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家走向破產:Ray Dalio 解讀美國債務危機與個人應對策略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raw-image

破產警鐘:37兆美元債務下的美國現實

當我們聽到「國家破產」這個詞時,可能會覺得很遙遠,畢竟國家怎麼會破產呢?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創辦人 Ray Dalio 在他的新書《How Countries Go Broke》中告訴我們:「國家破產不僅可能發生,而且有著非常清晰的規律可循。」

看看美國的現狀,截至目前 2025 年第二季最新數字,美國聯邦政府的國債總額已經超過 37 兆美元,佔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超過 119%,也就是說,美國現在所欠的債,比整個國家經濟一年所生產的價值還要多。

當一個國家陷入債務危機時,每個人的生活都會受到直接衝擊,薪水可能買不到以前同樣多的東西,存款可能大幅縮水,投資可能血本無歸。

因此,理解國家債務危機的週期,不只對經濟學家或政治家有意義,對每一個人來說,這都是你我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這期電子報,我們將透過 Ray Dalio 的新書,來理解美國國家債務的問題,若美國希望成功拆彈,需要做到哪些事情,以及身為個人散戶投資者,我們可以如何應對。

美國國債規模佔國內生產毛額 GDP 比率,Sourc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美國國債規模佔國內生產毛額 GDP 比率,Sourc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為什麼重要?

大型債務危機在人類歷史上很少見,而現在美國正面臨這個挑戰,作為個人雖然無法改變趨勢,但這個危機同時也是個轉機,而每次的變動都是財富重分配的機會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從帝國興衰到債務崩潰:看不見的危機
  • 人性的貪婪:債務危機是如何形成的?
  • 無解的選擇題:政府拆彈的四個選擇
  • 美麗的去槓桿化:取得正確平衡
  • 個人投資者的生存指南:在債務危機中如何自保
  • 結語:在歷史的洪流中尋找機會



從帝國興衰到債務崩潰:看不見的危機

Ray Dalio 在前一本書《變化中的世界秩序》(The Changing World Order)裡,提出一個宏觀的框架,歷史上所有強盛帝國的崛起興衰,都可以從三個週期來理解。

  1. 內部秩序週期:當一個國家的財富分配與社會階級逐漸撕裂,政治衝突與社會動盪便會出現,人民對政府與制度的信任開始動搖。
  2. 外部秩序週期:這涉及國與國之間的權力消長,例如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科技與地緣政治競爭,正是典型的外部秩序角力。
  3. 金融債務週期(有時也稱資本週期):當債務不斷累積、利息支出愈來愈沉重,經濟就會進入一個「要靠更多借貸維持運轉」的惡性循環。歷史上許多帝國的衰落,都是因為債務拖垮了整個體制。

而在他最新的書《How Countries Go Broke》中特別聚焦的就是金融債務週期,美國目前已經走到這個週期的尾聲,並且越來越接近崩潰的邊緣。

要理解金融債務週期,我們必須首先區分兩種不同層級的債務週期:短期債務週期與長期債務週期。

世界的生產力會一直上升,短期債務週期循環會組成長期債務週期,Souce: Ray Dalio, 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 2013

世界的生產力會一直上升,短期債務週期循環會組成長期債務週期,Souce: Ray Dalio, 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 2013


短期債務週期:經濟景氣循環

短期債務週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經濟景氣循環」,大約每 6 到 9 年會循環一次,這個週期主要是由中央銀行來掌控,運作方式很像是中央銀行在「踩油門」和「踩煞車」之間切換:

踩油門階段

  • 當經濟不景氣時,央行會降息讓借錢變便宜
  • 便宜的錢鼓勵大家借貸、消費和投資
  • 經濟開始活絡,房價股價上漲,大家覺得未來一片光明

踩煞車階段

  • 當經濟過熱、通膨升高時,央行會升息讓借錢變貴
  • 貴的錢讓大家減少借貸和消費
  • 經濟開始降溫,資產價格下跌

這個循環我們都很熟悉,每當美國聯準會調整利率政策時,就是在選擇踩油門或是踩剎車,為的就是確保經濟能持續在一個穩定的狀態下逐漸成長,不能一下子經濟爆發性成長,這會讓通貨膨脹失控,也不能讓經濟停滯,這會把所有人的生活都拖入泥淖,聯準會的角色就是控制這輛經濟的火車能持續向前。


