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s 剛起來的時候我就聽到一種說法,認為Threads故意推白癡言論給用戶,讓人忍不住反駁,造就高互動。
雖然只是沒有根據的猜測,但Threads的氛圍之熱烈是無庸置疑的,充斥著針鋒相對的政治言論,封鎖不斷的風氣。
在這樣的環境久了,難免氣血攻心,讀了很多,卻又像什麼都沒讀,薛丁格的憤怒。
決心修身養性,關掉手機,開門,吸一口路邊廢氣,搞不好還比較長壽。然而人類已落入了這樣的境地,舉凡大小事皆離不開社群媒體。資訊成了癮,緩緩侵蝕生活。
《失控的憤怒機器》瞄準的現象並不陌生,正是社群媒體的憤怒狂潮,指責演算法的偏袒,流量之上的思維,如何讓在座的各位都不快樂,且愈來愈不快樂。
社群媒體不是橫空出世的。如同過往的資訊科技,社會得經歷一段病毒式想法逐步擴大的過程,天翻地覆後,直至控管措施出現,抑制惡質資訊。所以這一次,作者認為,我們也得設法拿回主控權。
社群媒體比起舊科技,優勢有三:社群指標、演算出來的動態消息和一鍵分享的功能,使得圍困我們的結界既閉塞又靈活,能以不間斷的資訊淹沒判斷力。以《快思慢想》來看,就是訴諸直覺性的系統一,而非深思熟慮的系統二。
其中能攫取最大注意力的,多半都是讓人恐懼的內容,藉助非黑即白的二擇,逼迫用戶選邊站,呈現出極化特徵。當內容愈靠近被禁的政策線,人們點擊、分享和觀看的次數就愈多。
所以你總能看到白癡言論,忍不住吵架。
透過極化內容,重塑認知框架,引導他人接受不那麽過分的要求,是社運的常用手法。就像喊價,先喊高,砍半後也賺。
然而社群媒體破壞了框架,用戶被四面八方的極化言論拉扯,最終只剩下互相叫囂,無法重塑。
紐約大學的研究發現,瘋傳的社群媒體貼文常大量使用道德與情緒性語言,每一個相關的關鍵字可增加17%的擴散動能。
撕裂社會,散播憤怒,成就的只有平台的流量。
說到底,在社會走跳,本就帶著形形色色的身分,體現著背後群體的道德觀,所謂的「道德母體」,即「一個具備共同常規、意義、原則和利害關係的網絡」。當群體受到威脅時,人就傾向訴諸情緒力量,進一步強化認同。這一點,相信玩社群的都有感。
一項耶魯大學的研究發現,用戶花在社群媒體上的時間愈長,愈可能成為政治極端派。
社群媒體上的爭論往往無意義,有建設性的(又臭又長的)論述沒人看,在反駁金字塔上,獲取高流量的都是「人身攻擊」。
有趣的是,在作者看來,過濾泡泡和迴聲室等說法在理解社群媒體方面不夠有效。當研究者試圖提供對立觀點時,受試者反倒會極化。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讀不到對立觀點,而是極化的觀點更容易傳播,造成「對面都是白癡」的錯誤印象。
另一方面,傳統新聞的失勢更惡化了此一趨勢。人們花大量時間讀網路資訊,卻難以分辨真假,這種不安定感,讓人更擁抱群體規則,抗拒共同事實。人們在爭論的實則只有意見,沒有事實。當共同事實不存在時,怎麼溝通?答案是,押注在「信任代理人」身上,即俗稱的網紅。
然而網紅之所以紅,也多源自訴諸極化,收割流量。誠如作者所言:「社群媒體就是一個規模龐大的協調陷阱。通常如果你『不做』壞事的話,相對於那些會做的人你就吃虧了;若是不說點會製造分裂的言語,在注意力市場上往往會被那樣做的人贏過去。假如不利用道德和情緒語言累積追蹤者,就會被這樣做的人比下去。」
本書對社群媒體的觀察精闢,結合美國報業的歷史,提出科技發展的規律,算是實用,可惜在建議部分稍嫌單薄,不是「做好自己事」,就是完全沒有施力點的大方向。不過這畢竟是世紀大難題,要求一個作者解決,或許太強人所難了。
寫於202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