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15日,以色列國防軍對加薩展開地面戰。圖為以色列空襲加薩。
近日,以色列國防軍為殲滅藏匿於加薩市的哈瑪斯成員,再度對加薩市展開地面作戰。在過程中造成多人傷亡。而國際間,許多國家也紛紛在本週一宣佈承認巴勒斯坦,希望透過「兩國方案」來緩解中東的緊張局勢。然而,這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來說真的是最佳的選擇麼?
以色列進攻加薩 釀多人死傷
2025年9月15日,以色列國防軍正式對加薩市中心展開地面作戰,標誌著自2023年10月7日以來,又一次針對哈馬斯的大規模軍事行動。此舉不僅使戰火再度集中於人口密集的核心地帶,也讓當地的平民承受沉重代價。根據加薩衛生部的統計,自9月10日至21日期間,共有416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另有2194人受傷。這些數字凸顯了衝突帶來的慘烈人道危機,也映照出地面作戰與持續轟炸相疊加所造成的嚴峻後果。
對此,國際社會反應強烈,聯合國多次呼籲立即停火並展開人道走廊,以確保醫療與救援物資進入;歐盟與部份阿拉伯國家則嚴厲遣責以軍的行動,認為這將近一步加劇地區動盪;美國則在重申以色列自衛權的同時,也敦促其避免過度攻擊平民。多方立場交錯,使這場衝突不僅是一場地緣政治的角力,更是國際輿論與外交博奕的焦點。
英國首相施凱爾(右)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領導人馬哈茂德·阿巴斯(圖:BBC)
而在本週正在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上,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國地位的爭論正達到新的高潮。除了譴責以色列在加薩的軍事行動外,多個國家也紛紛表態,願意在不包含哈馬斯的框架下,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9月21日,英國、加拿大、澳洲與葡萄牙已正式宣佈承認巴勒斯坦;而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與馬爾他等國家,則預計將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做出承認決定。
支持者認為,這象徵國際社會對巴勒斯坦人民追求建國權利的肯定,也可能是推動中東和平的重要轉折點。承認巴勒斯坦能讓談判不再停留於「存不存在」的爭議,而是回到「如何共存」的實質路線。
然而,反對者則警告,倉促承認巴勒斯坦可能進一步削弱以巴談判的基礎,導致區域緊張升高。以色列政府對此強烈反彈,批評這是一種「獎勵恐怖主義」的錯誤訊號,並召回部分駐外大使以示抗議。以色列國內輿論也趨於強硬,多數聲音認為此舉否定以色列生存權,甚至呼籲政府加大軍事行動,以回應國際壓力。
與此同時,美國則保持微妙的平衡立場。華府重申對以色列安全的承諾,但也呼籲各國在承認巴勒斯坦時應謹慎,並強調承認不應僅是象徵性的政治動作,而應伴隨巴勒斯坦在治理、安全與改革上的實際進展。美國的態度顯示歧視塗在盟友承認巴勒斯坦的潮流與維護以色列利益之間,尋找一條外交平衡路線。
因此,大會現場呈現出強烈的兩極張力:一邊是逐漸擴大的承認潮,另一邊則是以色列的警告與抗拒,以及美國在盟友予以色列之間的謹慎調和。這種碰撞不僅將影響巴勒斯坦建國的進程,也可能進一步改變中東局勢的走向。
從古代迦南到現代兩國方案: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歷史脈絡

公元前13~12世紀,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然而後來卻被迫離開了以色列地。圖為猶太民族博物館中紀念離散歷史的浮雕。
加薩衝突的歷史根源,可追溯至《舊約聖經》。以色列人出埃及後進入迦南地,面臨當地已建立城邦、有獨立宗教信仰的七個民族。在耶和華的引導下,以色列人與這七族展開征戰,逐步佔領城邑。這段歷史不僅是宗教與民族的確立過程,也反映出這片土地上多個族群長期共存、衝突與融合的複雜現實。其中,耶布斯人掌控的耶路撒冷,直到大衛王時代才完全納入以色列統治。
然而,隨著歷史進程,以色列民族並非始終在該地穩定定居。公元前8至6世紀,北國以色列與南國猶大相繼被亞述與巴比倫征服,部分居民被迫流散海外;後來波斯、希臘與羅馬的統治,以及公元70年羅馬摧毀第二聖殿,使大規模的猶太人社群離開家園,散居於地中海、波斯及歐亞各地,形成漫長的離散時期(Diaspora)。在此期間,阿拉伯人將該地納入伊斯蘭帝國版圖,建立城鎮、跟做土地,並逐漸成為地區主要居民。這段歷史使得這塊聖經記載的應許美地形成了以阿拉伯文化與伊斯蘭信仰為主的社會結構,為後世的民族與宗教衝突埋下伏筆。
進入20世紀,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再次成為全球焦點。猶太復國運動的興起與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形成,使巴勒斯坦地區的民族與宗教緊張持續升溫。1947年,聯合國提出分治決議,建議在以色列地建立一個猶太國與一個阿拉伯國,並將耶路撒冷置於國際管理之下。以色列接受這一分治方案並宣告建國,但阿拉伯人則拒絕分治方案,周邊阿拉伯國家更聯合發動戰爭攻擊以色列。儘管面臨寡敵眾的困境,以色列成功在艱難環境中生存並穩定國家。
1967年的六日戰爭,使以色列重新控制了約旦河西岸、加薩地帶與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國的疆界問題因此成為後續談判的核心焦點。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將兩國方案正式納入現代政治框架,提出包括邊界劃分、耶路撒冷地位以及巴勒斯坦難民回歸等最終地位議題並獲得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
然而,從奧斯陸協議至今,兩國方案始終未能落實。以色列在安全與定居點政策持續推進,巴勒斯坦內部分裂與政治分歧也削弱了談判的實效。雙方缺乏互信,再加上國際局勢變動,使兩國方案逐漸從一個充滿希望的和平藍圖,成為長期懸而未決的政治承諾。直到今天,它依舊是國際社會呼籲的核心框架,卻也是中東和平最遙遠的目標之一。
和平的幻影,還是未來的契機?
從古代迦南到現代的兩國方案,以巴衝突的歷史像是一部不斷重演的劇本:戰火、流亡、談判、再度破局。如今,加薩再度燃起的炮火與國際社會象徵性的承認潮,表面上似乎在推動和平,卻也可能只是另一場外交幻影。承認巴勒斯坦,能否真正為兩國方案注入新動能,還是只是把原本懸而未決的矛盾推向更尖銳的對立?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國際舞台上的宣言,而在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能否找到共生的最低共識。只要安全焦慮與歷史傷痕仍舊主導雙方立場,和平就只能停留在紙上的協議。這片土地或許不缺乏決議與口號,但它迫切需要的,是比仇恨更堅定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