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台灣生育率的現況,除了每年的出生嬰兒數每況愈下之外,生母的平均年齡也保持穩定上升的趨勢,最新 2024 年內政部的統計,生母平均年齡已來到 32.52 歲,以第一胎生母的平均年齡則是 31.65 歲,從過去的資料來看,台灣生育高齡化的趨勢很難有逆轉的可能。

資料來源:內政部,首次生產婦女之平均年齡 2025
從人類生理的狀態來看,女性的卵子儲備量、品質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衰退,生育年齡與與胎兒風險呈現高度正相關,尤其在生育年齡超過 35 歲後,胚胎異常的機率將會加速上升,同時產婦的身體狀態、復原能力也將遇到相應挑戰。但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下,延後生育年齡是現代人的普遍選項,這樣的時空背景創造了市場對於生育管理的需求,其中「冷凍卵子」就是近年火熱的一個選擇。
許多人將凍卵視為一種延後生育年限的選項,讓自己不需要在職涯發展的黃金時期,為了生育犧牲職涯抱負,同時也可以減緩面對生育的時限壓力,這些的確都是凍卵廣受歡迎的原因,但一切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我們來聊聊凍卵。
為什麼重要?
冷凍卵子案例成長快速,但一般人對於凍卵的認識較少,很容易輕易將其視為一個延長生育的替代方案,但其實凍卵與人工生殖背後所需承擔的成本並不小,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你更認識凍卵的價值與風險
在這期的內容將涵蓋:
- 凍卵技術的原理:成功率有多高?
- 凍卵就等於會懷孕嗎?
- 成本大盤點:凍卵、人工生殖成本有多高?
- 財務的負擔:取卵、保存、試管
- 身體的變化:荷爾蒙風暴
- 心理的壓力:退無可退的壓力
- 凍卵真正的價值是什麼?
- 結語:凍卵可以減緩焦慮,但不應該作為主要策略
凍卵技術的原理:成功率有多高?
卵子冷凍保存(Oocyte Cryopreservation)是一種醫療技術,醫師將卵子從女性身體取出後,將卵子放在液態氮的環境中,以 −196∘C 超低溫進行保存,在這個超低溫的狀態下,細胞的代謝活動將會近乎完全停止,進入「休眠」的狀態,理論上可長期保存而不會老化。
等到未來要使用卵子時,再將卵子解凍,接續進行人工生殖流程,包含顯微注射受精、胚胎培養、植入等,最終協助女性順利懷孕生產。
冷凍卵子的技術一開始之所以出現,目的是為了醫療用途,有些女性在年輕時意外患上癌症,放射性療法有可能會影響到生殖器官和生育能力,冷凍卵子是作為一種挽救生育能力的方式,當療程結束、身體康復後,女性的身體還可以保留生育的選項。
早期的凍卵技術並不成熟,卵子常常無法撐過冷凍的過程,因為細胞中的水分會在冷凍的過程中形成冰晶,這些冰晶會像利刃一樣刺穿細胞膜,導致卵子在解凍後無法存活。
自從玻璃化冷凍法(Vitrification)的技術出現後,克服了細胞水分結晶的挑戰,大幅提高了卵子冷凍的成功率,經過玻璃化冷凍的卵子,在解凍後的存活率可達 90% 以上,讓保存生育力成為了一個可以被販售的商品服務。
但是,一切真的這麽順利嗎?
凍卵就等於會懷孕嗎?
雖然凍卵本身的存活率很高,但我們要了解凍卵到懷孕是一條很長的道路,需要經過很多的步驟,包含
- 冷凍卵子需要撐過解凍期存活
- 卵子解凍後,需要透過顯微注射的方式受精成功
- 受精成功後,胚胎需要經過培養,確保染色體數量、結構正常
- 合格的胚胎需要移植到子宮內,並順利著床
- 胚胎著床懷孕後,需要正常發育,到最終順利活產
這一系列的關卡就像是一個漏斗,而每一個環節都會有失敗風險,都會有可能在過程中折損,只有克服每道難關,撐到最後終點才是成功活產出小嬰兒。
台灣衛生福利部每年都會發布《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其中分析了很多人工生殖的數據,直接凍卵最重要的指標來看,人工生殖的治療週期累積活產率為 31%,代表的是在所有啟動人工生殖治療的個案中(其中約 8 成為凍卵個案),最終成功活產嬰兒的比例為 31%。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111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雙語版
不知道你看到這個數字的感受是什麼?我自己第一次知道這個機率的時候,有一點被嚇到,這比我預期的數字還要低上許多,我原本以為凍卵幾乎就是等於未來一定可以懷孕、活產,但其實在統計數字上,如果你進行了凍卵的選擇,那最終成功活產的機率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高。
若想要提高成功通過層層漏斗的機率,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卵子的數量與品質,以及生育的年齡。
卵子數量上,如果選擇冷凍的卵子數量太少,那能夠中獎的機會就越少,根據《輔助生殖和遺傳學期刊》(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上在 2021 年的一篇文章,一般會建議冷凍的卵子數量理想有 15-20 個比較有機會順利懷孕,最少也建議有 8-10 個。
一次取卵療程能取出多少卵子,每個人的狀況都不相同,的確有些人會因為取出的卵子數量較少,有可能會再次進行取卵的療程,而每次取卵的療程都是一筆費用與身體勞動。
卵子品質上,卵子的品質與女性年齡直接相關,凍卵就像把當時的卵子冷凍保存起來,如果在越年輕的年紀進行,就可以保存品質狀態更好的卵子。
生育年齡上,越年輕的身體條件,將有越高的機率成功植入胚胎、成功活產,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在 35 歲之前植入胚胎的活產率為 43.7% ,而年齡每往上 2 歲,植入週期活產率就會快速下降。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111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雙語版
要想成功通過重重關卡的挑戰,不只需要在越年輕的時候,保留數量足夠、品質優良的卵子,也需要在身體生育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提高植入胚胎的活產率,才能達成最終抱回小嬰兒的目標。
凍卵並不等於一定可以懷孕。
成本大盤點:凍卵、人工生殖成本有多高?
