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市場波動相當劇烈。2 月,DeepSeek 橫空出世,帶動 AI 科技股一度急挫;4 月,川普拋出對等關稅,全球股市、美債與美元同步重挫,台股更出現融資斷頭。就在市場陷入低潮之際,政策卻突然急轉彎,股市隨即上演 V 型反轉。5 月,又碰上台幣暴力升值的「匯率黑天鵝」。在這些狂風驟雨之後,市場卻又迅速回到正軌,股市甚至再創新高。這樣的市場,操作難度很高。
這篇文章主要是自我檢討,提醒自己如何整理思緒應對低潮、保持紀律,提升在市場中的存活率。操作不順就先退回N檔
- 當操作不如預期甚至虧損連連,一般的直覺反應是去想怎要趕快追回來,不過,操作不順就代表你對行情的預判可能和現實環境有落差,這時候再加大部位,常常會出現越做越錯、多做多錯,甚至最後被停權的窘境。
- 這時候不應該去想怎麼趕快追績效,而是應該要先回到「中性」的狀態,換取喘息的時間,讓自己身心減壓減少犯錯,才能冷靜思考下一步動作。
- 如果是絕對報酬的帳戶,「中性」意味著清倉部位或是保留小部分的長線部位;如果是追求相對報酬的帳戶,「中性」意味著貼近指數或者貼近同業的配置(包含持股比例、產業配置、匯率曝險)。一個產品有他該有的定位,如果績效偏離了這個目標,應該先降低追蹤誤差、先跟上Benchmark,再等待適合加碼超車的情境。
以重新進場的角度思考如何配置
- 想像你獲得一筆新的操作資金,最近即將進場,去思考在「當下」的環境應該如何配置,以這個角度去重新思考現有的帳戶該如何管理,這樣比較能拋下先前做錯的心理包袱。
- 因為「先前」沒有調整,如果我現在賣,會不會賣在低點? 如果我現在買,會不會很像在追高? 這樣會不會看起來蠢? 如果一直糾結在「先前」沒做對的事情,反而沒辦法做出當下該有的調整。
多和贏家交流
- 績效好就是做的對,可能是看法正確,也可能是投資風格符合當下的市場環境。和贏家多多交流,當然對績效會有幫助。
- 客戶對於操盤手的耐心通常只有一季到兩季,上半年不順利的操盤手,心理壓力通常會越來越大,犯錯的機率可能更高。但如果是績效領先群,經理人有餘裕可以慎選好球帶,也有更高的心理資本去應付市場轉折。
- 可以挑選一些厲害的基金經理人,用自己的錢去投資他們的基金,打不贏不如選擇加入,這樣會更有感。
不要獎勵自己的投資錯誤
- 犯錯的時候,最應該做的是檢視整個環節,當然也不需要過度責難自己。
- 有時候市場劇烈震盪會在網路上看到很多的投資畢業文(有點像是上網討拍),當然投資的重大損失有時也需要心理輔導,但建議儘量不要讓自己投資錯誤獲得各種形式的鼓勵或是正增強,例如賠錢的對帳單卻獲得了網路上的眾多關注,這就很像是鼓勵自己的賠錢行為。(當然,女神8ZZ 不在這邊的討論範圍內...)
不要亂開槓桿
- 對等關稅衝擊最大的幾天,例如4/7~4/9有不少台股是直接開跌停鎖死,投資人連下車的機會都沒有。如果回頭去看2020年Covid爆發的期間,也有好幾天出現這種觸發融斷機制的走勢。市場暴跌是每隔幾年就會發生的情境。
- 如果你買股票開的槓桿是2.5倍,股市一根跌停10%,你會虧損25%;如果連續跌停4天,你的本金會歸零。本金歸零之後,即使後面出現再大的反彈也和你無關。
- 暴跌期間不停損、繼續去借錢維持槓桿部位的人,這次事後來看雖然是正確的,但用錯誤的做法獲得了好的成果,這是在獎勵自己的投資錯誤,下一次市場暴跌的時候,這種作法可能會死得更慘,不可不慎。
高強度運動:告訴自己做得到
- 在投資低潮時,運動是一個很好的情緒出口,可以幫助沉靜心情,重新整理思緒;高強度的訓練讓身心獲得釋放,緊繃的情緒能隨汗水一起排解。
- 在運動過程中,要不斷告訴自己「可以做得到」,這樣的自我暗示,可以在面對市場不確定性時,也能保持信心與韌性,慢慢跟上市場的節奏。















