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資心法紀錄:穿越雜音尋找真實趨勢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投資理財內容聲明

這篇文章不整理個股的產業動向,為完全投資心法的紀錄與分享,不提供太多的產業數據,以及任何圖表,整篇文章會以散聊的方式進行。


現今的投資環境,相較過去,資訊來源變得極為多元。新聞、法人報告、社群媒體、KOL 分析、即時聊天室訊息,甚至國際政治與科技新聞,都可能在第一時間影響市場情緒。資訊雖然取得容易,但也更容易讓人被這股情緒牽動。每天打開新聞或社群,總是充斥著各種雜音:今天說 AI 泡沫,明天又說算力需求「大到嚇人」。在多頭市場裡,常常也會突然來一根大跌,背後的理由可能是產業趨勢轉折、政治角力,抑或只是急著替漲跌找個解釋,而這些說法往往缺乏完整的邏輯或數據佐證。


在投資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要想真正賺到趨勢的錢,必須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心法與邏輯,才能穿越市場雜音。以下是我對「如何分辨趨勢與題材、如何選擇與配置」的一次整理與紀錄。


備註: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 2025 年 9 月 18 日台灣時間 19:00,市場傳來「輝達將投資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合作開發晶片」,台積電ADR盤前下跌逾2%,台指期夜盤距高點急跌200點。


區分「真實趨勢」與「題材炒作」


你的股票是真材實料還是跟著題材亂漲?


市場上許多股票會因熱門題材飆漲一大段,例如美國製造、軍工、生技,乃至於營建、PCB,甚至短時間內爆發的缺料議題,漲價消息,甚至停止報價都偶有所見。尤其在台股,經常出現整個族群全面上漲的現象:一開始是基本面最有道理的公司先漲,等股價漲多了以後,市場資金就會開始尋找同族群的低位階股,繼續「炒作」,最後形成全面飆漲的「盛況」。


這些短時間大漲的股票或許帶來了短暫激情,但若題材無法轉化為實質的營收與獲利,股價最終只會「抱過一座山」,市場會繼續找新的題材繼續炒作。


在開始分析一家公司時,可以初步自問幾個問題,例如:

  • 公司要關稅把對手擋在門外,你覺得值得投資嗎?
  • 公司要靠對手減產才拿到訂單,你覺得產業地位夠穩固嗎?
  • 公司要靠匯率或業外處分才能轉虧為盈,你真的覺得它有長期投資價值嗎?
  • 公司的市場跟產能全部都在同一個國家(尤其在中國),你覺得沒有長期風險嗎?


對我來說,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我完全不會考慮投資這些公司,甚至連短暫持有都不想。因為在股市裡,我並不需要買到所有會上漲的股票,事實上也不可能如此。我只要清楚辨認並選擇我認同的產業與公司,並且長期追蹤,其餘的股票,根本不關我的事,我也無暇於此。


真正的趨勢,往往一開始是題材,但隨後能帶動公司結構與業績產生質變。以散熱產業為例:2023 年液冷散熱的「題材」就已被市場廣泛討論,但那時的滲透率仍低。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對照 2023 年的營收,全年僅成長約 5.7%,其實並不足以支撐當年股價翻倍的「飆悍」走勢。換句話說,那一年更多是題材驅動,而非業績反映。進入 2024、2025 年後,隨著 AI 伺服器功耗飆升,液冷成為產業共識,需求才真實落地並反映在奇鋐、雙鴻(3324)的營收。這時題材才真正轉化為趨勢。


類似案例:ASIC 供應鏈的 台光電、金像電(2368)也因專案接力而使營運結構發生質變。當公司走到這一步,它的營運結構已經被重新定義,股價要回到最初的起點並不容易。


你的投資組合,是建立在這種有業績支撐的「質變」上,還是短暫的「題材炒作」上?這是穿越雜音的第一步。


建立思辨能力與數據佐證


許多市場雜音來自於未經查證的直觀想法或媒體的片面報導。當市場大跌時,我們腦中可能會浮現各種理由,而持續讓自己被市場情況給綁架。


養成思辨與查證的習慣至關重要。當你聽到一個說法時,先問問自己:


數據在哪裡?