長期債務週期:累積而成的巨大威脅

但在這個我們熟悉的短期債務週期背後,還有一個規模更大、更長期的週期在運作。

理論上,每一個短期債務週期循環中,政府為了刺激經濟而放出的「活水」,在景氣過熱時都應該被完整收回。但現實中,人性總是抗拒痛苦。

寬鬆的資金帶來繁榮、資產上漲、生活改善,而緊縮政策則伴隨資產下跌與生活品質下降。沒有人願意主動勒緊褲帶,於是政府在緊縮時的力道總比寬鬆時來得溫和。

這導致每次短期債務週期循環時,政府為了刺激經濟,都會讓整體債務水準比上一次循環時更高一點。這個循環就像是每次洪水退去後,河床都會比之前高一些,經過幾十年的累積,總有一天會發生超級大洪水。

根據 Ray Dalio 的分析,一次長期債務週期的循環通常持續 50-100 年,由於長期債務週期橫跨數 10 年,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親身經歷範圍。就像是一個80歲的老人,在他的一生中可能經歷過幾次短期經濟危機,但可能從未完整見證過一次長期債務週期的完整崩潰。

而人們天生傾向於關注眼前的問題,當我們忙著應對當前的經濟波動時,很容易忽略背後正在累積的結構性風險。每當度過一次危機,人們就會覺得政策制定者已經學會了如何處理危機,認為歷史不會重演。就像 2008 年金融危機之後,許多人認為政府和央行已經掌握了拯救經濟的祕訣,未來不會再發生大危機。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s.
歷史雖然不會精確重演,它必定有相似之處。


人性的貪婪:債務危機是如何形成的?

穩健貨幣:嚴格的信用管制

債務危機的根源,要從貨幣體系的根本性轉變說起。在金本位時代,美元與黃金以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價格掛鉤,政府無法隨意印鈔,債務成長受到黃金儲備的天然約束。這種體系雖然穩定,但隨著社會規模擴大與產業複雜化,嚴格的貨幣約束逐漸顯得力不從心。

當人們渴望更快的經濟成長,政府需要更多資金推動發展時,市場開始尋找突破這種「硬約束」的方法。金本位的逐漸鬆動,打開了潘朵拉的盒子,經濟運轉從此倚賴借貸與信貸擴張。

虛假繁榮的陶醉:全社會的信用狂歡

一旦脫離黃金約束,借錢變得容易又便宜。銀行積極放貸,政府鼓勵消費,每個人都覺得借錢是聰明的選擇。大量資金湧入股市、房市,推動資產價格瘋狂上漲。人們因為房產、股票增值而感覺更加富有,消費支出水漲船高,營造出一片虛假的繁榮景象。

政府同樣被這種繁榮氛圍感染,開始揮霍資金,特別投入社會福利與消費性項目,而非能提升生產力的長期投資。整個社會沉浸在債務狂歡中,政府長期赤字支出,債務增長速度遠超收入增長,為未來的危機埋下種子。

債務轉移的陷阱:從私人危機到國家危機

當私人部門的債務泡沫終於破裂時,政府為防止系統性崩潰而被迫介入救助,2008 年金融危機就是最鮮明的例子,美國政府為拯救瀕臨破產的金融機構,動用數兆美元進行救助,包括收購房利美、房地美的壞帳,以及對大型銀行的直接注資。

這個看似必要的行為,實際上是將風險從私人部門轉移到公共部門的資產負債表上。華爾街的投機損失瞬間變成了納稅人的負擔,私人部門開始去槓桿,政府債務卻急劇飆升以承接壞帳。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從2008年的約10兆美元,短短幾年內飆升至15兆美元以上。

