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止痛藥是藥局最常被購買的藥品之一。頭痛、牙痛、經痛、肌肉痠痛,甚至發燒,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吃顆止痛藥」。然而,止痛藥雖然方便,但若使用不當,可能會帶來肝臟、腎臟或胃部的傷害。
根據健保署與國際研究統計,藥物相關副作用是造成急診就醫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止痛藥正是常見的「雙面刃」。這篇文章將帶你全面了解 止痛藥的分類、正確使用原則、副作用、常見迷思破解,並提供 2025 年最新的安全用藥建議。一、止痛藥的正確使用原則
- 依疼痛類型與嚴重程度選擇:急性或慢性、神經痛或一般疼痛,應選擇不同藥物。
- 最低有效劑量、最短使用時間:這是國際公認的黃金原則,可降低副作用風險。
- 輕度至中度疼痛:首選非處方藥,如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普拿疼)或 NSAIDs(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
- 嚴重或難以控制的疼痛:才考慮短期使用鴉片類止痛藥(如嗎啡、Tramadol),並需醫師監督,避免長期依賴。
- 不可隨意加量或延長使用時間:若效果不佳或出現副作用,應諮詢醫師或藥師。
二、止痛藥的分類與特點
1. 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常見商品名:普拿疼)
- 用途:退燒、頭痛、經痛、感冒引起的不適
- 劑量:成人單次 500mg,一般間隔4-6小時服用,每日不超過 4000mg
- 優點:副作用少,對胃腸道較安全
- 風險:過量會造成嚴重肝損傷,尤其與酒精併用時
2.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如布洛芬)
- 用途:牙痛、肌肉痠痛、關節炎、經痛
- 劑量:布洛芬Ibuprofen成人單次 200–400mg,每日不超過 1200–2400mg
- 副作用:
- 胃腸道不適(噁心、腹痛)、胃潰瘍、消化道出血
- 心血管風險(心肌梗塞、腦中風)在高劑量或長期使用時增加
- 腎功能損害,特別是高齡、糖尿病或心衰竭患者
- 建議:以最低有效劑量、最短時間使用
3. 鴉片類止痛藥(Opioids,如嗎啡、可待因)
- 用途:癌症疼痛、術後疼痛、嚴重慢性疼痛
- 副作用:便秘(最常見)、噁心、嗜睡、呼吸抑制、成癮風險
- 長期風險:耐受性、依賴、性功能障礙、骨質疏鬆,甚至「鴉片誘發痛覺過敏」
- 國際建議:僅限於嚴重疼痛,且需醫師嚴格監控
4. 其他輔助用藥(如神經痛)
- 抗憂鬱劑(如Amitriptyline):用於慢性神經痛
- 抗癲癇藥(如Gabapentin、Pregabalin):對神經病變性疼痛有效
- 特色:非傳統止痛藥,但在特定疼痛類型中效果顯著
三、常見迷思破解
迷思1:止痛藥吃多了會上癮?
只有鴉片類止痛藥有成癮風險。乙醯胺酚與 NSAIDs 不會上癮,但過量仍有健康風險。
迷思2:止痛藥要等到很痛才吃?
若症狀明顯,建議按醫囑規律服用,避免疼痛惡化後才補救,這樣效果更好且可減少總用藥量。
迷思3:止痛藥可以隨便換著吃?
不同止痛藥作用機制、副作用不同,勿自行更換或合併使用,應諮詢醫師或藥師。
迷思4:止痛藥傷胃一定要配胃藥?
只有 NSAIDs 較易傷胃,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不會。若有胃病史,醫師可能會搭配胃藥。
迷思5:長期疼痛只能靠止痛藥?
慢性疼痛治療應結合運動、物理治療、心理支持等多元方式,藥物僅為其中一環。
四、止痛藥的副作用與風險
NSAIDs 常見副作用
- 胃腸道:噁心、腹痛、胃潰瘍、消化道出血、腸道穿孔
- 心血管:心肌梗塞、心衰竭、腦中風風險增加(特別是 diclofenac、ibuprofen、COX-2 抑制劑)
- 腎臟:急性腎損傷、慢性腎病惡化
鴉片類止痛藥副作用
- 常見:便秘、噁心、嘔吐、嗜睡、頭暈、認知障礙、皮膚搔癢
- 嚴重:呼吸抑制、過量致死
- 長期:耐受性、依賴、成癮、性功能障礙、低睪固酮症、骨質疏鬆
五、安全用藥小叮嚀
- 服藥前請詳閱說明書,勿超過建議劑量
- 有肝腎疾病、胃潰瘍、心血管疾病、懷孕或哺乳者,應主動告知醫師
- 若需長期用藥,應定期回診追蹤
- 止痛藥應放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剩餘藥品請依規定回收處理
- 如有疑問,請諮詢醫師或藥師,切勿自行調整藥物
六、何時該就醫?
- 疼痛持續超過 3 天
- 止痛藥使用後仍無效
- 出現嚴重副作用(黃疸、血尿、黑便、呼吸困難)
- 疼痛伴隨危險症狀(胸痛、神智不清)
七、2025 最新國際建議
- CDC 與美國疼痛醫學會:鴉片類止痛藥僅限於嚴重疼痛,避免長期依賴與濫用
- 歐洲藥品管理局(EMA):NSAIDs 應以最低有效劑量、最短時間使用
- 台灣藥師公會:鼓勵民眾善用藥師諮詢,避免重複或錯誤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