  • 殺大盤融資?融資水位真的過高嗎?相較過去對等關稅前,數據如何?
  • 股價下跌來自於主動式ETF換股嗎?主動式ETF的規模足以如此撼動市場嗎?


邏輯是否合理?


  • CCL 產業的公司宣稱「彎道超車」,從 M5 跳到 M10,看到這訊息需要高度懷疑與驗證。並不是公司、電視節目的來賓,甚至法人報告裡面的分析師說什麼就照單全收。


  • 研發 ≠ 成功
  • 成功 ≠ 認證通過
  • 認證通過 ≠ 有訂單


當你養成用數據與邏輯思考,而非情緒與直覺交易,短期波動就難以動搖你的判斷。


面對股價逆風的態度


技術面是看臉色,基本面是聽心聲。


當股價逆風時,多數人會看技術線圖,一旦破線或是做頭就感到恐慌。然而,技術面就像看一個人的臉色,你只知道他臉色不好,卻無法解釋原因。基本面分析,則是深入去了解他「為何臉色不好」。是因為家裡有事、工作遇到瓶頸,還是得了絕症?如果只是短期問題,你反而應該支持他、陪伴他度過。


同樣地,當持股大跌時,不應恐慌殺出,而是該去深入研究、確認產業基本面是否改變?是短期因素,還是長期結構崩壞?例如,本月初 奇鋐 與 台光電 股價適逢逆風,市場充滿雜音,但深入研究後會發現,產業長期趨勢並未改變,反而是因為規格迭代、市場過熱或單純資金輪動等短中期因素所致,這點已在月初的 當 Rubin 規格傳言滿天飛:我如何解讀台光電(2383)與奇鋐(3017)遭遇的產業逆風 做出紀錄。


當然,也不是所有利空都是「鬼故事」。若確認基本面真的出現關鍵轉折,我會果斷調整持股。像今年二月底,我就清倉了 群電(6412),儘管當時它還是我的第二大持股。


公司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站在產業的風口並不代表股價甚至業績從此一帆風順,股價不會永遠朝著右上角45度前進。我認同一句話:「漲多,是最大的利空」。然而,只要趨勢不變、公司競爭力猶在,拉回就是檢視與加碼的大好機會,


專注及真實理解投資的原因


專心研究幾家公司,遠勝於追蹤15個產業,20支股票。


這個概念我在先前的文章也提過:一般投資人不可能同時追蹤一堆公司,外加橫跨不同產業,最後還能對每一家公司都瞭若指掌。專注的力量在於,它能讓你對持股有更深的理解與信心。當你深入了解一家公司到能用幾句話向市場阿姨解釋清楚時,代表你已掌握其核心投資邏輯。


例如,投資散熱領域的邏輯非常直觀:

「阿姨,您知道電腦裡都有風扇,但現在伺服器愈來愈高效能,光靠風扇已經吹不涼了,因為熱量實在太高。現在要用水來幫伺服器降溫,一開始是在伺服器裡放一塊板子,讓水流過帶走熱,最後甚至會發展到整台伺服器直接浸在水裡。至於公司,我們投資的就是台灣這領域最大間的公司,連電視上面黃仁勳的伺服器它都有參與。」


當你對公司的理解達到這個層次,且能用簡單的語言跟同溫層外的人清楚解釋你的投資邏輯,市場的短期波動或利空消息就很難讓你動搖。你不會看到股價鎖跌停,就認為公司失去了競爭力;公司股價在一天裡跌了10%,不代表它在產業的地位減少了百分之十。


配置的策略


當我談論「專注」時,並不是指將所有資金都押注在一檔股票上,而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以「法人股」為核心,搭配少量「非法人股」作為衛星的投資組合。這兩種股票的特性截然不同,需要用不同的心態與策略來應對。這裡是我的定義:


法人股:資訊透明,公司經常開法說會,市場上很多它的消息,法人經常追蹤其營運情況,很容易可以追蹤到公司動向,每個月都有數篇甚至超過十篇以上的完整報告可供了解、確認。以我的持股:台光電、奇鋐、世芯-KY(3661)為例。


