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個人!》的閱讀體驗很愉快,不想承認是因為很短,情商高會說是因為言簡意賅。
短不意味著能將這本書作為尼采入門書去看待,實際上這兩個月我斷斷續續讀著尼采的著作,和林林總總解析尼采的書,接近尼采之旅終點,才開始翻閱這本。
《瞧,這個人!》建議在讀過尼采其他書籍後再讀,裡面最精彩也最補的部分,就是尼采評析自己的著作,如果沒讀過前作,只會一頭霧水。雖然這些文字的份量很迷,厚厚一大本的《快樂的科學》只用了一頁去講,反倒清晰明瞭的《悲劇的誕生》洋洋灑灑講了一大篇。閱讀尼采過程中,首先要忍受的是惡臭的女性言論。尼采對女性的看法迂腐又篤定,損害了其思想的價值。在《人性的,太人性的》裡,還獨立一篇講女性,全程捏著鼻子閉著眼睛都不一定能撐過去。
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對科學的態度很值得玩味,他說:「科學比詩歌藝術需要更高貴的人」,也說在「不太懷疑」和「特別多疑」的並置中,能產生出「學者共和國裡的正直」。正如我之前說過,尼采對科學有一種曖昧的態度,更確切地說,我認為尼采並不反科學,但反對科學獨霸一方,這源於他一貫反形而上學的立場,這立場必將導致他反對科學試圖去解釋一切,同時意識不到自己本質上帶有前提(或偏見)。
然而在當今,科學時代這一稱謂遠不夠精準,商人時代或數字時代是更好的說法。我們將世間的一切化為計算和工具,化為數字和效能,因此我們架空了現實世界的感受,使它們在理論的「另一世界」中達到一種永恆不變的客觀,這正是尼采一直在反對的形而上,一種根本上敵視生命的態度。我們化約太多的同時(作為前提我們將某些東西歸為類,將某些屬性作為歸類的依歸),忘記化約本身具有假設,認為這是唯一解釋世界的方式。數字成為新的信仰。
另一方面,尼采在《瞧,這個人!》中,明確將自己的作品分成兩個時期,前期是全面肯定時期,對任何事情都說「是」,愛命運,後期是否定時期。然而讀過他的作品的人會發現,無論任何一本著作,「否定」都絕不會少,無怪乎坦納說「在肯定與聽任之間並不存在易於說明的區別」,這種無限肯定導向的愛命運,最終走向永恆回歸,即所有事物都將以一模一樣的方式循環,這看起來略顯荒謬的想法,給後世留下了各式各樣說法不一的詮釋問題。
尼采之無限肯定在我看來缺乏說服力的地方在於,他自己既看不起庸人,也看不起世俗價值,他否定了很多,如果像查拉圖斯特拉一般躲到山上,當然可以一直高貴,一直肯定。但即便是查拉圖斯特拉,也總有思想滿溢而出,不得不下山傳道的時候,在那時他仍將面對俗世,並對各種現象看不慣。
尼采之強者是一種注定避世的強者,和世俗的強者恰好相反,前者強調不追隨世俗價值,有自己的標準,並以自己的方式行事,這種價值觀甚至能凌駕法律和道德。所以尼采之強者注定孤獨,是未來人的先知,拒絕追隨者和學生,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以這個角度看,現世我們認為的強者,都是弱者,他們都被框在當下的價值體系中,被庸人擁護,實際上也的確如此,君不見各種KOL和網紅、企業家和政界名人,多是左右逢源,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之輩。然而又如何呢?我們早就進入這樣一個時代,人們堂堂正正地俗,俗得驕傲,俗得自豪,尼采之矛再也刺不進當代人的心。
只要讀讀《瞧,這個人!》的目次就能明白,尼采的自我標準有多強大,甚至顯得幽默:〈為什麼我這麼有智慧〉、〈為什麼我這麼聰明〉、〈為什麼我要寫那麼好的書〉、〈為什麼我是一種命運〉。
寫於2023.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