政府的救助行為使財政狀況急劇惡化,政府債務佔稅收比例與利息支出佔稅收比例持續攀升。原本是經濟守護者的政府,反而成為債務危機的核心。

死亡螺旋的啟動:市場失去信心的連鎖反應

政府雖然可以舉債,但是需要適度節制,因為每一筆債務都會有利息,而越大規模的債務,就會導致利率負擔變得越來越沈重。

以美國為例,在 2024 年,美國政府的債務利息支出已達到 GDP 的3.1%,金額高達 8,800 億美元,光是這筆利息支出佔了聯邦政府全年支出的 13 %,是 25 年來的最高比例,甚至超過了醫療保險、國防支出。

當政府債務規模過高,就會導致利率負擔沉重,壓縮政府預算,迫使政府再度舉債。但更多的債務卻會讓投資者更不願意相信政府具備還款能力,當政府發行的債務市場需求下降,投資者便會要求更高的利率作為風險補償,這又進一步惡化政府的利息負擔。不斷攀升的債務付息成本開始排擠其他必要的政府開支,形成無法擺脫的財政惡性循環。

最後買家的宿命:央行被迫下場的悲劇

為避免政府違約和金融體系完全崩潰,中央銀行別無選擇,只能成為政府債務的「最後買家」。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聯儲開啟了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QE)政策,大規模購買政府債券和企業債券。

在刺激經濟復甦的名義下,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從危機前的不到1兆美元,急劇擴張至超過 4 兆美元。歐洲央行、日本央行也紛紛跟進,全球央行持有政府債券的規模在危機期間急劇加速上升。這種「印錢買債」的做法,表面上穩定了金融市場,實際上卻讓政府的債務負擔變得更加沈重。

然而,這種救助最終將央行自身也拖入危機。當市場利率上升時,央行需要為其負債(商業銀行存放的準備金)支付更高的利息,而其資產(早期低價購入的長期政府債券)的利息收益卻是固定且低廉的。這種嚴重的現金流錯配導致央行產生經營性虧損。

Source: Midjourney

Source: Midjourney


無解的選擇題:政府拆彈的四個選擇

當一個國家的債務危機爆發時,政府其實沒有什麼神奇的解藥,Ray Dalio 在他的研究中指出,歷史上一再出現的基本上只有四種選擇。

這四種方法就像是不同的止痛藥,但沒有一顆是完美的,每一顆都有副作用,問題只在於「要由誰來承擔這份痛苦?」

1. 緊縮政策:勒緊褲帶過日子

要減少政府的負債,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就少花一點錢吧」

政府砍預算、減少福利,民眾被迫減少消費、多存錢。問題是,當有人開始不花錢,商家就賺不到錢,員工就可能被裁員。整個經濟像是踩了剎車,越來越慢,甚至會陷入惡性循環,原本只是債務問題,最後可能演變成全面性的經濟蕭條。

2. 債務違約:我不還了

另一種做法乾脆俐落,對外宣布「這些債我不還了」。

如果政府選擇債務重組,看似將債務一筆勾銷,但要想清楚,一個人的債務就是別人的資產,當一個國家違約,等於是讓銀行、投資人、退休基金手上的資產瞬間蒸發,這就像是直接把金融體系的地板給拆了,雖然止痛,但是代價極高,金融體系可能一夜崩壞。