  • 特性:這類股票是市場的焦點,幾乎所有人都認識它們。最大的優勢在於資訊透明,有一大堆法人報告可以讓你佐證、思辨及提供深入見解。當你對一家公司的成長路徑有強烈的數據支持時,你才能抱得安心,甚至敢於重倉持有。


  • 策略:法人股適合做為投資組合的核心,配置較高的比重。因為它們的基本面清晰,即使股價遇到逆風,你也能透過研究去判斷是短期雜音還是長期趨勢的改變,從而做出「扛過去」的決定或者就此減碼。


非法人股:資訊不透明,開法說會的頻率極低,甚至一年僅一次,基本上沒有正規法人報告可以了解它們評估公司概況的邏輯,平時偶而有新聞報導,以及漲多時來蹭熱度的雜誌或電視分析師。以我的持股:光聖(6442)、良維(6290)為例。


  • 特性:這類股票通常缺乏法人報告覆蓋,資訊相對不透明。你很難精確估算其獲利、客戶細節與市佔份額。雖然可能因為轉骨或搭上特定題材而有驚人的漲幅,但風險也相對較高。


  • 策略:部位不宜放大。它們適合當作衛星配置,用較小的資金參與。投資這類股票的時機點,最好是在股價相對便宜的時候。由於資訊不足,很難明確判斷高點,因此需要設定明確的減碼或出場計畫,例如股價達到特定目標就開始分批減碼。透過「部分出場」的方式來調整成本,也是一種很好的風控方式。


此外,規劃好加減碼的策略,如持股屬於「持有不再加碼」、「強力買進」還是「逢高減碼」,背後都要有很具體的原因。


檢視公司的客戶集中度


你的持股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還是被巨人綁架?


在分析一家公司的護城河與未來成長性時,除了區分法人股與非法人股的資訊透明度外,「客戶集中度」是一個必須審慎評估的關鍵指標。


一家公司的營收如果高度依賴單一或少數幾個大客戶,雖然短期內能跟著客戶一起飛速成長,但也意味著將自己的命運與客戶緊緊綁在一起,帶來潛在的風險。這裡的舉例僅用我目前手中的持股作說明:


高度集中的風險與機會


世芯-KY 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的營收有極高的比例來自北美大客戶(主要是AWS)。目前市場上在7奈米之後,聚精會神正在盯著明年開始的3奈米,甚至是更往後的2奈米訂單,這樣順利發展也許有機會享受長達數年的成長紅利。然而,這也代表一旦客戶的專案時程延後、訂單下修,甚至是客戶自己投片,世芯的獲利就會受到影響,股價也可能在此遭致打擊。這種單一客戶比重極高的特性,是投資它最大的風險所在。


同樣地,良維 的主要成長動能也來自 AWS,單一客戶就佔了近三成營收,其他部分來自於偏向消費性為主的北美客戶訂單。光聖  亦高度依賴美系 CSP 客戶(主要是Google)。這種情況下,雖然它們因為切入大廠供應鏈而成功「轉骨」,毛利大幅提升,但投資人也必須持續追蹤大客戶的資本支出與拉貨節奏,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分散客戶的穩定性


相較之下,台光電 與 奇鋐 雖然也有主要客戶,但它們的客戶群相對分散,涵蓋了幾乎所有的 CSP 大廠與 AI 伺服器供應鏈。台光電在高階 CCL 領域技術與日系廠商一樣強,但產能上具絕對優勢,儘管 GPU 的份額在 GB 時代就遭致分食,然而現在在多家 CSP 的自研專案中不僅皆參與其中,還大多為領導甚至獨佔廠商;奇鋐則在 GB 有極大份額外,在 ASIC 專案中亦取得愈來愈高的關鍵市佔率。


當然,「股價」可能會在產業資訊逆風時遭受無情摧殘,但這種多方布局的優勢,讓它們實際的「獲利」並不會因為單一客戶的訂單變化而受到致命打擊,營運的穩定性與可預測性更高,這也是為什麼這類股票較為適合做為核心重倉部位的原因。


