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類學辯論 | 上師vs佛,二者關係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在這裡,我想每天分享一些攝類學的筆記或心得

而如果有任何錯誤,請各位先進不吝在討論區指出。


接下來想分享,上師與佛是什麼關係?

如果不清楚兩法關係的,可以到以下連結複習,裡面有圖片說明:

1.攝類學初探-兩法的關係(2) | 三句

2.攝類學初探-兩法的關係(3) | 四句

3.攝類學初探-兩法的關係(4) | 同義

4.攝類學初探-兩法的關係(5) | 相違


那我們直接開始:

辯方:上師與佛二者非三句、非四句、非相違、非同義之故。

立宗者:因不成!

辯方:何因不成?

立宗者:非同義因不成!

辯方言:上師與佛二者有法,理應是同義。

立宗者言:承許。

(以下開始驗證同義)

辯方言:上師與佛二者有法,為何是同義?(1.先驗證同分)

立宗者言:因為彼二者為異之一且有同分,並且互遍之故!

辯方言:上師與佛二者有法,理應有同分。

立宗者言:承許。

辯方言:請安立。

立宗者言:佛陀有法。

辯方言:佛陀有法,理應是上師與佛二者的同分。

立宗者言:承許。

辯方言:佛陀有法,為何是上師與佛二者的同分?

立宗者言:因為是上師之一,並且是佛的緣故!

辯方言:佛陀有法,理應是上師。(1.1.驗證佛陀是上師)

raw-image

立宗者言:承許。

辯方言:佛陀有法,為何是上師?

立宗者言:因為是無上功德者的緣故!(補充:上師性相為無上功德者)

佛陀有法,理應是上師,因為是無上功德者的緣故。

辯方言:若是無上功德者,理應周遍是上師。(符合隨遍:因周遍後陳。)

立宗者言:承許。

辯方言:佛陀有法,為何是無上功德者?(第二層往下問)

立宗者言:因為是福慧圓滿者的緣故!(也符合宗法:前陳是因。)

raw-image

辯方言:若是福慧圓滿者,理應周遍為無上功德者?

(符合第二層隨遍:因周遍後陳。)

立宗者言:承許。

(以上論式說明佛陀為何是上師和佛二者的同分,因為佛陀既是上師又是佛的緣故。)

(2.再驗證互遍)

辯方言:上師與佛二者有法,彼二者理應是互遍。

立宗者言:承許。

辯方言:上師與佛二者有法,彼二者為何是互遍?

立宗者言:因為若是上師皆周遍是佛,若是佛皆周遍上師的緣故!

辯方言:若是上師,理應周遍是佛?

立宗者言:承許。

辯方言:若是上師,為何周遍是佛?

立宗者言:因為若是上師,皆周遍是法界一切眾生的依怙之故!

辯方言:若是上師,理應周遍是法界一切眾生的依怙?

立宗者言:承許。

辯方言:若是上師,為何周遍是法界一切眾生的依怙?

立宗者言:因為若是上師,皆周遍是無上功德者之故(補充:上師性相為無上功德者)

辯方言:若是佛,理應周遍是上師?

立宗方言:承許。

辯方言:若是佛,為何周遍是上師?

立宗方言:因為若是佛,皆周遍是無上功德者的緣故。

辯方言:若是是無上功德者,理應周遍是上師?

立宗方言:承許。

(以上論式說明上師與佛二者為何互遍,因為若是上師,皆周遍是佛;若是佛,皆周遍是上師的緣故。)



從這裡可以看出,透過論式可以知道佛陀是上師和佛二者的交集。

若是上師,皆周遍是佛;若是佛,皆周遍是上師,所以上師與佛二者互遍,也就是上師與佛為同義。


這裡就可以知道平常我們所說的尋找、觀察上師,其實是要把上師當成佛,因為上師的定義是無上功德者,至於我有沒有把自己的上師當成佛、當成無上功德者呢?

