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華 活著
《活著》是中國作家余華的作品,故事透過作者之口,描述農村老人徐福貴的人生故事。徐福貴的一生坎坷波折,他的一生和時代變化緊緊相依,起起落落。一路上結識了許多人,又看著他們不斷離開。經歷了大風大浪的徐福貴,現在也已經看破了紅塵,並過著簡樸的農耕生活。
🌱 故事開端:揮霍青春與家族沒落
徐福貴年輕時既驕傲又放浪,揮霍著家裡的祖產,三不五時就往妓院和賭場跑。他們家的兩百多畝地,從爺爺交棒到爸爸手上後,被花得只剩下一百多畝,再從爸爸傳給徐福貴時,他把所有地都輸光了。
他對他的老婆家珍也很過分,不但在外嫖賭,還會打老婆。他把家產全輸光時,父親把房子抵押,讓徐福貴擔著銅錢去還債時,他這才幡然醒悟,開始悔改。不久後徐福貴的父親也去世了,而他老婆家珍的父親知道了他做的荒唐事,跑來把家珍帶回家,留下他的小孩鳳霞與他相伴。又經過一段時間後,家珍帶著半歲的孩子有慶回來了。家裏的人更多,徐福貴自然就更努力工作,好養家活口。一段時間後,他的母親病了,徐福貴上城里找醫生時居然被國民黨綁走了,於是被迫加入了軍隊。直到自己大難不死活下來,從戰場上逃回家。
一回到家時,徐福貴才知道自己的母親已經病死了,而鳳霞生了病,變得又聾又啞。徐福貴夫婦總感嘆鳳霞若好好的不生病,就可以嫁個好人家,過上好一點的生活,現在注定要過得命苦,乾脆將她賣給別人家,好讓有慶有錢上學。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徐福貴又心軟了把鳳霞帶回家。
“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
家珍輕輕地笑了,笑著笑著眼淚掉了出來。
接著人民公社成立了,所有家庭都把鐵鍋交出來煉鋼,統一到村裡的食堂吃飯。但是隨著時間過去,大家吃得越來越糟,食物也越來越少,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
💔 一次次失去:至親離世的連鎖打擊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有慶聽到學校要捐血,就自告奮勇地衝到醫院,一番折騰後好不容易開始輸血,沒想到一捐就把大半個身體的血都輸給了縣長夫人,有慶於是死了。難過又氣憤的徐福貴殺到醫院,才發現原來縣長是當年的軍中同袍。他在戰後加入了共產黨一路南征北討,最後輾轉拿到了縣長職位,徐福貴這才決定放過對方。
為鳳霞操心了這麼久後,徐福貴一家總算迎來了喜事。一位叫做二喜的城裡人看上了鳳霞並決定把她娶回家。二喜是「偏頭」,他的頭和肩膀總是靠在一起,不過這不妨礙他和鳳霞相愛,也不妨礙兩人幸福的夫妻生活。徐福貴夫妻總算暫時放下了心,讓二喜照顧好逢霞。
沒想到鳳霞生下男娃苦根後就死了,剩下二喜一個人帶著娃工作。徐福貴悲痛難耐,但也阻止不了家人一個一個的離世。家珍在鳳霞之後不久也離世了,剩下徐福貴、二喜和苦根三人。然而「麻繩專挑細處斷,厄運專挑苦命人」,就像是要折磨徐福貴一樣,二喜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剩下苦根和他相依為命。而苦根也在一次的生病中死亡。就這樣,徐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他深愛的家庭成員一個個離世,最後只剩下他一人活著,伴著他的只有一頭他買的老牛。
🔍 人物刻畫:不完美卻真實的徐福貴
徐福貴的態度,已經不是那個早期與苦命對抗的浪子,而是經歷過人生沉浮後,盡力以後看淡一切的釋懷。他的一生,遇到了許多愛著他的人,也因為這些人,他的故事才顯得格外動人。他有著願意陪他吃苦的妻子──家珍。家珍真的是全書中最令人心疼的角色,徐家富貴時她沒享受到絲毫榮華,落魄時她卻肩負起家庭的重擔,從未真正休息過。她的堅韌和忍耐,是支撐這個家庭最重要的支柱。除此之外,福貴還有一個善良的女婿,願意照顧他、體諒他,還有一個愛他的女兒,雖然命運殘酷地奪走了她的未來,卻在短暫的歲月裡給過父親無限溫暖。甚至他的一對父母,縱容他的時候或許助長了他年少的荒唐,但在親情的深處,他依舊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
在我們閱讀《活著》時,我們跟隨徐福貴的視角,看到一個人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被迫接受一次次的失去與打擊。然而矛盾的是,從他口中的語氣來看,他似乎並不悲苦,反而帶著一種樸素的幸福感。這種「看淡」不是冷漠,而是對生命的另一種理解:活著本身就是價值。
余華在書寫這個角色時,既沒有歌頌也沒有貶低,他並不企圖把福貴塑造成偉大的英雄,也沒有把他當作反派來懲戒,而只是平靜地、幾乎冷靜無情地,借他之口講述一生的故事。這種敘事方式,使讀者能在沒有過多情緒渲染的情況下,真切感受到時代與命運的重量。徐福貴一開始給我的印象非常差,他是一個整天嫖賭、敗光家產,甚至還會家暴的人。讀到這裡,我曾懷疑這樣的人,能夠有什麼值得同情或尊敬的地方?然而,隨著劇情推進,我逐漸意識到,這正是余華高明之處──他並不是在塑造一個完美的主人公,而是讓我們看見一個普通人如何在一次次失落之後,慢慢學會承受與釋懷。
🌟 讀後感悟:讓活著成為活著的意義
《活著》告訴我們,即便是最沉重的痛苦,終有一天也會過去。不是人人都能享盡榮華富貴,更多時候,我們只能與困難相處,學著與現實和解。小說中的角色沒有一個人擁有完美的人生。徐福貴與他的家人不用多說,即便是那些看似一度「風光」的人物,也逃不過命運的玩弄。比如,靠賭博贏下大片田地的龍二,曾經快活過一段時間,但最終還是在土地改革中被槍斃;平時仗勢欺人、到處蹭吃蹭喝的隊長,也逃不過被群眾抓起來痛打一頓的下場。就連那個堅毅不屈的春生,後來當上了縣長,本以為終於出頭,卻仍難逃政治運動的批鬥,最後選擇上吊結束生命。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人生充滿了變數,不是個人可以掌握的。即便努力,也無法保證順遂。
因此,「活著」不只是生命的狀態,更是一種選擇,一種態度。活著的意義,並不在於是否過得輝煌,而是能在無常與苦難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即使讀到最後,我們並沒有感受到徹底的絕望,反而多了一份釋然與清明。
願我們在回首一生時,都能看見屬於自己的燦爛,無憾無悔。
本書的購買連結點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