這裡做個小結:在建立投資組合時,我們必須清楚了解每家公司的客戶結構,以及公司應用產品的比重。 對於客戶高度集中的公司,要抱持著「機會與風險並存」的警覺心態,謹慎控制部位,甚至某些情況下當個「微樂透」即可;而對於客戶群廣泛、在產業中具有領導地位的公司,則可以給予更高的信心與配置比重。如此一來,才能在追求成長的同時,有效管理潛在的「客戶綁架」風險。


結論


投資是一場心智與紀律的修行。唯有透過區分趨勢與題材、建立思辨能力、深入基本面研究、保持專注,並輔以嚴格的紀律,我們才能穿越市場的層層迷霧,抱緊真正具有長期價值的核心趨勢股,享受複利帶來的甜美果實。


最後,也想推薦一位我經常收看的 YouTube 分析師/研究員「股市比爾強」。他的產業觀點與議題思維,經常讓我覺得「這不就是我的想法嗎?」純粹推薦,並沒有任何合作或會員關係。


----------------------------

本文僅為個人投資心法與紀錄,內容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文中所提及的公司名稱與標的,為本人當前持有部位,僅作為投資心法與案例分享之用,並不構成任何投資暗示。所有投資決策仍須依照讀者自身判斷與風險承受能力進行。投資市場變化快速,買賣操作仍需依照自身判斷與風險承受能力進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x 股事微光
225會員
36內容數
本專欄專注於基本面投資,著重於成長股,記錄個人投資心得與市場觀察,並與有興趣的讀者分享。所有文章皆為免費閱讀,不以營利為目的,現在不會收費,以後也不會。
Pax 股事微光的其他內容
2025/09/04
本文提供三個面向之討論:(一)台光電在 Rubin 規格未定案下的 M9 認證優勢,GPU 曝險有限,ASIC 專案更為關鍵。(二)奇鋐受惠 GB300 出貨,但長期可能面臨 MLCP 潛在威脅。(三)談論「賣飛」心態下需重視估值的動態調整,避免因短期波動而錯失長線趨勢,並探討對「估值」的不同觀點。
Thumbnail
2025/09/04
本文提供三個面向之討論:(一)台光電在 Rubin 規格未定案下的 M9 認證優勢,GPU 曝險有限,ASIC 專案更為關鍵。(二)奇鋐受惠 GB300 出貨,但長期可能面臨 MLCP 潛在威脅。(三)談論「賣飛」心態下需重視估值的動態調整,避免因短期波動而錯失長線趨勢,並探討對「估值」的不同觀點。
Thumbnail
2025/08/18
本文探討了生活型選股在台股的侷限性,指出多數消費性產品受景氣波動與競爭影響,熟悉不代表長期成長。同時對比美股生活型選股的合理性,並強調「不懂」不能成為逃避研究的藉口,投資關鍵仍在於掌握產業趨勢。
2025/08/18
本文探討了生活型選股在台股的侷限性,指出多數消費性產品受景氣波動與競爭影響,熟悉不代表長期成長。同時對比美股生活型選股的合理性,並強調「不懂」不能成為逃避研究的藉口,投資關鍵仍在於掌握產業趨勢。
2025/07/16
本文探討了台光電近期股價突破千元後的市場關注,並透過高盛與匯豐報告中的數據,剖析高階 CCL產業的長期趨勢、供需狀況、產品升級與競爭格局,以回答「股價是否已經漲完」的核心問題。文章亦評估與 ABF 市場情境的差異,並認為其產能擴張與 AI 基建需求相符。
Thumbnail
2025/07/16
本文探討了台光電近期股價突破千元後的市場關注,並透過高盛與匯豐報告中的數據,剖析高階 CCL產業的長期趨勢、供需狀況、產品升級與競爭格局,以回答「股價是否已經漲完」的核心問題。文章亦評估與 ABF 市場情境的差異,並認為其產能擴張與 AI 基建需求相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在投資觀念和策略方面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重點在於回顧過去的投資策略,並提醒人們保持謹慎樂觀的心態。
Thumbnail
這篇文章在投資觀念和策略方面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重點在於回顧過去的投資策略,並提醒人們保持謹慎樂觀的心態。
