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編

(圖說:我坐的位置,只要抬頭就能望見整排書架。在聆聽完相談人的煩惱後,抬頭思索如何回應時,眼前的這片書牆成了很好的視覺依靠。)
這是一篇關於『看似沒問題,其實問題很大』的相談側寫(?)
「我在某出版社工作,這是我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想相談的內容主要有兩個層面,第一是有關『協調管理』合作對象,第二是專業能力培養。對我個人職涯最重要的專業能力,目前我會覺得,自己沒有培養到這部分,非常不安。」
原本我以為讓相談人A感到焦慮的,會是制度不健全、工作負荷過重,或是與主管關係緊張這類常見原因,但實際上並不是。相反地,A笑著說:「或許,對一些出版人來說,我現在的工作環境算是不錯的吧。不太需要加班,只是偶爾報告很趕,要快點弄完......」
A補充,主管很好相處,同事也不錯。制度的設計其實出自善意,是主管為了減輕這個職位的工作負擔,讓他們可以更專注於專業能力的培養。我問:「這樣聽起來沒有什麼大問題啊?」
出版人常見的困境,往往是制度鬆散、事情落到個人肩上,只能硬撐。我進一步問:「所以你說的『協調管理』合作對象,是你有很多合作夥伴的意思嗎?」
A說:「對,我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都跟人合作。比較具體來說,原本很多執行層面的事務都由合作夥伴完成,我的角色是掌握進度、確認方向是否對齊公司期待。」
「這聽起來真的很不錯耶!」我說完,也有些疑惑:「所以你的主要工作是溝通協調?像PM那樣?」
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輕鬆。A說,他常常覺得自己像個『接線生』,一邊接收合作夥伴的意見轉達給主管,再跟主管討論後,把結果交辦回去。這樣的反覆過程,讓他開始懷疑:「我到底有從這裡學到什麼?」
「我沒有學到任何東西……更多時候就是在來回傳話。對方又很資深,我也沒有自信可以去『指揮』他們......」
這種高度仰賴合作夥伴的工作模式,也讓時程變得難以掌控。有些時候只是確認小細節,若遇到夥伴比較吹毛求疵,就可能導致整體進度拖延,甚至延書。
至於『專業能力培養』的部分,表面上看來,末端執行交由外部處理,A應該會有更多時間投入這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A說,可能因為自己還太菜,一份報告常常要經過好幾層關卡才有可能被核准,但更多時候是直接被打回票。
「我沒自信,在未來某一天離職時,我能說自己有培養到什麼實務能力。我對自己的不安感到難受,無法客觀評估自己的工作發展,也無法想像未來的生活樣貌。」A苦笑著說。
明明是一套立意良善的制度,卻在實際執行中出現各種困境。進一步追問才知道,主管其實在這個職位上並沒有太多經驗,這套制度是他在摸索階段所設計出來的,原本是想幫助這個職位的工作者。
A說:「我也是後來才知道這個職位的流動率好像不低......」
這也讓我忍不住想:也許,這不是一份適合A的工作。A坦言:「其實我已經在看人力網站了,只是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還想繼續待在出版業。」
他也好奇地問:「這樣的工作設計,在其他出版社也是這樣嗎?」
我笑著回:「你的工作內容,對多數有經驗的出版人來說,應該會被視為涼缺。問題是,因為你還沒有基本功,這份工作反而讓你錯過了建立基礎的機會,讓你更擔心未來會一事無成。說白一點,有點像是養老型工作,但你現在還不需要養老啊。」
我們都覺得這是一種『本末倒置』。就像嬰兒學走路,應該是七坐八爬九發牙,但這份工作卻是要A直接跳過前面步驟,直接『會爬』,沒有打底,自然不穩。
我也具體建議:「聽起來這份工作讓你沒有成就感,也沒什麼發揮的空間。如果主管是好溝通的,或許可以一起討論,看是否能改善流程,甚至讓你多接一些執行端的事務。在這過程中,你也能判斷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出版業。如果這份工作本身不太需要加班,那也可以單純把它視為穩定收入,利用時間培養第二專長。」
當然,也可以繼續觀察、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機會。
這一次的相談也讓我反思,很多時候制度的建立是需要被驗證的。立意良善,不代表就能運作順暢;那麼,我們該怎麼確保制度真的『對人有幫助』?也許,需要的不只是設計,而是長時間的陪跑與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