3. 印鈔票:用鈔票沖淡問題

還有一種方式是「把問題攤平來解決」

由中央銀行持續買債、釋放資金,讓市場上流通的錢變多,這樣做就像往池子裡一直加水,原本的湯頭會越來越淡,讓原本龐大的債務實質上變得越來越便宜。

印鈔票的結果就是通膨,東西越來越貴,民眾手上的錢越來越不值錢,這種痛苦不像蕭條那麼立刻,而是會悄悄把痛苦分散到所有人身上共同承擔,侵蝕每個人的荷包。

4. 財富重新分配:從富人拿錢

政府的最後一張牌是「重新分錢」

政府開始增加稅收,開立各種名目徵稅(如:財產稅、海外稅等),向富人課更高的稅,把錢拿去補貼窮人或支付開支。

這個方法數學上可行,但政治上往往引起強烈阻力。因為沒有任何人願意被明目張膽地「搶錢」,這會讓社會撕裂更嚴重,甚至引發抗爭。

問題的核心:痛苦不能消失,只能轉移

不管政府選擇哪一種方式,本質上都是在回答同一個問題:誰來承擔損失?

  • 緊縮 → 經濟增長放緩,普通民眾承擔
  • 違約 → 持有債務的債權人承擔
  • 印鈔 → 持有現金儲蓄者承擔
  • 加稅 → 富人承擔

債務危機不是一個單純的經濟問題,它更接近是一場政治遊戲,因為最終政府要決定的是要「犧牲誰」來保全整個系統。

回顧歷史會發現,幾乎所有政府最後都會走向「印鈔票」這條路。理由很簡單:

  • 蕭條的痛苦太直接,人人立刻感受到。
  • 違約的衝擊太劇烈,會摧毀整個金融體系。
  • 加稅的爭議太激烈,很容易點燃社會衝突。

相比之下,印鈔票引發的通膨更像是一種隱形的稅收,所有價格慢慢上漲、錢慢慢縮水,人們會後知後覺的感受到,雖然人民會抱怨,卻不會像經濟蕭條或資產消失那樣立刻翻桌。對政治人物來說,這是「最不痛的痛苦」。

Source: Gemini

Source: Gemini


美麗的去槓桿化:取得正確平衡

雖然上面提到的 4 種方法都會有人受傷,但是 Ray Dalio 提出了一個相對溫和的解決方案,他稱之為「美麗的去槓桿化」(Beautiful Deleveraging)。

這種方法的精髓在於「取得正確的平衡」,通過多管齊下的做法混合,每種手段都適度使用,互相抵銷彼此的副作用。在美麗的去槓桿化過程中,確保債務會逐漸下降下降,實際經濟成長保持正成長。

這正是美國目前正在嘗試的策略。川普政府的政策組合也體現了這種平衡思維:

緊縮政策面向:政府效率部(DOGE)於2025年1月正式成立,目標透過現代化技術和軟體來提升政府效率和生產力,削減不必要的政府支出。這種財政緊縮有助於控制政府債務成長。

寬鬆政策面向:與此同時,川普政府持續對聯準會施壓,要求降低利率。較低的利率環境有助於:

  • 降低政府債務的利息負擔
  • 刺激經濟成長,提高名義 GDP 成長率
  • 創造適度的通貨膨脹環境,透過貨幣貶值效應減輕債務負擔


美麗的去槓桿化成功的關鍵指標是確保名目 GDP 成長率高於名目利率。當這個條件達成時,經濟體就能夠透過成長「擺脫」債務負擔,而不需要經歷痛苦的經濟收縮。

然而,這種平衡術非常難實行,如果政府削減開支過度,可能引發經濟衰退,如果貨幣政策過於寬鬆,通貨膨脹可能失控。關鍵在於政策制定者能否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確保債務負擔逐步下降的同時,經濟依然保持健康成長。

美國政府曾經在二戰後達成過一次「美麗的去槓桿化」。

1945 年戰爭結束時,美國聯邦債務佔 GDP 比例高達 120%,但政府並沒有選擇激烈緊縮或直接違約,而是透過戰後產業爆發帶來高速經濟成長,迅速放大了 GDP 的分母,以及另一方面,聯準會壓低利率並允許適度通貨膨脹,讓債務的實際價值逐步被稀釋,同時配合高邊際稅率和財富再分配,減輕了社會的不滿。