Thumbnail
分享如何藉由投資創造豐碩報酬,探討投資者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與決策邏輯。 涵蓋投資法則、市場趨勢、資產類別、失敗與成功的觀點,提供突破傳統思維的投資觀念。 投資者可學習風險管理、時機把握,及投資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分享如何藉由投資創造豐碩報酬,探討投資者應該具備的思維方式與決策邏輯。 涵蓋投資法則、市場趨勢、資產類別、失敗與成功的觀點,提供突破傳統思維的投資觀念。 投資者可學習風險管理、時機把握,及投資與個人發展之間的關聯。
Thumbnail
探討投資者面對市場波動時的思考與行為,提醒要檢視自身的知識儲備、自律與決策品質,以避免短暫風光後的虧損。 強調持續超越大盤者通常難以企及,並提醒投資人要重視對手的強大,以及隱藏在市場裡的真正意圖。
Thumbnail
探討投資者面對市場波動時的思考與行為,提醒要檢視自身的知識儲備、自律與決策品質,以避免短暫風光後的虧損。 強調持續超越大盤者通常難以企及,並提醒投資人要重視對手的強大,以及隱藏在市場裡的真正意圖。
Thumbnail
投資市場上,商品種類繁多,有些人喜歡短線操作,有些人偏好長期投資。經常在網路和新聞中看到各種傲人的績效和高手的採訪,你是否也曾經被這樣的績效所吸引?是否覺得只要學會作者的方法、觀念和技巧,就能獲得同樣的成果? 直到最近,我才有了小小的領悟:在投資市場裡根本就沒有唯一的真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Thumbnail
投資市場上,商品種類繁多,有些人喜歡短線操作,有些人偏好長期投資。經常在網路和新聞中看到各種傲人的績效和高手的採訪,你是否也曾經被這樣的績效所吸引?是否覺得只要學會作者的方法、觀念和技巧,就能獲得同樣的成果? 直到最近,我才有了小小的領悟:在投資市場裡根本就沒有唯一的真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Thumbnail
這是一篇讀後感的實際應用,筆者分享了自己在投資理財過程中的悸動和探索,並從《蒙格之道》及波克夏自2016年至今的問答中找到了一些啟發。
Thumbnail
這是一篇讀後感的實際應用,筆者分享了自己在投資理財過程中的悸動和探索,並從《蒙格之道》及波克夏自2016年至今的問答中找到了一些啟發。
Thumbnail
近期在頻道上看到的一些理財節目,新的一個議題就是市值型0050,20年前一次all in、分批買入、KD值操作等,哪種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現金流,這個議題一直很熱門,而很多人討論這議題時候,有辦法實質上幫助到小資族的你嗎? 1.想了解我的投資經驗分享及建議嗎?請到我的散戶投資日記-散戶投資心
Thumbnail
近期在頻道上看到的一些理財節目,新的一個議題就是市值型0050,20年前一次all in、分批買入、KD值操作等,哪種可以創造更多的財富現金流,這個議題一直很熱門,而很多人討論這議題時候,有辦法實質上幫助到小資族的你嗎? 1.想了解我的投資經驗分享及建議嗎?請到我的散戶投資日記-散戶投資心
Thumbnail
關於投資這個事,其實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 以最近剛加入投資的朋友,怎麼買應該都怎麼賺錢 在潛意識中會因為多頭市場,而植入了股市只要想要,人人都有錢賺 但反之,若是在2008 年加入股市的朋友,歷經過重大的股災 兩者在心理狀態上有極大的不同
Thumbnail
關於投資這個事,其實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 以最近剛加入投資的朋友,怎麼買應該都怎麼賺錢 在潛意識中會因為多頭市場,而植入了股市只要想要,人人都有錢賺 但反之,若是在2008 年加入股市的朋友,歷經過重大的股災 兩者在心理狀態上有極大的不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