聊完了成功率,看到了預期的回報,我們接著來看潛在的成本。
凍卵以及人工生殖的潛在成本,最直接的可以分成三個:財務、身理、心理。
財務的負擔:取卵、保存、試管
財務上來看,凍卵的成本分成兩個階段:取卵階段、保存階段。
根據網路上的公開資訊,在台灣取卵療程的費用大約落在 8-15 萬元,相比於美國其實已經低上許多,但仍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將卵子取出之後,未來每一年也需要支付保存費用,保存費平均大約為每年 8,000-10,000 元,需要持續繳交直到使用卵子。
但是需要注意,這僅僅是凍卵的費用,在解凍卵子後,還需要進行試管嬰兒的費用,大約會是一筆 20-25 萬元的費用,如果試管嬰兒的療程最終沒有成功懷孕或是流產,再次進行的話就又會是一筆費用。
如果我們以一位 32 歲的女性,進行一次凍卵療程就取出足夠數量的卵子,直到他 38 歲時解凍卵子使用,並在進行一次試管嬰兒療程就成功懷孕生子,那他所需要支付的醫療費用大約為 40-50 萬元左右,這些都僅是直接的醫療費用,還不包括相關藥物、營養品、輔助檢查的開支,如果需要多次嘗試才懷孕的話,那整體支出又會進一步增加,在財務上是一筆不小的壓力。
身體的變化:荷爾蒙風暴
除了財務上的負擔之外,女性身理將會經過重大的變化。
一般女性的卵細胞,在胎兒還在子宮中時就已經開始形成,每個女性出生時,就已經攜帶了他這輩子所有的卵子,在進入青春期後,女性身體每個月會進行一系列精細的自然選擇,卵子儲存在卵巢的卵泡之內,每個月將會有一個卵泡開始成熟,而每個卵泡中含有許多卵子,這其中只有一個被選中的卵子,最終會成長成完全成熟的卵子,而其他卵子則會在過程中衰亡,最終等到卵子成熟後,一系列複雜的激素、荷爾蒙作用下,卵泡破裂並釋放出卵子。
所以一般正常的女性身理,每個月只會釋放出一個成熟的卵子,但是在凍卵療程中,我們會希望可以取得越多的成熟卵子越好,因此在療程中,需要對女性的身體施打許多激素、荷爾蒙,每天都需要施打多針的皮下注射,不管是在家中、工作場所、餐廳洗手間或任何地方,我們需要透過這個過程去促使身體更多的卵泡成熟,催生出比平常更多的成熟卵子,並且在卵子成熟後施打破卵針,讓醫師可以在超音波的導引下,將一根細長的針刺穿陰道壁推入卵巢中,將成熟的卵子提出出來進行冷凍。
每個人身體的狀態都不相同,所需要的激素、荷爾蒙也需要個人化評估,而且身體的反應也存在一些變數,在進行取卵療程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過度刺激卵巢,而產生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OHSS),意思就是過度催化卵巢的成熟,超過了身體所能負荷的程度,就會產生這種情況,尤其是在較年輕的女性身上,因為卵子的儲存量較高,產生 OHSS 的可能性也會上升。
取卵的療程大約需要 14 天,這 14 天可能牙一咬就過去了,但等到真的要解凍卵子進行試管嬰兒時,那將是另外一個大挑戰,在準備將胚胎植入前,也會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身體調整,確保子宮內膜的環境適合胚胎著床,提高移植的成功率。
在這中間女性身體將會經歷激素、荷爾蒙的風暴,身理承受的變化將連帶影響心理的壓力,這就是第三個需要承擔的成本。
心理的壓力:退無可退的壓力
我曾經有做過一個關於人工生殖的專案,在這個專案中,我們訪談了許多參與過人工生殖療程的女性,她們中有已成功受孕的,也有仍在努力中的。這次的訪談讓我深刻體會到她們所面臨的挑戰,帶給我很大的衝擊。
首先,女性在經歷人工生殖的過程中,是一個非常焦慮、充滿不確定性的經驗,面對大量資訊,女性常會感到困惑。網路上關於備孕的資訊繁雜且不一致,讓她們難以確定應該遵循哪些建議。從飲食、營養補充品到醫療程序,有些人激素補充比較多,有些人還有額外吃什麼補品,各種意見五花八門,但是為了增加懷孕成功的機率,又會有強烈害怕錯過的焦慮,讓女性難以找到具體和有效的行動計劃。
