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竹湖口老街上,有一座特別的教堂——「老湖口天主堂」。這不只是一座禮拜的地方,它還記錄了一百多年來,湖口老街的熱鬧與變化、台灣鐵路的發展,以及天主教會來到這裡傳播愛的歷程。
時間要回到清朝光緒年間,大約是1892年。當時劉銘傳在湖口設立了「大湖口火車碼頭」,帶動了老街的繁榮。人來人往的火車站,成了湖口最重要的地標。誰也沒想到,這裡後來會和一座教堂緊緊連結在一起。
1940年1月4日,有一位叫做 涂敏正神父 的傳教士,來到湖口。他花了三天的時間傳福音,就像農夫撒下種子一樣,把「愛」的訊息播灑在這塊土地上。可惜因為戰爭混亂,這些種子沒有辦法繼續生根。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離開台灣。那時候,很多外國傳教士因為戰亂被迫回國。但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要把愛帶給東方國家。」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來到台灣時,這些神父也一起來到這裡,準備重新開始。
1952年10月,一群來自義大利的耶穌會神父,跟隨費濟時主教來到新竹。他們選擇湖口這個小地方,開始傳教生活。隔年,陶神父來到湖口老街,他成了這裡的第一位本堂神父。
陶神父很用心,他知道小朋友喜歡讀書,於是先開了一間小小的圖書館,裡面擺滿了書籍,還找人來管理。老街的小朋友開始來這裡看書、學習,圖書館也成了大家最喜歡的地方。
1954年,陶神父又買下幾棟老街的民宅,把它們改建成教堂,正式開始在湖口傳教。
隨著時間過去,來教堂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一起祈禱、一起唱歌,教堂裡常常擠滿了人。最後,教友人數多到兩百多人,小小的教堂已經不夠用了。
1959年,滿思謙神父開始籌款,甚至他的父母在義大利也寄來資助。最後,他買下了以前的「湖口驛站」,把它改建成新的「老湖口天主堂」。這就是今天大家在老街上看到的那座教堂。
1966年,教堂旁邊又加設了一間幼稚園,讓附近的小朋友有地方讀書、玩耍。
那個年代,台灣的經濟還很辛苦,大家常常缺少物資。天主堂就像一個大倉庫一樣,會發放麵粉和罐頭給居民。直到今天,老街上的人都還記得當年到教堂排隊領物資的情景。
從1892年的大湖口火車碼頭,到1950年代的老湖口天主堂,這裡見證了戰爭、希望和愛的傳遞。
它不只是建築,而是一段段故事的集合。 今天的老湖口天主堂,依然屹立在老街上,提醒大家:無論時代怎麼變,愛與信念永遠能讓人們團結在一起。
感謝您的支持,喜歡請幫忙按個讚,會是我繼續創作的動力!
歡迎留言洽談出版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