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的斧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讀佛經有時有一個讓人困擾的地方是,你不太確定哪些是真的佛陀所親說,哪些是後人杜撰。也就是很多現代佛學的觀點可能並非佛陀原初的想法,而是後人增修的結果。(註1)

這和佛學思想的文字化過程有關。佛陀在世時並沒有將他的思想寫成文字,很多早期的哲學思想傳承過程似乎都是如此;例如蘇格拉底、孔子都未將他們的思想寫成文字,記載他們的思想的文字大多都是由後來弟子們寫出來的。

佛陀為什麼不立文字?這可能和當時文字使用不普及有關,當時多數的人並沒有受過太多教育,因此文字對傳法的幫助不大。再者佛陀時代的印度各個宗教,也幾乎都是通過背誦與口傳的方式傳承;這似乎和當時宗教家們強調聲音的神聖性有一些關係。

在佛滅之後(註2),佛陀的思想經過四次結集整理。

第一次是在佛滅不久之後,由他的第一代弟子們,依據自己的記憶對佛法作了系統性的整理。因此很多佛經開場的第一句話都是:「如是我聞」或是「我聞如是」,意思是「我聽到佛陀親自這樣說….」,這表示那些佛經中的內容是弟子們憑個人記憶去回想出來的。由於此時佛滅不久(據說大約三個月),可以想見此時整理出來的東西最接近佛陀原初的思想。但是,這次的整理成果並沒有寫成文字,而仍然是用口傳、背誦的方式。這對原始佛學思想的保存可以說是一個相當大的缺憾。

第二次對佛學思想的結集整理,已經是佛滅一百年之後的事了。此時主要是針對佛陀思想中的「戒律」作整理,對佛學的其它核心思想並沒有作進一步的整理;而此時也仍然沒有使用文字。

要一直到了第三次結集,才終於將部份的佛學思想寫成文字;此時距佛滅已經是大約250年之後了。然而第三次結集時對佛學思想的文字化也不完整,可能那時人們仍然不是那麼重視文字的作用。佛學思想較為完整的文字化,要一直到佛滅約400-500年之後,才告完成。

從上面這種結集的軌跡來看,一個口傳的思想,在經歷了兩百年,甚或五百年的時間,才以文字的形式確立下來,這中間無意的失真、甚或有意的修改,並非不可能。尤其是第二次結集,也就是佛滅一百年之後,佛教就已經因為一些理念分歧而分裂成不同的部派;於是不同部派在傳承佛陀的原始思想時,有意或是無意地加入了符合自己宗派主張的內容,應該也可以想見。

我自己在讀佛典的時候有時就會發現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例如《阿含經》,這是最早形成的經典之一,是佛學首次文字化時(第三次結集)就結集的經典,它普遍被認為是最接近佛學原始想法的經典。裡面有一段經文寫說,佛陀在離世之前告訴弟子們,將來要奉持一些經典去修行,包含《貫經》、《祇夜經》、《受記經》等等,總共講了十二種經的名字。(註3)但是從上面四次結集的歷史來看,初步形成有文字的佛經是在佛陀離世後至少250年之後,也就是說佛陀在世時應該沒有這些經才對,所以由他口中說出了十二種經的名字,感覺不太合理。雖然也不排除,佛陀在世時就對他自己的思想內容作了詳細的分類和命名;但是在口傳時代卻能作出如此精確的分類和命名,感覺不太合理。因此我覺得《阿含經》這段經文,是由後人加入了十二種經的名字的可能性不低。

如果即便被認為最接近佛陀原始思想的《阿含經》都有這樣的情形,其它經典被後人斧鑿的可能性就更高了。尤其是佛學傳入中國後,有些經典甚至被認為是後人杜撰的,並非佛陀的原始說法。例如著名的《法華經》、《華嚴經》、《楞嚴經》、《無量壽經》,都有人認為是後人寫出來,假佛陀之口說的佛經。而其中《楞嚴經》更是找不到梵文或巴利文的原始版本痕跡,使得它是後人所寫的疑慮更高。

註1:雖然很多佛學思想未必是佛陀的原始教法,但這並不表示它們不好。一個思想體系隨著時間而不斷地增減變化,這是很正常的發展形態。思想的價值在於它的內容如何,而不是它是誰說的。

