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系列(2) 機器學習三部曲: 🔹 第二部:《深度學習 —— 神經網路的革命》
68/100 第七週:📌 語言模型與生成式 AI(BERT、GPT)🗣🔍
68.Embedding 向量與語意空間 🌌 語意其實是可以「畫」出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單元導讀:
人類理解語言靠的是語感與經驗,但對機器來說,它理解語言的方式是將「詞」轉換成向量(Embedding),並映射到一個可計算的語意空間中。這就是語意表示技術的精髓。
本課將帶你認識:
• 什麼是 Embedding?
• 為什麼它能表示語意?
• 如何「畫」出語意空間?
• 在 NLP 和推薦系統中的實際應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什麼是 Embedding?
➤ 定義:
Embedding 是一種將離散符號(如詞、句子、商品)轉換成連續向量的方式,讓這些符號可以進入神經網路進行學習與推理。
📘 例子:
• "king" → [0.35, 0.62, -0.27, …](一個 300 維向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語意空間是什麼?
Embedding 向量的最大特點是:語意相似的詞,其向量距離也會很近,這使得我們可以在幾何空間中觀察語言邏輯!
✅ 實際例子(Word2Vec 經典關係):
vector("king") - vector("man") + vector("woman") ≈ vector("queen")
📊 可視化技術:
• t-SNE / PCA:將高維語意空間投影為 2D 或 3D
• 用來「畫」出語言語意的地圖,例如:
o 國家與首都聚集一群
o 動物群 vs 食物群明顯分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Embedding 的來源與訓練方法
在自然語言處理中,詞向量(Word Embedding) 是將文字轉換為數值向量的關鍵技術,分為兩種主要類型:
• 靜態詞向量(Static Word Embeddings):每個詞對應一個固定向量,無論上下文如何都不變,代表詞的平均語意。常見方法包括 Word2Vec、GloVe。
• 動態詞向量(Contextual Word Embeddings):詞的向量會依據不同上下文動態變化,更能捕捉語意差異。例如 BERT、GPT 這類大型語言模型能根據句子脈絡給出更準確的語意表示。
總結來說,動態詞向量比靜態詞向量更靈活且語意理解能力更強,已成為現代語言模型的主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各種 NLP 對象的向量表示
在自然語言處理中,為了讓模型能處理文字資訊,必須將不同層級的語言單位(如詞、句子、段落、文件)轉換為數值向量,其表示方式如下:
• 詞(word):透過 embedding lookup 表將每個詞轉換為固定維度的詞向量,這是最基礎的處理方式。
• 句子(sentence):可將句中所有詞向量加總或平均,或在使用 BERT 等模型時,取 [CLS] 向量作為整句的語意表示。
• 段落(paragraph):可使用詞或句子的平均向量,也可透過像 SBERT 這類句嵌入模型獲得更準確的語意向量。
• 文件(document):可以將 TF-IDF 權重與詞向量結合,或採用像 Doc2Vec 等專門設計用來表示長文的模型進行轉換。
這些向量化技術讓語言單位得以輸入模型中,進一步應用於分類、摘要、問答等任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語意空間的應用場景
詞向量技術廣泛應用於多種 AI 與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透過將文字轉換為向量形式,使機器能理解語意並進行比對與推理:
• 在 NLP 應用 中,如搜尋、分類、翻譯、摘要與情緒分析,都依賴向量化表示來捕捉文字的語意特徵。
• 聊天機器人(Chatbot) 可將使用者輸入轉為向量,並根據向量相似度尋找最合適的回應。
• 推薦系統 中,將商品與用戶資料轉為向量,進行語意層面的相似性比對,提升推薦準確度。
• 相似詞查找 可利用詞向量空間尋找語意相近的詞,例如輸入「happy」,模型可能找出「joyful」、「cheerful」等。
• 在 多語翻譯 任務中,藉由將不同語言嵌入同一向量空間,可直接比對語意相同的詞或句子,實現跨語言理解與翻譯。
這些應用展示了詞向量在語意理解上的強大能力,為智慧應用提供了基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Embedding 示例與可視化(簡化實作)
以 Python + gensim 讀取詞向量 + 使用 matplotlib 可視化:
python