在這樣「增長大於利率」的結構下,美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將債務比率從 120% 拉低到約 60%,沒有陷入惡性通膨,也沒有爆發嚴重衰退,這個案例證明,所謂「美麗的去槓桿化」是真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個人投資者的生存指南:在債務危機中如何自保

然而,無論政府的債務危機是否成功去槓桿,我們個人散戶投資者都必須為可能的波動做好相應的資產配置,確保在動盪時期能保護財富。

需要警惕的危險信號

作為個人投資者,我們需要持續監控幾個關鍵指標,這些指標往往比政府官方聲明更早透露危機的來臨:

  • 政府債務償付壓力惡化:當政府債務利息支出佔稅收比例快速上升,意味著政府越來越難支付債務利息,這是極其危險的信號。
  • 債務期限結構惡化: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債務佔比不斷上升,反映市場對該國長期償債能力失去信心,政府只能依賴短期借貸維持運作。
  • 央行出現虧損:這是「死亡螺旋」的最終警告信號。當央行因為大量購買貶值資產而面臨虧損時,貨幣制度的根基已經動搖。

資產配置的原則

面對這些債務危機的風險,投資者需要重新思考傳統的資產配置策略,並且認清債務危機造成最大的威脅不是一次性的財務損失,而是購買力的持續侵蝕,投資目標應該是實現超越貨幣貶值速度的資產增長。

最首要的策略就是減少本幣現金和債券,歷史數據明確顯示,在貨幣貶值期間,本幣現金和政府債券是表現最差的資產,購買力會被通貨膨脹與貶值快速侵蝕。

同時,將資產轉移至能夠在貨幣貶值和高通膨環境中保值、增值的資產類別

  • 黃金:Ray Dalio 的研究數據顯示,在危機期間,黃金是直接對沖貨幣貶值的最佳工具,黃金相對於本幣債券的平均超額回報高達 94 %
  • 大宗商品:大宗商品像是原油、天然氣、鋼鐵、玉米、小麥、咖啡豆等,這些東西本質上都沒有差別,它們是人類社會運作所必需的商品,具備抗通膨、貨幣貶值的特性,大宗商品相對於本幣債券的平均超額回報可達 71 %
  • 維持股票投資,但要全球化:股票平均能提供正的實際回報,企業收入和資產會隨通膨重估,部分對沖通膨影響,但要盡量分散投資於全球市場,不要只投資本國股市,股票投資相對於本幣債券的平均超額回報也可達 71 %
Source: Midjourney

Source: Midjourney


結語:在歷史的洪流中尋找機會

Ray Dalio的《How Countries Go Broke》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解經濟週期的強大框架,並且透過研究歷史得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結論,大型債務危機並非偶發的意外事件,而是經濟歷史中一個有規律、可預測且幾乎無法避免的週期性現象。

即使是擁有世界儲備貨幣地位的國家(如:美國),也無法擺脫這個週期,一些人認為美國可以無限印鈔而不用擔心後果,但歷史告訴我們,所有貨幣最終都會經歷大幅貶值。

而且政治體系天然傾向於短期思維。政治家需要在任期內看到成果,因此更傾向於借債來提供當下的繁榮,而把問題留給未來的政府。這種結構性問題使得長期債務週期幾乎無法避免。

雖然我們作為個人無法阻止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但我們可以做好準備,在動盪中保護好自己的財富。雖然債務危機會帶來痛苦的調整,但歷史上每一次大型債務週期的結束都伴隨著新機會的誕生。那些能夠理解週期規律、做好準備的人,往往能在危機中找到機會,在新週期中獲得更好的位置。