再來是失敗的壓力,每一次的人工生殖流程都是一次冒險,這個流程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決心,包含身體的變化、財務的負擔、時間的壓力全都是,如果不幸失敗了,這所有的事情就需要從頭再來。
很多女性在這一過程中會受到社交媒體上其他女性成功懷孕的案例影響,從而增加自我懷疑和焦慮。此外如果出現流產等情況,更是對心理的重大打擊。
我們當初訪談的女性有些已經嘗試過人工生殖,但是可能在著床的時候失敗了,或是後續流產,我們當初發現這些女性的決心非常強烈,常常是周遭的丈夫、家人不捨得看她們再次經歷這個過程,我印象很深刻當初訪談到的其中一個受訪者說:
「當時失敗之後,我的丈夫有問我還是就到此為止,不要再試了,但我想的是為什麼你是勸我放棄,而不是跟我說繼續再拼一次?」
當時我們訪談到的女性,很多人都有提到的其實旁人很難真的同理他們所經歷的狀態,不管是丈夫、家人、工作夥伴,在這中間應該要扮演什麼角色、提供什麼支持,很多都是要真的經歷過的人才可以理解,需要自己足夠堅強才可以走下去。

凍卵真正的價值是什麼?
根據耶魯大學的教授瑪西亞.英霍恩(Marcia Inhorn)的研究,超過 80% 選擇冷凍卵子的女性的動機是「擇偶差距」,在生活上缺少合格的、受過教育的、平等的的伴侶。
合格指的是在年齡、經濟條件、意願上,可以成為丈夫與父親角色的對象,以及這些女性多數屬於高知識份子,在職場中擁有一定成就,希望尋找同樣學經歷背景,在價值觀上相同的對象,最後則是願意共同承擔育兒、家務責任,不需要過度犧牲職涯追求的自主性。
It’s not a solution to the mating gap, but egg freezing is a bridging technology to help women to buy a little time at the end of the reproductive lifespan.
冷凍卵子不能解決擇偶差距的問題,只是一個過渡的技術,幫助女性在生育上爭取更多一點時間
瑪西亞.英霍恩的研究團隊發現,關係破裂是促使女性尋求動卵的主要催化事件,當一段關係結束,原本預期的生命歷程軌跡被打亂,凍卵為女性提供了一個暫時的緩衝,讓女性可以重新思考未來的願景,放下伴侶、生育所帶來的焦慮。
冷凍卵子最大的好處不一定是寶寶,而是心靈的平靜。
冷凍卵子讓女性可以從年齡、生育的焦慮中解放出來,你不需要為了生育時間的壓力,而倉促地選擇伴侶,妳擁有一個備案,雖然這個備案不一定會成功,但是光是緩解生理時鐘的壓力,就已經為很多女性帶來了希望。
但是,就如同《大凍卵時代》的作者最後的結論所說的,冷凍卵子的確是個緩衝的解方,但是妳不應該將冷凍卵子視為冷凍時間,這不應該讓你推遲面對關係的困難、想要孩子的願望和生活中的挑戰,冷凍卵子可以讓妳覺得自己重新擁有掌控權,但要知道這個控制感只是一種幻覺,妳還是需要自己掌握生命的主導。
結語:凍卵可以減緩焦慮,但不應該作為主要策略
最後,我自己在研究完凍卵生育的議題後,我自己的結論是卵子冷凍是一項強大但不完美的技術,凍卵可以減緩女性的焦慮,對很多很多女性來說,這是一個值得的選擇,但我們不應該把這輕易視為延長生育時間的直接選項,凍卵這條路是讓妳可以即將墜入懸崖之前,最後多幾顆石頭可以抓,但如果妳還年輕、還沒走到這一步的話,我認為不應該把這個視為一個主要策略。
凍卵就像是繳了保費買了一個保單,但這張保單卻不保證在出事的時候,你一定可以得到理賠,凍卵更像是一種心靈上的緩衝,而非通往生育結果的絕對承諾,你必須接受,這場投資可能會讓你在未來獲得希望,也可能最終無法兌現。
走上凍卵、人工生殖的道路是一個非常辛苦、燒錢、充滿壓力的過程,如果非到萬不得已,一般人不會希望走到這一步,如果可以使用正常身理的條件自然懷孕生子,這仍是最理想的選擇。
如果妳的時間、卵子儲備狀況已經不多了,那希望妳在準備延長戰線之前,可以透過這篇文章更了解凍卵的真實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