from sklearn.manifold import TSN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gensim.models import KeyedVectors
model = KeyedVectors.load_word2vec_format("GoogleNews-vectors.bin", binary=True)
words = ["king", "queen", "man", "woman", "apple", "banana", "fruit"]
vectors = [model[word] for word in words]
tsne = TSNE(n_components=2)
reduced = tsne.fit_transform(vectors)
plt.figure(figsize=(8,6))
for i, word in enumerate(words):
plt.scatter(reduced[i,0], reduced[i,1])
plt.annotate(word, (reduced[i,0], reduced[i,1]))
plt.title("Word Embedding 語意空間視覺化")
plt.show()
這段程式碼透過 t-SNE 將詞嵌入向量降維為 2D,讓我們可以觀察單詞在語意空間中的「相對距離與分布」。
例如:「king」與「queen」、「man」與「woman」應該會靠得比較近;「apple」、「banana」、「fruit」也可能形成另一個群集,代表語意相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小結與學習啟示:
✅ Embedding 是語言被機器理解的第一步:把語意「向量化」
✅ 向量之間的幾何關係,反映了詞語之間的語意關聯
✅ 你可以「畫出語言」的語意結構圖,也可以用它來驅動對話、搜尋、推薦系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問題挑戰與思考:
1. 為什麼「靜態詞向量」會有語意歧義問題?如何用動態向量解決?
✅ 原因:語意多樣但向量唯一
「靜態詞向量」(如 Word2Vec、GloVe)會為每個詞分配一個固定向量,不管上下文語境為何:
• 例如單詞 “bank”,在句子:
o “He sat by the river bank.”
o “She works at the bank downtown.”
兩者語意不同(河岸 vs. 銀行),但靜態詞向量只能選擇一個平均語意,導致語意混淆與理解偏差。
✅ 解法:動態詞向量(Contextual Embedding)
如 BERT、GPT 這類模型能根據上下文產生不同的向量:
• 每次出現的詞,其向量會因周圍詞語不同而改變。
• 模型利用 Transformer 結構全局編碼句子脈絡,辨識詞義。
🧠 延伸:
動態詞向量能有效解決「多義詞」問題,提升語意精準度,已成為 NLP 模型主流架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你要做一個「AI 詩詞創作輔助器」,Embedding 向量能幫上什麼忙?
詞向量在詩詞創作中,可以扮演以下關鍵角色:
✅ 詞語語意擴展與聯想
• 輸入一個主題詞,例如「春」,模型可找出語意相近的詞如「花」「綠」「燕」「柳」等,做為詩意素材延伸。
• 利用詞向量的語意鄰近性,進行詞彙擴充或比對。
✅ 韻律與詞性搭配輔助
• 若將詞彙依照韻腳、詞性嵌入向量空間,可用來推薦符合格式的詞句(如對仗、押韻等)。
✅ 主題風格匹配
• 輸入一段詩意描述,可透過向量比對找出風格相近的古詩參考句或用語。
🧠 延伸應用:
• 使用句向量(如 SBERT)找出語意上風格相近的整句或詩段,協助靈感創作與風格模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對於推薦系統,你會如何設計商品與使用者的語意向量表示方式?
推薦系統的核心在於語意相似度比對,embedding 技術提供了自然的向量化途徑。
✅ 商品向量設計方式:
• 文字描述轉向量: 使用 BERT、SBERT 或自訓模型將商品名稱、簡介轉為語意向量。
• 類別資訊: 結合類別編碼、標籤詞嵌入。
• 圖片/影片商品: 可用 CLIP 等模型將視覺資訊也嵌入語意空間(多模態推薦)。
✅ 使用者向量設計方式:
• 行為序列建模: 用戶看過、買過的商品向量加總 / 平均 / 時序模型(如 GRU4Rec)建模。
• 文字評論分析: 用戶留言/評價轉向量,反映偏好風格與語調。
• 查詢紀錄: 搜尋內容語意向量化,反映當下需求。
✅ 向量比對應用:
• 透過 cosine similarity 或 ANN(Approximate Nearest Neighbor)技術快速比對商品與用戶的語意接近度,做出推薦。
🧠 延伸設計:
可以考慮加入 Meta-embedding 概念,將多種資訊源(文字、類別、使用者點擊)融合進同一語意空間,提升推薦準確度與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