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到「木乃伊」這個詞,大多會想到古埃及沙漠中的乾燥屍體,或智利北部的 Chinchorro 文化。這些都大約是四千到七千年前的事。但最近發表的一篇 2025 年的研究,卻把木乃伊的歷史往前推了數千年──甚至超過一萬四千年前,而且地點就在距離我們很近的南中國與東南亞。
埃及用「醃」的,東亞用「燻」的
埃及的木乃伊是利用乾燥沙漠環境,加上香料、布料與宗教儀式保存下來的。智利的 Chinchorro 人會切除內臟,用黏土覆蓋臉部。但這次研究的對象生活在潮濕的熱帶森林,所以要用自然乾燥幾乎不可能。
考古學家發現,遺骸多在洞穴或貝塚中發現,姿勢奇怪──有的緊緊蜷縮,有的蹲坐,就像被繩子綁緊般。
這些遺骸的骨頭上常帶有局部燒黑痕跡,卻不是被完全火化。
這些特徵讓考古學家懷疑:
很可能在這些人死後,身體曾經被「煙燻乾燥」,變成最早的人工木乃伊。
研究團隊怎麼確認是用燻的呢?
他們從中國廣西、越南、印尼蘇門答臘等 11 個遺址,收集了 69 份骨樣本,做了兩種檢測:X 光繞射(XRD)與傅立葉紅外光譜(FTIR)。X 光繞射主要用來檢測骨頭的結晶結構,而傅立葉紅外光譜則是用來觀察是否有低溫加熱的狀況發生。
X 光繞射(XRD)用來檢測骨頭的結晶結構。如果骨頭曾經被加熱到 >500–600°C,羥磷灰石(骨頭的成分)的結晶會明顯重組,使得繞射峰變得尖銳。所以,只要看到結晶的結構出現,就意味著骨頭在超過 500°C的溫度下加熱。研究團隊發現,雖然部分樣本確實出現了高溫加熱(超過 525°C,甚至 645°C)的特徵,但有些則幾乎沒有變化,判定為「未受熱」。
另外還有一部分的骨頭則出現介於兩者之間的特徵,研究團隊認為可能是低溫加熱(約 525°C),也可能是長期埋藏後的化學變化(所謂的「成岩作用」)導致。
至於傅立葉紅外光譜的觀察呢?研究團隊發現84% 樣本顯示曾暴露在低溫煙燻環境,只有少數完全沒有受熱痕跡。
換句話說,這些人不是被火化,而是被放在火堆上方,長時間接受低溫濃煙,直到屍體乾燥成木乃伊。
為了確認,研究團隊比較了現代民族誌。他們發現,巴布亞高地的 Dani 人會將屍體綁緊,放在低溫火源上方數月,直到成為皮膚乾黑的木乃伊。接著他們會把木乃伊保存於屋內,甚至在特殊場合拿出來展示。
澳洲南部的原住民也有類似做法的記錄。他們甚至會在某些重要儀式上刮下一些乾肉,做為宗教用途。
這些案例製作的木乃伊的姿勢與黑化骨痕,與一萬年前的遺骸高度相似。
所以,一萬年前的那些木乃伊,很可能也是用低溫煙燻製成。但是,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民族因為居住在熱帶潮濕環境中,一旦去世,屍體很快就會腐爛。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想要長時間保留祖先的身體,考量到這些地區的條件,煙燻是最實用的方法。但是,保存祖先的遺體是要做什麼呢?
原來,巴布亞人相信亡靈白天會遊蕩,晚上才回到木乃伊身上;有些群體則把木乃伊視為永生的象徵。
這些信念讓「保存祖先身體」成為社群文化的一部分。
這些發現在年代上比埃及與智利的木乃伊更早,顯示木乃伊化並不是單一起源,而是不同地區在不同條件下各自發展。
總而言之,不論是南中國與東南亞的狩獵採集者,或是埃及人,為了各自的理由都想要保存祖先的遺體。不同的是,埃及人是用「醃」的--以天然碳酸鈉(natron,一種鹼性鹽)處理屍體,把水分抽乾,再搭配香料、亞麻布包裹;但是東亞這裡的原住民卻是用燻的。

圖片作者:ChatGPT
其實我一開始想看這篇論文,是想要知道到底他們有沒有使用特殊的木材...不過好像並沒有。
參考文獻:
Hung, H.-C., Deng, Z., Liu, Y., Ran, Z., Zhang, Y., Li, Z., Kaifu, Y., Huang, Q., Nguyen, K. T. K., Le, H. D., Xie, G., Nguyen, A. T., Yamagata, M., Simanjuntak, T., Noerwidi, S., Fauzi, M. R., Tollal, M., Wetipo, A., He, G., … Matsumura, H. (2025). Earliest evidence of smoke-dried mummification: More than 10,000 years ago in souther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22(38), e2515103122. https://doi.org/10.1073/pnas.25151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