註2:佛學中對佛陀離世之後的時間描述,常用「佛滅」這個詞。「滅」聽起來好像有些負面,但「佛滅」其實非常符合佛學的核心思想;一切有生就有滅,佛也不例外。

註3:原文出自《長阿含經》:「比丘當知我於此法自身作證,布現於彼,謂:《貫經》、《祇夜經》、《受記經》、《偈經》、《法句經》、《相應經》、《本緣經》、《天本經》、《廣經》、《未曾有經》、《證喻經》、《大教經》。汝等當善受持,稱量分別,隨事修行。所以者何?如來不久,是後三月當般泥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凡人也能懂的佛學筆記#by顏志龍#
25會員
6內容數
這是顏志龍讀佛學後的心得筆記,希望儘量避免一些艱澀難懂的詞彙,寫成人人都能懂的佛學知識。
2025/02/26
佛陀的成道時間 關於佛陀出家修行一直到成道的年齡,有些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他29歲出家、35歲成道。也就是只花了六年的時間。但這是指這一世。佛陀在《阿含經》曾經說過關於他在其它世修行的一些事跡,因此他的修行並非畢其功於「一世」,而是經過了很多「劫」才大功告成。這邊這個「劫」在
2025/02/26
佛陀的成道時間 關於佛陀出家修行一直到成道的年齡,有些不同的說法。最普遍的看法是他29歲出家、35歲成道。也就是只花了六年的時間。但這是指這一世。佛陀在《阿含經》曾經說過關於他在其它世修行的一些事跡,因此他的修行並非畢其功於「一世」,而是經過了很多「劫」才大功告成。這邊這個「劫」在
2025/02/06
前一篇文章提到,佛陀這個稱號及它背後的意義(佛學的起源與發展(1)—佛陀本人)。佛陀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釋迦牟尼。「釋迦牟尼」(Śākyamuni)的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者」,這是因為佛陀出生自釋迦族—一個大約在現今的尼泊爾境內,但已不復存在的民族。因此「釋迦牟尼」並不是佛陀的名字,它只是一個表達
2025/02/06
前一篇文章提到,佛陀這個稱號及它背後的意義(佛學的起源與發展(1)—佛陀本人)。佛陀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釋迦牟尼。「釋迦牟尼」(Śākyamuni)的意思是「釋迦族的聖者」,這是因為佛陀出生自釋迦族—一個大約在現今的尼泊爾境內,但已不復存在的民族。因此「釋迦牟尼」並不是佛陀的名字,它只是一個表達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位在家修行人以問答方式回答有關佛陀及佛教的疑問,內容生活化且易懂,適合對佛教感興趣卻不想深入研究的人。書中強調佛教是一種生活態度,讓人覺察當下並用平等心看待事物。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漢譯佛經中最早提到文殊菩薩的經典,於西元168—189年東漢靈帝在位期間譯出,全文約三千六百字,內容為世尊向文殊師利菩薩說明佛的各種示現,平舖直敘的多種舉例卻蘊含佛法的深刻智慧,說明佛順應世間習俗而不被束縛,經文最後記載若有人聽聞此經,皆能獲得安穩平靜度過無數劫,更顯示本經的珍貴。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此為西晉時期的經典,經中強調菩薩在娑婆世界行道的艱難和忍辱的重要性,佛陀透過講述前世恩德,解釋自己與文殊師利的師徒關係。最終鼓勵菩薩繼續修行,發無上道心。 原典│大正藏 經集部二 第15冊No. 629 全1卷 安公云元闕譯人今附西晉錄 (說明 : 以下粗體字為佛經原文,細體字為白話翻譯)
Thumbnail
佛經,對每個人來說,是件很耳熟卻是又非常陌生的事情。 「閱讀佛經」其實不難。
Thumbnail
佛經,對每個人來說,是件很耳熟卻是又非常陌生的事情。 「閱讀佛經」其實不難。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Thumbnail
佛教在创立时既讲无我论又讲轮回说,在同时论证两者时实际上存在着矛盾或困难。但无我论和轮回说对佛教都很重要。为解决这个矛盾及论证上的困难,佛教在发展中提出了种种概念或说法来化解这一问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