。園子因此生態豐富,如同山林縮影。雖然管理辛苦,他卻滿懷驕傲,因為這代表台灣特有種愛玉能在此延續。
吳家守護的是「五節芒」愛玉品系,其中有圓果與長果至少兩個品種。雖然果膠含量比其他平地種植的「紅九」、「苗栗 1 號」與「苗栗 2 號」少了兩成,但卻擁有愛玉獨特的木質調花香味。那份清新氣息,彷彿就是山林本身的回聲,也是吳博正一生對山、對愛玉的承諾。
愛玉的採收,從來不是輕鬆的工作。兩人一組,一人用綁著鐮刀的長竿割果,另一人在樹下接應。一袋愛玉動輒 30 公斤,還得從山坡扛下來。隨著兄弟漸漸年邁、體力不支,加上家中後繼乏人,龐大的園子逐漸荒廢,從早年的 50 公頃,如今只剩下吳博正獨自守著的 6 公頃。
收成之後,加工又是另一場苦工。愛玉和許多農事一樣,仰賴農村的「千歲團」支撐。已經升格當曾祖母的王碧珠,是其中一位老幫手。她將削刀先浸在油裡,手套也抹上油,因為愛玉果的乳汁極為黏稠,若不處理,刀具容易沾結,手套也會黏著。削皮時,小小的愛玉難以握牢,長時間下來,手指僵硬,腰背也因久坐而疼痛。
削皮的工資是一公斤 6 元,翻愛玉則以時薪 100 元計算。削皮後的果實需先曝曬一天,待表皮水分去除,再將果實逐一翻開,讓愛玉子完全攤展,繼續曝曬兩至三天。手腳俐落的工人一天可賺上 2000 元,但僅有一個多月的採收季需要幫忙。
繁複的工序,換來的卻是有限的收成。吳博正感慨,40 年過去,每公斤愛玉依舊只賣 1500 元,而一公斤果實經過削皮、曝曬,最後只剩下 75 公克愛玉子能販售。即便如此,他仍堅持下去,因為愛玉樹能活逾百年,「這是能世代傳承的樹。」
吳博正堅持自然栽培,不鬆土、不施肥、不用藥,讓愛玉在最單純的環境中成長,也因此品質特別優良。然而收成後交由盤商處理,卻常被冠上名氣更大的「阿里山愛玉」販售。這讓他的兒子吳承崴頗不服氣,「自家辛苦種的愛玉,怎麼能被『他鄉的名字』取代?」
吳承崴決定返鄉創業,面對早已被既有盤商掌握的市場,他靠著陌生拜訪,以品質說服客戶。隨著口碑累積,他也創立了自有品牌「關山吳」,不僅打進多家農會通路,也拓展到網路電商,讓更多消費者認識關山出產的愛玉。
愛玉是台灣夏天最受歡迎的冰品之一,清爽消暑、代代傳吃,市場始終穩定。吳承崴深知,唯有堅持天然栽培,才能讓真正的愛玉被看見。他也相信,只要持續走這條路,關山愛玉就能跨越世代,走出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