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E編

踏進『重本書店』時,外頭正下著滂沱大雨。我一走進來,就被這裡寬敞的空間驚訝到。今天相約在這裡相談的G說她是第一次來,我笑著回:「我也是。」
她輕輕問:「那一些相談過的年輕孩子,都還好嗎?」
老實說,我答不上來,真的。但還是勉強擠出幾位最近有回報近況的,說他們還不錯。
G聽了,自己也乾笑一聲:「我也在十字路口……」
對曾經待過媒體、轉職到電商從事書籍類採購的G而言,現在的工作相較從前絕對輕鬆很多。G笑說:「當時真的是得經常熬夜寫稿趕出刊,負荷不了,真的完全不行。因為還喜歡閱讀,所以轉到相對單純的出版產業,但……」
工作一段時間後,讓G驚覺的是,從採購到銷售都得自己一條龍作業,不僅要抽出時間策展,還得扛起天文數字的業績,但薪資與工作量卻不成正比。
即使不像過往在媒體業時需要常加班,現在也是用盡力氣讓自己不必加班,好讓自己看起來毫不費力。然而,讓她相當不解的是,有時候想提一些創新的想法,卻常因『業界潛規則』而被否決。
好比『獨家』這件事,出版社總說要顧及A與B,所以不能讓C有。我對G說,其實這些潛規則對我來說早已是『內建模式』,有時候不是不願打破,而是,誰要開第一槍?又或者,很難憑一己之力推動改變。
G講得很坦白:「我閱讀了數篇『書業相談室』的訪談,發現在這個行業裡,多數夥伴也陷入低薪高壓的困境。以出版業的薪資行情來說,我覺得自己很難在這行走得久遠……」
「我忍不住會去思考,等我將來40歲之後,還是領差不多的薪水,那我有什麼競爭力?」
我也跟她說:「妳目前的薪資,在我認知裡是相對較高的,或許主管對妳有一定的期待值。」
接著她向我提問上游出版社的薪資水平,我也依自己的經驗回覆:她目前的薪資,已算是中高階的水準;若要再往上,就是邁向主管職。已經做了一些功課的G也坦言,這和她所掌握的資訊差不多。
不過,G仍希望能探索上游是否有更適合自己的職位。因此,我也就自己曾待過通路、後來轉職到上游出版社的經驗,給予具體建議:「只要有通路經驗,會比較容易轉職到出版社。可以從日常接觸的出版社窗口探詢機會,有時候窗口得知後,也會主動詢問轉職意願。」
通常從下游通路轉職到上游,最容易的職務就是編輯與行銷。因為本身對出版生態已有一定了解,又熟悉下游,這樣的背景自然適合。我也建議她,若想考慮行銷職缺,可以優先評估大型、資源較多的出版社。
也可以從過去在媒體累積的文字能力來評估是否適合編輯工作,或從自身喜愛閱讀的書籍類型切入選擇。
接著,G再次問我之前相談過的新人們,後來都還好嗎?或許是因為自己也是新人,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感。她也提到,自己入行後缺乏完整的教育訓練,讓她感到相當疲憊,很多事都是遇到才問、才知道,導致花了很多時間在繞路。
人才培訓這件事,一直是我們持續關注的議題。即使目前已有一些課程,但仍缺乏系統性的串聯;而那些懷抱熱誠的新人成為出版人後,往往容易受到現實衝擊而受傷。這一點G也很認同,也認為新人若未能將熱情與實際工作脫鉤,很容易就被傷害。
G也分享,自己還在唸中文系時,曾有一次系上邀請某位總編輯來演講。到了QA時間,有位對出版有興趣的同學問:「請問要怎麼進出版業工作?」
那位總編輯卻直接反問:「那你做了什麼準備?」
「這件事我印象很深刻,對方還只是一位學生,為什麼你要這麼嚴厲地反問他?」
我回應:「有時候我們常提醒新人『有問題要問喔!』但自己卻忽略,對一張白紙的新人來說,問題不在於不問,而是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問。」
「對!我有時候也是會不敢問,甚至不知道要怎麼問,問了會不會被罵。」
我也分享自己過去帶新人的方式是:「我會盡量描繪整個出版業上中下游的生態,以及從通路面來看,各通路的業績占比大小。盡量鉅細靡遺地說明,幫助新人建構對整個產業的認識。」
相談最後,G說其實自己還在思考,也不急於決定,我也回應,期待未來她再跟我們更新近況。
這些年,我慢慢能理解,所謂『走得久遠』從來不是靠熱情堆出來的,而是靠理解自己的位置、限制、節奏與選擇。當我們願意停下來和彼此說話,也許就已經在這條路上,為自己找到了更穩的腳步。
我又抬頭看了一眼窗外,雨已經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