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信仰與鐵道記憶:走進新竹老湖口天主堂,聽見老街的故事
🚂 從大湖口火車碼頭開始的故事
走進新竹縣湖口老街中段,鄰近舊鐵路驛站的位置,有一座外觀樸實卻充滿歷史溫度的建築——老湖口天主堂。
這座教堂不只是居民禮拜的場域,更見證了湖口老街的興盛、台灣鐵道的發展、以及天主教會在地傳教的軌跡。
時間回到清朝光緒年間(約 1892 年),巡撫 劉銘傳在湖口設立了「大湖口火車碼頭」,即後來的「老湖口驛站」。這是西部鐵路的重要節點之一,吸引人潮匯聚,也帶動了湖口老街的繁華。誰也沒想到,這座繁忙的火車站,日後會與一座教堂產生緊密連結,串起信仰與地方的故事。⛪ 傳教的初始:涂敏正神父來到湖口
1940 年 1 月 4 日,涂敏正神父來到湖口,展開短暫但關鍵的傳教行動。他在三天內走訪居民、宣講福音,就像農夫播種般,把「愛與信仰」的種子灑在這片土地。
然而,隨後 太平洋戰爭爆發,宗教活動被迫中斷,這些種子也暫時沉寂,等待未來萌芽的時刻。
✨義大利耶穌會神父的到來,讓信仰重新發芽
戰後,日本撤離台灣,許多傳教士返回本國,但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1949 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天主教會也展開新一波的在地傳教行動。
1952 年 10 月,一群來自義大利耶穌會的神父,在費濟時主教帶領下抵達新竹,選擇了寧靜的湖口老街作為傳教據點。
隔年,陶神父被派任為湖口老街的第一位本堂神父。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堂旁設立了小型圖書館,提供書籍與學習空間,成為當地孩子最喜歡的地方,也藉此拉近教會與社區的距離。
🏗️ 教堂的誕生:由民宅到驛站的轉變
1954 年,陶神父購下幾棟老街民宅,改建成第一座教堂,正式展開湖口的福傳工作。
隨著時間推移,參加禮拜的人數越來越多,教堂內常常人聲鼎沸、歌聲響亮。到了 1950 年代末期,教友人數超過 200 人,空間不敷使用。
1959 年,滿思謙神父購得舊「湖口驛站」的建物,並向義大利募資整修,最終打造出今日的「老湖口天主堂」。
教堂外觀採簡潔的磚造結構,與周邊老街相映成趣,成為湖口的重要地標。
🎒 教堂不只是信仰,更是社區的支柱
1966 年,教堂旁成立了幼稚園,為老街孩童提供教育與遊戲的空間。
當時台灣社會經濟尚未起飛,許多居民生活拮据。教堂除了宗教功能,也成為社區的支持中心,定期發放麵粉、罐頭等物資,扶助弱勢家庭。直到今天,仍有許多老街居民記得當年排隊領物資的溫馨景象。
🌏 現在的老湖口天主堂:信仰與文化交流的新舞台
如今的老湖口天主堂,不僅是歷史建築,也持續扮演社區信仰與文化交流空間的角色。
每逢假日,新竹縣大窩口促進會會開放教堂,讓在台工作的外籍朋友舉行禮拜;重要節日時,還會舉辦大型活動,凝聚不同族群與文化的信仰力量。
👉 詳細活動資訊可參見 大窩口促進會粉絲專頁
📍 旅遊小提醒:順遊湖口老街,感受鐵道與信仰交織的時光
📌 地址:新竹縣湖口鄉湖口老街108號
🚆 交通:前往湖口天主堂可從國道1號楊梅交流道下,往老湖口方向前進,或搭乘往新竹的中壢客運或台汽客運至舊湖口站下車。公車路線方面,可查詢雲端公車上標示的快捷5號、5612、5613等路線,這些公車應有停靠天主堂附近站牌。
📅 建議停留時間:30 分鐘~1 小時,可順道漫步湖口老街、品嚐客家美食。
📢 行動呼籲(CTA)
✨ 想讓更多人認識這些充滿故事的在地文化與歷史建築嗎?
讓我們用精準圖文幫你做行銷,把屬於湖口老街的信仰與人情,傳得更遠👇
📩 歡迎留言洽談合作,一起讓歷史被更多人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