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機會與一位關心出版業發展的業外mentor相談,談到幾個核心主題:資源運用、數據使用,以及思維上的困境。
mentor的觀點如下。
▌有資源卻不一定敢投資行銷
其實出版社裡並不乏具備資源的單位,但真正願意把預算放在行銷上的,卻相對有限。
或許原因之一,是大家難以清楚說明行銷的具體成效,因此常常只能憑感覺或印象做決定。比方說,花費數萬元請名人掛名似乎比較安心,但若是幾千元的微型KOL嘗試,就顯得讓人猶豫。
若能有數據和脈絡可依循,這份不確定感自然會降低,投入也更容易獲得支持。只是現實往往是:做得好,功勞未必算在自己身上;做不好,責任卻要自己承擔。於是大家選擇保守,以避免風險。
▌通路數據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常聽到有人說:「因為沒有數據,所以做不了什麼。」其實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倒果為因。
真相往往是:「因為沒有行動,所以也就沒有數據。」
即便今天博客來或誠品真的完整提供數據,許多人可能還是不清楚怎麼運用。頂多只能事後描述「這本書賣得不錯」,這算是一種觀察,但稱不上洞察。
真正的洞察,是能清楚說明:「我知道如何讓這本書達到目標,並且明白需要哪些數據來支撐。」
數據應該是行動產生的副產品,而不是坐等數據先給出答案。
所以,當通路交出數據時,對許多人來說作用依然有限。因為問題的核心,並非「有沒有數據」,而是「我想解決什麼問題」。
數據,是為了找到未來的解答,而不是為了現在的式微解套。
▌讀者在哪裡
許多人都聽過「倖存者偏誤」,但心裡仍希望自己成為那個「幸運的倖存者」。於是出版策略常常傾向等待「那本會自己賣的書」。
然而,更重要的其實是:如何讓一本書真正與需要它的讀者建立連結。前者靠運氣,後者靠方法。方法需要數據支撐,也相對更可控。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連小幅度的嘗試都缺乏意願。說到底,讀者往往沒有被放在最前面,有時甚至還排在第三、第四順位之後。「我就是想做我想做的書,但讀者不識貨、不讀書」或許正是許多出版社的心聲。
美其名說要「破圈」接觸到更多讀者,但實則連「圈」在哪裡也不清楚,又如何破圈?
▌編輯思維與市場距離
出版編輯的思維,距離「產品思維、讀者思維、市場思維」仍有一段差距。做好一本書、做出一本好書,和「做出讀者想要的書」、乃至「做出市場與讀者真正需要的書」,這是一層層遞進的過程。
許多產業早已走到第四階段,而出版業卻還常停在第一階段。當出版社偏離市場與讀者時,最後的代價是誰來承擔?
因此,詢問一些編輯:「你們期待的讀者是誰?」若回答僅是「越多越好」,那麼接下來的討論往往比較難深入。於是操作上,常見的做法就是在書封與文案上再多一些著墨,或是邀請推薦、摘錄語句,然後便覺得行銷工作大致完成了。
但那真的代表一本書的核心嗎?恐怕不然。當出版社習慣於這種模式,知識傳遞的本質也會逐漸被忽視,對作者與讀者而言,都是遺憾。
▌願意嘗試的人
仍然有一些出版社選擇先行嘗試。他們願意投資於行銷,在看到成效後,更能爭取資源,進而形成正向循環。他們願意建立數據資料庫,可以預期的是會越精準,掌握自己的讀者輪廓。累積久了,自然會引來更多跟進者。
對小出版社而言,雖然預算有限,但更需要思考如何精準操作,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最有價值的地方。有時候改變先從思維開始,有時候則是先從行動出發;只要嚐到一點甜頭,就可能帶來更大的轉變。
反之,若完全沒有嘗試,就算有再多觀點,也容易被質疑只是「空談」。而一旦做出了成果,說服力自然就存在。
沒有行動,就不會有數據;沒有數據,就難以爭取資源。願意嘗試的出版社,才有機會看到成果,進而進入良性循環。
///
▌我的收穫
出版業即使能掌握自家大通路的銷售數據,很多時候決策依然是靠慣例或直覺。即使再拿到更多的數據,也往往只能推敲出幾個促成銷售的「可能原因」,最後還是容易回到原點。
但若真想有所改變,其實不必等到大規模計畫才開始。就算只是一個小小的行銷實驗、一場讀者交流測試,甚至是對銷售後的回饋加以整理,都已經是一種具體行動。
這些微小的累積,久而久之就能轉化為說服力,也能換得更多支持。當行動逐漸形成循環,信心和資源自然會隨之增加。
因此,不要只是等待「那本會自己賣的書」。如果願意先把一點心力放在讀者身上,從一次次小動作開始,或許就能慢慢帶來新的循環。改變不會立刻出現,但只要有實際行動,就已經比停在原地好多了。

(mentor建議書單《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