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網路)
昨日有書評KOL在Threads上提出「無酬分享是否能長久持續」的話題,隨即引發不少迴響與討論。
有關行銷預算,之前和友社朋友交流時得知,國外有些出版社會抓「預期營收的10–12%」作為行銷預算。
(這是朋友幾年前在一場產業內部課程上,聽某位資深出版人分享的數據。另外,《誰說出版不賺錢》(Publishing for Profit)一書中也提到:「美國過去的行銷預算大約是銷售淨額的 13–16%。」)
在國內出版業,常見的計算方式是公式化處理:首印量×定價×%數。其中最關鍵的%數大約落在3–5%(可能更低),還有出版社需再乘上一個0.5。
例如:一本書定價480元,首印1500本,若採用公式「首印×定價×0.5× 0.03」,那麼行銷預算大約有10800元。
而這筆預算通常還要涵蓋固定的文宣製作費,有些出版社會把書腰製作費、公關書成本也算進去。
即便帳面上還有一點餘額,也未必真的敢全數花掉,因為在評估時常被要求「這筆花費要能賣回多少本書才能回本」。
這樣的模式,往往讓出版行銷背上相當大的心理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