真是個好問題呢(笑XD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怪樂小童的遊樂天地
17會員
65內容數
熱愛分享佛教內容,正專注於學習攝類學,透過辯論逐步進入五大論的學習。 作為佛教辯論的入門新手,我一邊學習一邊整理筆記和心得,目標是讓思維像鋼鐵般清晰,不再輕易被唬弄! 如果你也對用邏輯思維來理解佛教教義和觀點感興趣,歡迎一起探索。 我喜歡邊學邊記錄,期待和大家共同成長,將佛法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2024/11/13
在之前的紅白顏色系列文章中,我們深入探討了色、聲、香、味、觸等方面的辯論,並示範了如何有效駁斥他宗觀點。 這些辯論技巧看似相似,但通過反覆練習與講解,能幫助初學者逐步掌握辯論的思維與技巧,為進階學習打下紮實基礎。 今天我們將聚焦於「若是成事皆周遍常」的辯論,透過實例展示立宗方與辯方如何運用邏輯推
2024/11/13
在之前的紅白顏色系列文章中,我們深入探討了色、聲、香、味、觸等方面的辯論,並示範了如何有效駁斥他宗觀點。 這些辯論技巧看似相似,但通過反覆練習與講解,能幫助初學者逐步掌握辯論的思維與技巧,為進階學習打下紮實基礎。 今天我們將聚焦於「若是成事皆周遍常」的辯論,透過實例展示立宗方與辯方如何運用邏輯推
2024/11/05
在之前的駁他宗文章系列中,如《攝類學 | 紅白顏色 | 斷諍論(2) | 風是大種所造嗎》,我們透過課本中的實例,展示了辯論者如何提出並堅持自己的觀點。 本篇將聚焦《斷諍論》中紅白顏色的第4段論證,透過具體案例還原立宗方與辯方的推理技巧和觀點修正,讓辯論的邏輯力量一覽無遺。 1.什麼,所知是形色
2024/11/05
在之前的駁他宗文章系列中,如《攝類學 | 紅白顏色 | 斷諍論(2) | 風是大種所造嗎》,我們透過課本中的實例,展示了辯論者如何提出並堅持自己的觀點。 本篇將聚焦《斷諍論》中紅白顏色的第4段論證,透過具體案例還原立宗方與辯方的推理技巧和觀點修正,讓辯論的邏輯力量一覽無遺。 1.什麼,所知是形色
2024/11/04
《攝類學 | 紅白顏色 | 斷諍論(1) | 白法螺是白色嗎》一文中,我們通過課本實際例子探索了白法螺是/不是白色的辯論過程。 本篇將深入探討《斷諍論》關於紅白顏色的第三段論證,還原立宗方與辯方的推理過程。 1.疑,風是大種所造嗎? 斷諍論的課本原文: 又他說:風有法,理應是大種所造,因
2024/11/04
《攝類學 | 紅白顏色 | 斷諍論(1) | 白法螺是白色嗎》一文中,我們通過課本實際例子探索了白法螺是/不是白色的辯論過程。 本篇將深入探討《斷諍論》關於紅白顏色的第三段論證,還原立宗方與辯方的推理過程。 1.疑,風是大種所造嗎? 斷諍論的課本原文: 又他說:風有法,理應是大種所造,因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此篇進行了斷諍論的課本論式第一段還原~ 外道當中沒有斷諍論,這是佛教特有的特點,因為理路要清晰,且要有經典作為支撐~ 如果在駁他宗裡面沒有講的很清楚的內容,就會在斷諍論當中透過辯論講清楚~
Thumbnail
此篇進行了斷諍論的課本論式第一段還原~ 外道當中沒有斷諍論,這是佛教特有的特點,因為理路要清晰,且要有經典作為支撐~ 如果在駁他宗裡面沒有講的很清楚的內容,就會在斷諍論當中透過辯論講清楚~
Thumbnail
理路幻藥課文內,立自宗定所義色法及其分類,包括五處(色、聲、香、味、觸)和顯色、形色等。顯色分為根本色和支分色。接著提出五個練習論式的問題,涉及眼識所緣境、形狀和眼識認知等概念。這些問題旨在通過辯論來深化對基本佛學名相的理解,強調使用論式進行討論的重要性。整體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辯論思維能力。
Thumbnail
理路幻藥課文內,立自宗定所義色法及其分類,包括五處(色、聲、香、味、觸)和顯色、形色等。顯色分為根本色和支分色。接著提出五個練習論式的問題,涉及眼識所緣境、形狀和眼識認知等概念。這些問題旨在通過辯論來深化對基本佛學名相的理解,強調使用論式進行討論的重要性。整體目的是培養學習者的辯論思維能力。
Thumbnail
透過辯論與論式的實際應用,可以知道上師與佛兩者的關聯性,是同義、相違、三句、四句哪一種。運用論式的辯論,快速清晰的理解,何謂上師的性相(定義),同時也簡潔的比較出上師與佛的關係,因此,學習攝類學一定要開口用論式辯論,這也是再再強調的重點。
Thumbnail
透過辯論與論式的實際應用,可以知道上師與佛兩者的關聯性,是同義、相違、三句、四句哪一種。運用論式的辯論,快速清晰的理解,何謂上師的性相(定義),同時也簡潔的比較出上師與佛的關係,因此,學習攝類學一定要開口用論式辯論,這也是再再強調的重點。
Thumbnail
《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 - 理路幻鑰》依小、中、大理路細分主題,依次駁他宗、立自宗、斷諍論。 駁他宗反思自心邪見;立自宗闡明佛教觀點;斷諍論以清晰理路補充前述內容。建議先學立自宗,再學駁他宗,使學習更清晰。
Thumbnail
《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 - 理路幻鑰》依小、中、大理路細分主題,依次駁他宗、立自宗、斷諍論。 駁他宗反思自心邪見;立自宗闡明佛教觀點;斷諍論以清晰理路補充前述內容。建議先學立自宗,再學駁他宗,使學習更清晰。
Thumbnail
這段文字介紹了攝類學中的萬法表概念,主要包括三個重點: 1.萬法表是理解佛法名相(名詞)及其分類的重要工具。 2.《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 - 理路幻鑰》這本書詳細解釋了佛法名相及其分類。 3.透過萬法表,可以更容易理解攝類學所講的內容。
Thumbnail
這段文字介紹了攝類學中的萬法表概念,主要包括三個重點: 1.萬法表是理解佛法名相(名詞)及其分類的重要工具。 2.《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 - 理路幻鑰》這本書詳細解釋了佛法名相及其分類。 3.透過萬法表,可以更容易理解攝類學所講的內容。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