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離世後,弟子們為了傳承、統一他的思想,曾經有過多次集結討論(見佛經中的斧鑿)。其中在佛離世後大約100多年時的第二次集結,佛教徒由於對戒律的看法不同,因此分裂為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這個分裂某種程度和人類社會中的傳統派和革新派的分歧很類似。「上座部」如同其名,座在上面,主導者多半是一些比較資深的長老或修行者,他們堅持應該維持傳統嚴謹的戒律要求;而「大眾部」則可以想像成革新派,他們認為戒律應該要因時、因地制宜,對戒律的看法較為寬鬆。
這種對戒律寬嚴的差異尤其是反映在所謂「十事」(和修行有關的十個戒律)上。例如「上座部」依循傳統堅持「過午不食」,日正中午之後就不能再吃東西了。而「大眾部」則認為「日影未過兩指」仍可食;正中午之後,只要太陽投射出來的影子沒有超過兩指,就仍算在可以進食的時間範圍內(真想知道那「兩指」是橫著放還是直著放…)
除了戒律之後,後來「上座部」、「大眾部」這兩個大系統內部,又因為對佛學的其它觀點不同,衍生為後世所說的十八個宗派(十八部)。
簡而言之,「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歧始於對戒律的看法不同,但後來也洐生出對佛學其它教義的分歧觀點。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戒律的傳承上,後來的南傳、漢傳與藏傳佛教都承自「上座部」;「大眾部」的受戒體系並未延續至今,但是它的一些思想,例如對菩薩理想的強調,滋養了後來的佛學思想,某種程度可以說它的思想已消融並延續在現代佛學之中。
註1:如果你去閱讀很多佛學論述,都會看到「上座部」、「大眾部」這兩個詞,這很容易帶來一種「這個區分對佛學很重要」的印象。但是,如果真的去細究,就會發現以佛學修行來說,這兩個詞的實質意義不大。它們只是佛教歷史中因對戒律分歧而過渡的一個歷史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