若你喜歡這期的內容,希望可以直接在信箱收到《變革成長指南》的最新文章,歡迎到 Substack 訂閱電子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變革成長指南
6.4K會員
34內容數
自我成長|科技新創|社會趨勢|閱讀筆記 在變革世界中,探索個人與社會的成長之道
變革成長指南的其他內容
2025/08/04
冷凍卵子案例成長快速,但一般人對於凍卵的認識較少,很容易輕易將其視為一個延長生育的替代方案,但其實凍卵與人工生殖背後所需承擔的成本並不小,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你更認識凍卵的價值與風險
Thumbnail
2025/08/04
冷凍卵子案例成長快速,但一般人對於凍卵的認識較少,很容易輕易將其視為一個延長生育的替代方案,但其實凍卵與人工生殖背後所需承擔的成本並不小,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你更認識凍卵的價值與風險
Thumbnail
2025/06/30
本文探討臺灣面對中國軍事威脅的國防策略,重點闡述「不對稱作戰」的必要性及優勢。文章分析中臺戰略目標差異、傳統大型武器的侷限性、源頭打擊的成本效益等議題,並提出以機動分散、高成本效益的武器系統建立「碰不得的臺灣」的建軍構想,最終呼籲全民參與,建立不對稱作戰的共識。
Thumbnail
2025/06/30
本文探討臺灣面對中國軍事威脅的國防策略,重點闡述「不對稱作戰」的必要性及優勢。文章分析中臺戰略目標差異、傳統大型武器的侷限性、源頭打擊的成本效益等議題,並提出以機動分散、高成本效益的武器系統建立「碰不得的臺灣」的建軍構想,最終呼籲全民參與,建立不對稱作戰的共識。
Thumbnail
2025/06/02
傳統投票制度「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存在許多缺陷,並不能產生對整體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結果,平方投票法 Quadratic Voting 將提供一種創新解決方案,它打破了傳統票票等值的框架,引入「偏好強度」的概念,讓投票更能反映真實的集體意願,促成更公平、明智的集體決策
Thumbnail
2025/06/02
傳統投票制度「一人一票,票票等值」存在許多缺陷,並不能產生對整體社會效益最大化的結果,平方投票法 Quadratic Voting 將提供一種創新解決方案,它打破了傳統票票等值的框架,引入「偏好強度」的概念,讓投票更能反映真實的集體意願,促成更公平、明智的集體決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用多空趨勢線串聯股市金脈簡單來說內建一套投資邏輯,這套系統基於經濟學中的「適應性預期理論」發展而來,主要依賴過去的觀察和經驗來進行投資。這本書橫跨了產業面、基本面、技術面與籌碼面,我覺得下面的重點,你可以思考一下對你的投資有沒有幫助。
Thumbnail
用多空趨勢線串聯股市金脈簡單來說內建一套投資邏輯,這套系統基於經濟學中的「適應性預期理論」發展而來,主要依賴過去的觀察和經驗來進行投資。這本書橫跨了產業面、基本面、技術面與籌碼面,我覺得下面的重點,你可以思考一下對你的投資有沒有幫助。
Thumbnail
量化基金(quantitative fund)蒐集大量歷史和市場數據,透過電腦運算出最能獲利的投資策略,規避不必要的風險。近年中國量化基金業開始興起,然而當面對市場劇烈波動時,他們面臨了來自政策干預和主管機關監管的巨大挑戰。
Thumbnail
量化基金(quantitative fund)蒐集大量歷史和市場數據,透過電腦運算出最能獲利的投資策略,規避不必要的風險。近年中國量化基金業開始興起,然而當面對市場劇烈波動時,他們面臨了來自政策干預和主管機關監管的巨大挑戰。
Thumbnail
Larry MacDonald 在金融風暴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和各路高手操盤人、分析師和政界人物密集交換意見後,對正在歷經重整的後全球化世界經濟提出了他獨到的觀察,但今天的直播他先帶讀者回顧美國打贏冷戰的關鍵,全球化突飛猛進後在金融面慢慢浮現的弊病以及這些弊病如何影響到了美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
