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起源與發展(4)—佛教的分裂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佛陀離世後,弟子們為了傳承、統一他的思想,曾經有過多次集結討論(見佛經中的斧鑿)。其中在佛離世後大約100多年時的第二次集結,佛教徒由於對戒律的看法不同,因此分裂為兩大部派:「上座部」和「大眾部」。這個分裂某種程度和人類社會中的傳統派和革新派的分歧很類似。「上座部」如同其名,座在上面,主導者多半是一些比較資深的長老或修行者,他們堅持應該維持傳統嚴謹的戒律要求;而「大眾部」則可以想像成革新派,他們認為戒律應該要因時、因地制宜,對戒律的看法較為寬鬆。

這種對戒律寬嚴的差異尤其是反映在所謂「十事」(和修行有關的十個戒律)上。例如「上座部」依循傳統堅持「過午不食」,日正中午之後就不能再吃東西了。而「大眾部」則認為「日影未過兩指」仍可食;正中午之後,只要太陽投射出來的影子沒有超過兩指,就仍算在可以進食的時間範圍內(真想知道那「兩指」是橫著放還是直著放…)

除了戒律之後,後來「上座部」、「大眾部」這兩個大系統內部,又因為對佛學的其它觀點不同,衍生為後世所說的十八個宗派(十八部)。

簡而言之,「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歧始於對戒律的看法不同,但後來也洐生出對佛學其它教義的分歧觀點。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戒律的傳承上,後來的南傳、漢傳與藏傳佛教都承自「上座部」;「大眾部」的受戒體系並未延續至今,但是它的一些思想,例如對菩薩理想的強調,滋養了後來的佛學思想,某種程度可以說它的思想已消融並延續在現代佛學之中。

註1:如果你去閱讀很多佛學論述,都會看到「上座部」、「大眾部」這兩個詞,這很容易帶來一種「這個區分對佛學很重要」的印象。但是,如果真的去細究,就會發現以佛學修行來說,這兩個詞的實質意義不大。它們只是佛教歷史中因對戒律分歧而過渡的一個歷史階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凡人也能懂的佛學筆記#by顏志龍#
25會員
7內容數
這是顏志龍讀佛學後的心得筆記,希望儘量避免一些艱澀難懂的詞彙,寫成人人都能懂的佛學知識。
2025/03/05
讀佛經有時有一個讓人困擾的地方是,你不太確定哪些是真的佛陀所親說,哪些是後人杜撰。也就是很多現代佛學的觀點可能並非佛陀原初的想法,而是後人增修的結果。(註1) 這和佛學思想的文字化過程有關。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將他的思想寫成文字,這和很多早期的哲學思想傳承過程很類似;例如蘇格拉底、孔子都未將他們的思想
2025/03/05
讀佛經有時有一個讓人困擾的地方是,你不太確定哪些是真的佛陀所親說,哪些是後人杜撰。也就是很多現代佛學的觀點可能並非佛陀原初的想法,而是後人增修的結果。(註1) 這和佛學思想的文字化過程有關。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將他的思想寫成文字,這和很多早期的哲學思想傳承過程很類似;例如蘇格拉底、孔子都未將他們的思想
2025/02/26
佛陀的成道時間 關於佛陀出家修行一直到成道的年齡,有些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他29歲出家、35歲成道。也就是只花了六年的時間。但這是指這一世。佛陀在《阿含經》曾經說過關於他在其它世修行的一些事跡,因此他的修行並非畢其功於「一世」,而是經過了很多「劫」才大功告成。這邊這個「劫」在
2025/02/26
佛陀的成道時間 關於佛陀出家修行一直到成道的年齡,有些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他29歲出家、35歲成道。也就是只花了六年的時間。但這是指這一世。佛陀在《阿含經》曾經說過關於他在其它世修行的一些事跡,因此他的修行並非畢其功於「一世」,而是經過了很多「劫」才大功告成。這邊這個「劫」在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辯論與論式的實際應用,可以知道上師與佛兩者的關聯性,是同義、相違、三句、四句哪一種。運用論式的辯論,快速清晰的理解,何謂上師的性相(定義),同時也簡潔的比較出上師與佛的關係,因此,學習攝類學一定要開口用論式辯論,這也是再再強調的重點。
Thumbnail
透過辯論與論式的實際應用,可以知道上師與佛兩者的關聯性,是同義、相違、三句、四句哪一種。運用論式的辯論,快速清晰的理解,何謂上師的性相(定義),同時也簡潔的比較出上師與佛的關係,因此,學習攝類學一定要開口用論式辯論,這也是再再強調的重點。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修止與修觀|觀的內容
Thumbnail
宗喀巴的佛學思想|修止與修觀|觀的內容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福薄於此法,猶豫亦難生;雖僅生猶豫,亦能壞三有。—《四百論》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以往在宗教信仰上並無很明確的界線,認為不管是哪一種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以人為本。深信「萬法唯心造」,如果能夠心存善念,任何宗教都是有它存在的意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