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不只是找工作
你,就是最值得投資的「IP」:職涯就是一場個人創業
很多人覺得「面試」就是一場考核,結果就是錄取或被刷掉。
但其實每一次面試,都是在「驗證你的市場價值」。有一位前台積電主管曾說過,他每年固定參加幾場面試,並不是想換工作,而是要檢視:
- 市場願意為他開什麼條件?
- 他缺少哪些能力?
- 他還有哪些價值沒被看見?
這讓我徹底改觀:職涯,其實就像一場「個人創業」。
① 職涯不是打工,而是經營一個品牌
💡 不要把自己當員工,而要把自己當品牌。
就像創業者要思考「產品定位」,我們也要思考:
- 我能解決什麼問題?
- 我能帶來什麼成果?
- 我和其他人有什麼差異化?
當你開始用品牌的角度經營自己,履歷和自我介紹就不只是「經歷」,而是「價值證明」。
② 市場檢驗 = 最真實的回饋
💡 每一次嘗試,都是在測試產品市場契合度(PMF)。
如果你的履歷石沉大海、面試總被拒絕,那其實不是失敗,而是市場給你的訊號:
👉「你需要調整定位」或「補強能力缺口」。
想想看,一間新創公司也會不斷測試、迭代、修正產品。
我們的職涯也是一樣,每次挑戰與被挑戰,都是最好的測試場。
③ 不要怕轉換跑道:跨界是最強優勢
💡 不同領域的經驗,能讓你成為「不可取代」的 IP。
我身邊有個朋友,本來是化學實驗員,後來轉去做行銷,再把技術背景與市場洞察結合,變成能溝通「科學 × 商業」的橋樑。
結果,他後來的職涯跑道比單純待在實驗室還更廣、更有議價空間。
所以,不要害怕轉換跑道或嘗試新領域。
👉 你不是在浪費時間,而是在打造「獨特的價值組合」。
經營你的「個人創業藍圖」
- 明確定位:寫下一句話,定義自己能帶來的成果(不是經歷!)。
- 持續測試:每年至少參加一次外部面試或提案,把市場回饋當成修正依據。
- 打造差異化:累積跨領域經驗,把「技能 × 興趣 × 市場需求」結合起來。
- 建立個人品牌:透過文章、社群或專案分享,讓市場知道你是誰、能帶來什麼價值。
💬 留給你的問題
如果把自己當成一個「個人品牌」來經營,你覺得你現在的定位是什麼?
👉 是專業型?創意型?還是跨界型?
留言分享,我很想看看大家怎麼定義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