Thumbnail
Larry MacDonald 在金融風暴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和各路高手操盤人、分析師和政界人物密集交換意見後,對正在歷經重整的後全球化世界經濟提出了他獨到的觀察,但今天的直播他先帶讀者回顧美國打贏冷戰的關鍵,全球化突飛猛進後在金融面慢慢浮現的弊病以及這些弊病如何影響到了美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
Thumbnail
Ray Dalio 的橋水基金是華爾街管理資產規模數一數二的巨頭,但Dalio本人出身普通、學歷也是,他是如何一步步在華爾街往上爬,他引以自豪的暢銷書《原則》真的是他經過仔細思索才寫出來的精華 還是他在橋水內長期進行批判鬥爭式管理後集結員工受折磨經驗所寫出來的血淚史?
Thumbnail
Ray Dalio 的橋水基金是華爾街管理資產規模數一數二的巨頭,但Dalio本人出身普通、學歷也是,他是如何一步步在華爾街往上爬,他引以自豪的暢銷書《原則》真的是他經過仔細思索才寫出來的精華 還是他在橋水內長期進行批判鬥爭式管理後集結員工受折磨經驗所寫出來的血淚史?
Thumbnail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聯準會推行量化寬鬆政策,2010年美元大幅貶值,多數外幣對美元升值,澳元升勢尤為凶猛。一名在金融業多年的業界人士,堅信市場危機就是入市良機,聽信銀行理專不斷鼓吹,投資美元澳元匯率掛鉤產品,利用匯差賺取高利,起初獲利一如預期,不料巿場反轉,產品開始虧損,美元本金全數換為弱勢
Thumbnail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聯準會推行量化寬鬆政策,2010年美元大幅貶值,多數外幣對美元升值,澳元升勢尤為凶猛。一名在金融業多年的業界人士,堅信市場危機就是入市良機,聽信銀行理專不斷鼓吹,投資美元澳元匯率掛鉤產品,利用匯差賺取高利,起初獲利一如預期,不料巿場反轉,產品開始虧損,美元本金全數換為弱勢
Thumbnail
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破產,房地產泡沫化,5萬億撫恤金、不動產,400萬儲蓄和債券消失了,並導致800萬人失業,600萬人流離失所。《大賣空》主要是在描述房地產泡化之前,那些少數有先見之明、受經濟之神眷顧的那些投資者的故事。 我主要想談兩件事,第一,假設全世界只有少數人知道真相,知道某些
Thumbnail
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破產,房地產泡沫化,5萬億撫恤金、不動產,400萬儲蓄和債券消失了,並導致800萬人失業,600萬人流離失所。《大賣空》主要是在描述房地產泡化之前,那些少數有先見之明、受經濟之神眷顧的那些投資者的故事。 我主要想談兩件事,第一,假設全世界只有少數人知道真相,知道某些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親身經歷投資虧損的痛苦歷程,剖析新手常見的陷阱與情緒困擾,勉勵讀者正視錯誤並重新出發。作者指出,追求金錢並非人生唯一目標,身體健康與知足現狀才是通往幸福的不二法門。投資失利並非世界末日,反而是一次蛻變的過程,只要踩穩節奏,定能在挫折中成長。
Thumbnail
這本書透過作者親身經歷投資虧損的痛苦歷程,剖析新手常見的陷阱與情緒困擾,勉勵讀者正視錯誤並重新出發。作者指出,追求金錢並非人生唯一目標,身體健康與知足現狀才是通往幸福的不二法門。投資失利並非世界末日,反而是一次蛻變的過程,只要踩穩節奏,定能在挫折中成長。
Thumbnail
世界不變的原則就是世界永遠在改變 渺小的人類企圖控制一切 我們都知道不可能 但在投資的時候 有時就覺得自己其實好像能掌握全貌 因為一時的股票上漲,就覺得自己是巴菲特再世 然後就在幾個月後,輸個精光 錢財怎麼來,錢財就怎麼去
Thumbnail
世界不變的原則就是世界永遠在改變 渺小的人類企圖控制一切 我們都知道不可能 但在投資的時候 有時就覺得自己其實好像能掌握全貌 因為一時的股票上漲,就覺得自己是巴菲特再世 然後就在幾個月後,輸個精光 錢財怎麼來,錢財就怎麼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